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42年5月2日,史迪威在给美国总部的一份急电中,首次提到在印度建立基地训练中国军队和反攻缅甸的计划。
15.驻印远征军
1942年5月2日,史迪威在给美国总部的一份急电中,首次提到在印度建立基地训练中国军队和反攻缅甸的计划。
在中国远征军第一次入缅作战过程中,第66军之新编第38师4000余人由于援救被日军围困的英印军队,与远征军长官部600余人被隔绝在仰光至曼德勒铁路以西地区,不能与远征军主力会合。
该师和远征军长官部在史迪威和罗卓英的指挥下于1942年5月24日抵达印度英帕尔地区。
第5军之新编第22师和军部约4500余人在军长杜聿明的指挥下,经缅甸打洛、新平洋,翻越野人山地区,辗转两个月达到印度的雷多(又译成列多)地区。
这两支部队成为了驻印远征军的火种!
这一仗虽然兵败如山倒,史迪威通过此前的战斗了解并十分欣赏中国军人的吃苦耐劳和勇猛顽强精神。
毕竟相比于拉胯的英军,中国远征军成为他最后的希望!
在此前入缅战斗中,中国军队受到严重损失,提议尽快恢复中国军队的作战能力。
在他的建议下,中国政府同意将这部分军队留在英属印度,改编为中国驻印军。
随后,中国国民政府将退到印度的新22师、新38师残部整编为X部队,将撤退到云南的远征军与新增派的部队整编为Y部队。
6月,怒江防线稳定之后,国民政府积极训练军队,准备反攻缅甸。
7月15日,新38师由英帕尔开往蓝姆伽,8月初,从缅北野人山脱险入印的的第5军新22师和军直属部队也来到了蓝姆伽。
10月,根据中美协议,远征军第一路司令长官部撤销,改称为中国驻印军总指挥部。
史迪威为总指挥,罗卓英为副总指挥。
同时,国民政府利用驼峰空运飞机回航的机会,每天空运几百名士兵到印度,以补充兵源。
8月,成立中国驻印军总指挥部,负责中国驻印部队的整训。
8月26日,兰姆伽训练中心举行正式开训典礼。
兰姆伽训练中心居然是意大利战俘营!
这里曾关押过2万多名意大利战俘。
经过三方协议,印度兰姆伽军营改作中国军队的训练基地。
由英国租借物资为中国军队提供膳食、薪饷。
美国提供武器装备和军事教官,负责帮助中国军队训练和掌握这些武器的使用技能。
9千余名步行到印度的缅甸战役的幸存者,成为第一批受训的部队。
1942年底,由于史迪威与罗卓英矛盾不可调和,蒋中正被迫将罗卓英调回国内。
你想,一个想拥有驻印远征军的绝对军权,一个要对校长负责。
两方矛盾升级,最终爆发!
爆发冲突是关于解除中国驻印军总指挥部副参谋长温鸣剑职务的事件。
温鸣剑是中国政府任命的中国驻印军总指挥部副参谋长,负责部队后勤事务。
有一次,他因请求国内派遣卫生兵的事情,没有通过参谋长鲍特纳和史迪威,直接给重庆军政部拍发电报。
这被鲍特纳和史迪威将军认为越权,史迪威将军立即下令撤销温鸣剑的职务,并将温鸣剑直接塞上飞机,遣送回国。
此事立时在中国驻印军内激起轩然大波。
这一天,在驻印军总指挥部,罗卓英将军与史迪威将军激烈争吵。
更过分的是,鲍特纳从抽屉里拿出一份名单放在桌子上,他以挑衅的语气对罗卓英说:“长官,须撤换的军官名单都在这里,共是100人。”
“史迪威将军,你太过分了!”罗卓英看也不看名单,生气地走了。
美国人随意处分中国军官,是很伤感情的,不仅罗卓英恼火,连孙立人、廖耀湘也感受到难以容忍。
罗卓英对史迪威的专权心怀不满,史迪威对罗卓英的指挥能力深表怀疑,特别是罗卓英时时表现出来的挑战他的权威的举动,令他十分恼火。
例如罗卓英上一次提出的,在驻印军成立长官部的想法,让史迪威感到了威胁,那件事虽然被史迪威压了下去,但是嫌隙留下了。
后来又发生了一件不算太大的事件,终于引爆了他们之间的冲突。
那是一件关于如何给中国官兵发放薪饷的问题。
史迪威将军认为,中国驻印军的军需是由美军负责的,应当由美军军需官按月请领,并直接把军饷发到每个士兵手里。
罗卓英将军坚持认为,必须按照中国军队的惯例,由中国军官负责发饷。
发放薪饷的方式,看起来是一个程序性问题,实际上涉及对中国军队的基本评价和看法。
罗卓英甚至打电报给何应钦,让他拨款自己发工资,不仰人鼻息!
最终重庆看到两边水火不容,决定将罗卓英从印度调回国内,罗卓英成了继杜聿明之后,第二个被史迪威从印度排挤回国的高级将领。
挑选罗卓英的继任者,成了一个棘手的问题。
曾经有人向蒋介石推荐邱清泉,蒋介石认为,邱清泉性格过于暴躁,容易和洋人闹僵。
后来经何应钦推荐,蒋介石最后确定派郑洞国到蓝姆迦。
郑洞国原本都当军长的,听到老同学成立第五军,他自愿降低级别出任杜聿明的第五军荣誉第一师师长!
最终第8军军长郑洞国中将接替罗卓英的职务。
同时决定在驻印军指挥部下设新编第一军建制,下辖新38师、新22师。
郑洞国任军长,孙立人为副军长兼新38师师长,廖耀湘为新22师师长。
3月中旬,郑洞国率军部人员来到蓝姆伽,正式成立新一军。
这九千人毕竟太少了,于是校长决定增兵。
中国政府利用运送作战物资返回印度的空机,以平均每天450-600人的速度向印度空运兵员。
由于美国体检制度严格,4个月内只运送了3.2万余人。
1942年底至1944年春,新30师兵员陆陆续续空运到印度,新30师编入新一军序列。
44年上半年,第14师与第50师的兵员也空运到了印度。
43年2月1日,任命陈诚为司令长官(后由卫立煌接任),负责第二批远征军的整训。
史迪威派遣他的副参谋长多恩上校,率领重庆美军司令部的若干人员到昆明设立办事处,并下令将美国教官调往云南。
1943年春,中国驻印军派出一部自印度东部阿萨姆的利多进入野人山,掩护中美工兵部队修筑中印公路,并逐步向缅北推进。
为提高部队战斗力,中国的昆明、大理和印度的兰姆伽等地分别设立了干部训练团和训练学校,对官兵进行兵器、射击、战术等训练,并配备盟军提供的新式装备。
中国派郑洞国赴印度任新1军军长,辖新编22师、新编38师、新编30师,配备全美式装备,积极准备反攻缅北。
43年2月1日,蒋中正任命陈诚为中国远征军司令长官。
3月,新38师的114团即先行开进野人山区,掩护中美部队修筑自印度列多到野人山区的中印公路。
43年3月28日,中国远征军司令长官部在云南楚雄成立。
陈诚从重庆飞到楚雄就任,黄琪翔、郑洞国为副司令长官,按照计划,从江西、湖北、四川等地抽调12个军31个师,在云南集中训练。
1943年11月30日,蒋介石、宋美龄夫妇参加开罗会议归国途中,在蒙巴顿等英美将领陪同下,曾在印度蓝姆珈做短暂停留。
当时新1军主力已开赴前线作战,但蒋介石还是饶有兴致地检阅了部分中国驻印军部队。
蒋看到受检部队装备精良、部伍严整,官兵精神饱满、士气旺盛,心中大为高兴。
不过,蒋介石、宋美龄夫妇在蓝姆珈逗留期间,也有一个小插曲:
他们夫妇及随行人员一到营地,美方人员就一再邀请他们下榻于总指挥部内,但蒋介石却坚持住在新1军军部里。
此举让美方人员颇为尴尬,也让郑洞国十分为难,因为新1军军部的营房实在太简陋了。
情急之下,他只好将自己的卧室让出来,稍加布置,临时充作蒋介石和夫人的下榻处。
从这件小事可以看出,当时中美之间的关系,是十分微妙的。
本来,蒋介石与史迪威之间,在中国驻印军的指挥权问题上,已经有着尖锐的矛盾。
史迪威坚持中国驻印军必须置于他的完全领导之下,不允许重蹈上次入缅作战因指挥系统混乱而失利的覆辙。
蒋介石则希望通过美援来壮大国民党军队的力量,改善国内正面战场抗战的局面。
但他不会同意将军队完全交给一个外国人来控制。
斗争的结果,蒋介石被迫同意放弃任命一位驻印军副总指挥的打算,而是在总指挥部之下,成立新1军军部。
郑洞国就任新1军军长一职,实际上是两人相互妥协的产物。
一向处事温文尔雅、不温不火的老郑,有时也难以忍受美国人的轻慢和无礼,曾两次飞返重庆,面见蒋介石,要求调任回国。
蒋先是大骂,继而温言抚慰,总之是要他为了“党国”的利益,继续忍耐下去。
在美国史迪威将军的支持下,对新38师和新22师的武器装备进行了一次大换血,正是这次“大换血”,让驻印军成为了中国数百万军队中武器最精良的部队!
初整训时期由英军提供服装,每名士兵发予热带卡其操作服三套,有短裤两件、长袖衫三件、长裤一条。
驻印军最主要的个人装具,是英军所提供的1937型个人装备组,也叫P-37装备组。
其组成包括:帆布腰带、帆布吊背带、帆布背包、帆布小背包、水壶组、帆布子弹袋等等,依据单兵任务性质还可做局部调整,如可加挂铲组、十字镐等。
驻印军每个师拥有一个美式105毫米榴弹炮兵营,装备美式M1O1型105毫米榴弹炮(卡车牵引)。
除了榴弹炮兵营,驻印军还有2个美式75毫米山炮营,装备美式山炮24门。
在驻印军的一线基层单位——步兵排还有配备有迫击炮班,支援火力能到连排一级的基层作战单位。
再来看看日军第18师团的炮兵。
在缅甸和驻印军作战的日军第18师团为齐装满员的甲种师团,其总兵力为32000人。
根据日军甲种师团的火力编制,18师团装备91式105毫米榴弹炮12门、38式野炮36门、41式山炮16门、92式步兵炮24门,94式速射炮16门,50毫米掷弹筒432支。
其一个师团拥有火炮108门。
驻印军一个师有火炮270门,日军第18师团有火炮108门。
驻印军步兵师炮兵火力对日军形成了超过2:1的绝对优势。
更可怕的是,驻印军新38师和新22师在攻坚作战中能得到驻印军总部直属的4个炮兵团的火力支援。
而日军缅甸方面军并没有方面军司令部直属的炮兵部队。
这就进一步拉大了中日两军之间的火力差
这在中国军队的200多个师中师绝无仅有的。
驻印军一个师拥有卡车300多辆、骡马数千匹、榴弹炮12门、山炮24门、反坦克炮36门、迫击炮198门、火箭筒108具、火焰喷射器85具、冲锋枪卡宾枪400多支、机枪460多挺、数千支步枪、其火力超过同一时期的日军师团。
除了驻印军步兵师自己配备的强大火力,驻印军总部直属部队还给参战的步兵师提供火力支援。
驻印军直属部队的火力有:炮兵第12团,装备美式155毫米榴弹炮36门。
炮兵第4团和炮兵第5团,装备美式105毫米榴弹炮各36门。
战车第一营和战车第二营,分别装备从美国进口的M4谢尔曼坦克和M3斯图亚特坦克。
重迫击炮兵团,装备48门重迫击炮。
除了炮还有坦克!!
驻印军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军队中唯一一支大量装备坦克的部队,驻印军司令部就下属7个战车营。
每个营4个战车连,每个连17辆坦克。
全军装备坦克超过420辆。
而日军第18师团只有一个战车联队,拥有坦克24辆,实力还不足驻印军战车部队的1/10。
在坦克质量上,驻印军装备美式M4谢尔曼坦克和M3斯图亚特轻型坦克。
这两款坦克在欧洲战场对付德军坦克有些捉襟见肘,但对付日军的97式坦克就显得非常轻松了。
根据缅甸战场的日军老兵回忆,日军不敢向中国坦克开火。
因为日军的坦克和其他火器都没法击穿驻印军M4坦克的正面装甲。一旦被中国坦克突破战壕,日军只能跳出战壕逃命
1945年2月18日的新维战斗中,新38师一个团遭到了日军8辆坦克的围攻。
驻印军战车第1营出动M4坦克和M3轻型坦克支援新38师。
在激战中,驻印军坦克依靠火力的绝对优势,连续炸毁日军6辆坦克,而我军只有一辆坦克被炸毁,整个战场取得了对我军装甲兵一边倒的优势。
在印度受训期间,美英方面给驻印军提供的伙食超越中国国内任何一支军队。
驻印军能做到一天三餐管饱,其伙食分成两种,一种是野战食品,每个士兵一天三份野战食品。
野战食品做到营养搭配,有牛肉罐头1个,饼干、麦片、红茶各一包。
另一种是平时吃的大锅饭食品,有米饭、洋葱、土豆、卷心菜等种类繁多的蔬菜,保证营养均衡,每顿饭还有热汤和白面包。
在国内作战的滇西远征军,其伙食和国内其他战场的中国军队没有太大的差别。
军官克扣军饷是常见的事情,士兵一天三顿饭难以100%保证。
美国军事顾问针对缅甸作战的特点和驻印军的实际需求,开设了炮兵、装甲兵、通信兵、工兵、后勤、情报获取等适应现代战争的培训班,培训班每个阶段的授课训练有极其严格的考核标准。
驻印军训练最大的亮点是实弹射击训练充足,每一位炮兵必须打完400发炮弹才算完成训练量。
这在国内想都不敢想!
在士兵训练方面,每一个驻印军士兵都接受了美国教官极其严格而系统的基本战术训练。
驻印军兵员大都为“知识青年从军运动中”征召的大学生和中学生,其文化程度高,能很快适应现代战争的训练,熟悉现代化的武器装备和通信、情报获取等军事学!
驻印军是中国装备最精良的部队,后来回到国内成为国民党五大主力的两大主力!
来源:江南以西可可和一一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