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进八月,早晚的风就变了味,不再那样燥热,反倒多了几分凉意。有人说立秋是“贴秋膘”的时候,也有人觉得秋老虎才刚发威,谈养生为时尚早。可偏偏这个时候,是一年中身体最容易出问题的节点之一。
一进八月,早晚的风就变了味,不再那样燥热,反倒多了几分凉意。有人说立秋是“贴秋膘”的时候,也有人觉得秋老虎才刚发威,谈养生为时尚早。可偏偏这个时候,是一年中身体最容易出问题的节点之一。
根据国家卫健委发布的数据显示,每年8月至10月是急性心脑血管事件的第二高峰期,特别在北方,一场突如其来的降温,就可能引发猝死、哮喘复发、胃病加重等问题。很多人以为熬过酷暑就没事了,秋天才是对身体真正的考验。
城市里加班的白领、农村地里劳作的老人、刚开学的学生……都在用各自的方式,忽视了这些身体的“求救信号”。立秋不是放松的信号,而是给身体按下了“提醒键”。
有人没当回事,结果一场突发性脑梗,让本来挺硬朗的中年人半边不遂;还有人在立秋后贪凉喝冰饮,肠胃一夜“罢工”,住进了消化科。这些看似偶然,其实都有迹可循。
秋天,是调养的窗口期,也是健康失衡的危险期。
换季带来的不是浪漫,而是潜伏在角落的慢性病爆发点。如果这时候还一味贪凉、熬夜、暴饮暴食,那就等于是给身体“埋雷”。
“2不穿”,说的不是穿衣讲究,而是直接关系到肺与关节的健康。
很多人立秋后还穿短裤背心,特别是年轻人,总觉得凉风吹着舒服,结果却不知不觉染上了“空调腿”和“秋咳”。
人体下肢脂肪少,受凉最易影响血液循环,年轻人膝盖痛、腿抽筋,老年人关节肿胀甚至滑膜炎复发,都与“舍不得换长裤”脱不开干系。
还有就是不穿袜子。中医讲“寒从脚起”,现代医学也早有研究表明,脚底神经末梢丰富,是体温调节的重要区域,一旦脚冷,全身都跟着冷。
肺主皮毛,秋天干燥,一点点凉气入体,最先受伤的就是肺。这个时候咳嗽久治不愈的人越来越多,哮喘、慢阻肺复发率也直线上升。
“3不睡”,不是让人戒掉睡觉,而是提醒你别把秋天的夜晚当成熬夜的借口。
别在饭后马上睡,那叫“睡出脂肪肝”。吃完饭马上躺下,胃里的食物无法顺利消化,容易导致胃液反流、心口灼烧,时间一长,还可能诱发胃炎、食管炎。
别穿着湿衣睡觉。很多人运动完觉得热,汗没干就躺下休息,结果第二天起床浑身酸痛,严重的甚至诱发肌肉拉伤或风湿病复发。
还有一点,秋天夜长人困,但睡太久、起太晚反而容易让人头昏脑涨、精神不振。尤其是老年人,睡太多易打乱生物钟,增加心脑血管疾病风险。
“4不喝”是很多人忽略的健康陷阱。
不喝冰饮。秋天口干舌燥,很多人仍然习惯冰可乐、冰奶茶伺候,结果是肠胃一夜“闹革命”,拉肚子、上吐下泻的病人占了急诊一半。
不喝浓茶。浓茶中的鞣酸会影响铁吸收,尤其女性、贫血患者更容易出现头晕乏力。而且秋天气候干燥,茶碱也容易刺激胃酸分泌,反而加重胃部不适。
不喝酒壮胆。秋风一起,朋友聚会多了,觥筹交错成了常态。可在立秋后,酒精对肝脏的损伤更明显。肝脏在夏季高负荷运作后,进入秋季时本应修复,若此时饮酒过量,反而容易诱发脂肪肝、酒精性肝炎。
不喝“养生偏方”。网络上流传着各种秋季养生茶、秘制汤水,大多无科学依据。有些人盲目喝“清肺汤”、“排毒水”,反而导致肝肾功能损伤。
“4要吃”,说的是顺应节气的饮食调养,而不是一味进补。
要吃点“白”,秋属金,对应肺,白色入肺。百合、银耳、莲子这些食材,润肺止咳,还能缓解秋燥。
要吃点“酸”,酸能收敛,防止肺气外泄。像山楂、乌梅、柠檬,开胃生津,还能帮助消化、稳定情绪。
要吃点“润”,秋天干燥,皮肤干裂、嘴唇起皮都是信号。蜂蜜、芝麻、核桃、梨,都是润燥佳品,尤其对老年人和儿童特别重要。
要吃点“淡”,避免口味太重。秋天本就干火旺,若吃得太咸、太辣,容易引发口腔溃疡、牙龈肿痛、便秘等问题。
立秋后,门诊里牙龈炎、胃炎、便秘的患者明显增多,很多都与饮食习惯有关。一位五十多岁的出租车司机,因长期用辣条、泡面当晚饭,秋冬一到就胃痛,到医院一查,已是慢性浅表性胃炎合并糜烂。
人不是机器,不能用惯性过生活。
立秋这个节气,就像一位默不作声的“身体预警员”。它不吵不闹,但只要你忽略了它的提醒,就会让你付出代价。
人的身体,像一块田,夏天是高强度的播种,秋天就是修整与复耕。
这个时候该穿的穿上,该吃的吃好,该戒的戒掉,才是真正的“养生人”。不是等病来了才后悔,而是在平时一点一滴地积攒健康的底气。
别等到医院的病床上才明白,立秋不是提醒你去贴秋膘,而是提醒你该停下来了,好好照顾自己这副骨肉。
健康,从来都不是一种选择,而是一种责任。
穿得暖一点,不丢人;早点睡,不吃亏;少喝一口冰饮,是在保护肠胃;多吃一口银耳羹,是在润肺养身。
你以为身体是铁打的,其实它是个“玻璃心”。你每一次忽视,都可能成为一次“裂缝”。
立秋来了,不忙着换季的,不忙着贴秋膘的,不忙着“熬夜奖励自己”的,都该静下心来,问问自己:这些年,你身体欠的“债”,还清了吗?
真正的健康,是在每一个节气里,都认真对待自己。
参考文献:
[1]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中国季节性疾病流行趋势分析报告[R].2024年版.
[2]国家心血管病中心. 2023年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24.
[3]中国营养学会.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版)[S].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22.
来源:岐黄张大夫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