“我不会、不敢、不行”,孩子总是习惯性退缩?只因缺了一次“赢的体验”!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8-08 13:06 1

摘要:高二下学期的期中考试,他考了全班第29名。按照这个成绩,连一般本科都考不上,心里一下子着急起来,怕辜负父母的期望,所以发誓要努力学习。

一个人只要体验一次成功的欢乐和胜利的欣慰,便会激起追求无休止成功的意念和力量。

因为如果你抵达过某种境界,再做这样的预言,你自己就容易相信。

资深的心理咨询师武志红坦言:“高三升学考试的化学成绩,让我改变了自己的预言。”

高二下学期的期中考试,他考了全班第29名。按照这个成绩,连一般本科都考不上,心里一下子着急起来,怕辜负父母的期望,所以发誓要努力学习。

当时,他决心先把化学学好。于是下力气重新自学化学,力求不放过一个知识点,同时也买了一本很棒的题集,里面对化学知识和化学题的解释又有趣又漂亮。

他学得非常投入,完全没想过能收到什么效果。结果完全出乎我意料:期末考试,即高三升学考试,我的化学成绩考了全年级第一名。

“以前,我的最好成绩也是全班第11名,但各科成绩平均,没有一个优势科目。我给自己的定位一直是,我是一般好的学生,那些优秀学生,一定有很多地方比我强,是我难以超越的,我一直有一种自动思维:他们比我强。

但那次的化学成绩改变了我的自动思维。我发现,我可以比他们更强!”

化学成绩全年级第一从心理上给了他极大的震撼。

一个他本来如此害怕的科目,居然可以通过两个月努力就成为全年级第一。那么,如果其他科目也发生这种变化呢,是不是,就可以……可以梦想一下清华、北大和复旦?

他又攻下了物理和数学,最终高考成绩特别棒!

这样的例子很多。前年冬天,我一个朋友的表弟对高考失去了信心。他是复读生,第一次高考因为发挥失常,于是选择了复读。但高三第一个学期的历次考试中,他的成绩非常不稳定,忽上忽下。他心中忐忑不安,担心自己重蹈覆辙。我向他讲了“自我实现的预言”这个概念,告诉他——

“要相信你的最好成绩,因为那是你抵达过的境界。如果你相信它,那么你一定会重新抵达那里”

这句话对他震动很大,他重新拾回自信,成绩逐步稳定下来,即便偶尔一次发挥失常,他也不再在乎,因为他知道“如果你在乎这次失常,就是相信了它。它会成为消极的预言,让这样的失望重演”。最后,他在高考中正常发挥,被南京大学录取。

当然,预言要有基础。譬如,没有那次化学成绩,武志红老师很难做“北大梦”;我那个朋友的表弟没有以前的成绩,他也很难相信“南大梦”的预言。

简单说来就是,如果你抵达过某种境界,再做这样的预言,你自己就容易相信。这种憧憬,是扎实的。

无论大人还是孩子,都需要有成就感——成功体验。

对大人来说,成就感是他们在职业生涯中不可或缺的价值所在;于孩子而言,成就感就是促进他们学习的一大法宝。

很多父母都对孩子的学习问题感到头疼,无论怎么催、怎么打骂,孩子就是不愿意学习。

但你有没有想过,孩子之所以不愿意学习,很可能是因为每次考试、做作业都拿不到好成绩,得不到表扬,这种学习的挫败感让他们失去了动力和兴趣。

因此,智慧的父母不仅不应该打骂孩子,而且还要有意识地制造一些小小的成功,让孩子在学习中获得成就感。

比如,在学习时要遵循从易到难的规律,先让孩子学习较简单的知识,再逐渐加大难度;

又比如,可以将每天的作业列项出来,完成一项就在作业后盖一个小红花;

在孩子练字时,一起挑出每行最漂亮的那个字进行鼓励。

如何让孩子拥有更多成功体验?

从心理学角度来说,成就感实际上是一种积极的情绪体验,这种情绪体验能让人们觉得自己获得了认可,实现了自我价值。给孩子创造成功体验的机会,可以让孩子在每一次的成功中都能获得力量和信心。

那么,在平时,我们应该具体怎么做,让孩子拥有更多关于成功的体验呢?

1 给孩子记成功日记

把孩子的每一个成功时刻都记录下来,经常拿给孩子看,全家人共同分享,让进步的喜悦点点滴滴渗透进孩子的心底。

2 给孩子设立“垫垫脚就够到”的目标

简单的小目标,可以让孩子感受到“胜利的喜悦”,不断积累成功的经验,帮助他们获得成就感和自信。

3 多给孩子机会,让孩子独自完成事情

放手让孩子做他力所能及的事情,如果我们当直升机父母,什么都帮孩子安排好,什么都帮他做,那孩子必然会觉得自己很无能,能力也没有练出来,当然不会有成就感,还会很自卑。

多给孩子机会,让孩子体验独自完成事情,比如:写作业逐渐从陪到不陪或者让孩子多参与做家务,有需要的地方让孩子帮帮忙,让孩子感觉自己很重要。

一次次真实的成功体验要比空洞的言语有用的多。

4 多注重过程,少注重结果

不论孩子做的结果如何,首先表示接纳,然后再给孩子鼓励。鼓励是落在对孩子努力的过程和具体的行为上。

当我们对孩子做得不好的结果表示接纳的时候,孩子会感受到父母能够理解他、包容他。这一份爱的力量是非常强大的,孩子获得了归属感和价值感。

当我们去鼓励孩子努力的过程和具体的细小的行为时,孩子会感受得到我们对他很用心的关注。这份关注就是爱。

同时,因为我们关注的是孩子努力的过程和具体的细小的行为,孩子也会学会用这种模式去评判自己未来的努力过程,而不会只关注于结果。

这种思维方式和习惯,有利于孩子忠于自己的内心做事,从而胜不骄败不馁。

5 帮助孩子分析他的优势

很多父母会跟孩子分析孩子的缺点,让孩子引以为戒,少走弯路。但是很少父母会分析孩子的优势,这就是父母不足之处。只看到孩子的缺点而不重视孩子的优点,就会让孩子认识自己的时候只看到自己的不足之处,看不到自己的闪光点,进而性格越发的自卑。

而帮助孩子分析他的优势则刚好弥补了这个错误,让孩子更加全面的认识自己,并且引导孩子向着更好的方向努力,成为一个自信的孩子。

用心去发现孩子的优势,特长和兴趣,帮助他做到最好,赢得的经验和成绩会成为孩子一生的底气。

6 多给孩子一些积极的暗示

当孩子失败、受挫时,可以多引导他想一想之前成功的事情,唤醒他胜利的情绪,有利于大脑建立连接,发挥“胜利者效应”。

不要总是贬低批评孩子,或者是给孩子贴负面“标签”,比如,孩子“不是读书的料““就是比别人笨”等等”。

那么,孩子在潜意识中就会认为自己是个不优秀的人,从而失去自信,甚至于在不知不觉中真的就变成了父母嘴里说的那种人。

父母的赞美和鼓励,往往是激发孩子成就感最有效的方式之一,孩子的自我评价会得到相应的提高,自信心也会更加充足。

绝非人人都可以创造奇迹!可是,一件事,不试,不竭尽全力,怎么能知道胜利属不属于自己。尽量减少羞愧和内疚的回忆,一切从当下这一刻开始!

一定要尽力帮助孩子赢一次,那样他就有了底气和动力。就算他在想躺平的时候,他也不会那么心安理得,而是有站起来的信念。

来源:育儿女神蜜丝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