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上个月,我给大家写了一篇明朝历史的荐书文章,其中热度最高的自然是《明朝那些事儿》,当年明月笔下的大明王朝从巅峰走向落寞,故事写到1644年便戛然而止,今年明末的话题又被炒得很热,这篇文章结合明史大佬顾诚教授的学术著作,继续和大家聊聊《明朝那些事儿》后面没有写完
上个月,我给大家写了一篇明朝历史的荐书文章,其中热度最高的自然是《明朝那些事儿》,当年明月笔下的大明王朝从巅峰走向落寞,故事写到1644年便戛然而止,今年明末的话题又被炒得很热,这篇文章结合明史大佬顾诚教授的学术著作,继续和大家聊聊《明朝那些事儿》后面没有写完的那些历史。
南明史如同一场在废墟上点燃的短暂烟火,
三年三帝、内耗不休,将半壁江山的复国棋局下成死局,
江南的繁华与铁骑的轰鸣中,
一个坐拥天时地利的王朝,却在人性的暗礁上撞得粉身碎骨。
今天继续给明末这个系列来个收官大结局,
上文讲到李自成与张献忠席卷湖广、河南之际,
明朝其实并非毫无还手之力,
然而崇祯的猜忌与多疑,却成为断送良将的利刃,
儒将出身的孙传庭曾是明末的闯王克星,
组建的秦军屡建奇功,一度将李自成逼入绝境。
然而,因为朝中猜忌排挤被革职下狱三年,
复出后,面对兵员羸弱、粮草不济的困境,
孙传庭主张固守潼关,屯田养兵,
但崇祯却急于求成,一日数道诏书催孙传庭出战,
甚至怀疑孙传庭是畏惧不敢出战,
结果孙传庭仓促出关,最终因部将倒戈,兵败身亡尸骨无存,
可悲的是,崇祯竟怀疑孙传庭诈死潜逃,直至明亡也未为他恢复名誉。
孙传庭的覆亡,象征着明朝最后精锐力量的毁灭,
而朝廷之上同样也是狡兔死走狗烹。
孙传庭死后,崇祯在绝望中上演了一出“御驾亲征”的戏码,
意在逼迫毫无军事才能的富豪大学士李建泰出任督师,
他希望李建泰“破家纾国难”,以用他的私财充作军饷,
但建泰为保家财和博取忠名,无奈应允,
结果这位督师一出京城便丑态百出,
率先逃窜,导致部队溃散,随后望风而向,成为明末一出彻头彻尾的闹剧。
当大顺军兵锋直指京师,明廷的决策机制已陷入完全瘫痪,
君臣间的“踢皮球”艺术将王朝推向了深渊,
第一点是调吴三桂入关的拉锯战,
辽东吴三桂的边军已经是明朝唯一可调动的机动力量,
但崇祯既想调兵,又怕背上“弃地”的骂名,于是暗示群臣主动承担责任,
以首辅陈演为首的大臣们深知崇祯为人,
害怕成为替罪羊,便以各种理由拖延、推诿,
这场围绕调兵的君臣博弈持续了一个多月,
直到三月初大顺军逼近京师,明廷才仓促下令。
此时为时已晚,吴三桂远水难救近火,失去了最佳的战略时机。
第二点是错失南迁的良机,面对危局,崇祯内心早有南迁之意,
南京留都完整的六部体系也为南迁提供了绝佳条件,
他曾密召翰林学士李明睿商讨南迁细节,
然而当李明睿将此议题公开上奏时,却遭到朝臣激烈反对斥为“邪说”,
群臣的沉默与反对,源于对崇祯性格的深刻了解,
如果支持南迁,一旦北京失守,主张者必遭崇祯“甩锅”清算,
因此没有人敢为这一唯一可行的方案拍板,
而“太子监国南京”的折中方案也因崇祯担心皇Q旁落而作罢,
在无尽的猜忌与推诿中,南逃路线被大顺军切断,南迁彻底无望
崇祯十七年(1644年)三月十五日,大顺军兵不血刃地拿下居庸关,
京师的“北门锁钥”洞开,消息传来,明廷陷入一片死寂束手无策。
十六日,崇祯帝虽故作镇定,召见大臣讨论战守,
但内心恐惧已无法掩饰,举止失常,
当昌平失守的军报送达时,崇祯顿时面色骤变仓皇退朝。
至十七日,大顺军主力已兵临城下,
北京城内人心惶惶,官员们相见无言,毫无对策。
崇祯帝在宫中绕殿环走,哀叹“内外诸臣误我!”
守城重任落于宦官之手,而守城士兵饥肠辘辘,毫无战心。
驻扎城外的京营三大营,在大顺军兵锋之下望风而降,明军的火炮反被用于攻城。
为减少伤亡,李自成派遣投降的太监杜勋入城劝降。
杜勋向崇祯转达了义军领袖要求其“逊位”的意见,
此时的崇祯,又陷入了贪生与博取“国君死社稷”虚名之间的痛苦挣扎。
他既不愿接受条件,又不敢一口回绝,
于是指派亲信太监与杜勋周旋,试图拖延时间以待援军。
谈判一直持续到十八日晚,兵部尚书张缙彦巡城时,
还亲眼目睹太监们在城头设宴款待杜勋,并见到崇祯“再与他谈”的御笔手谕。
然而,崇祯的拖延耗尽了大顺军的耐心。
十八日夜间,大顺军发起总攻,迅速攻占北京外城。
崇祯帝见大势已去,彻底疯狂,他拒绝太监投降的建议并将其斩杀,
随后试图率亲信从朝阳门、安定门突围,均告失败。
最后,崇祯登上煤山(今景山),望见城外连天烽火,自知插翅难飞决心自尽。
在赴死前,崇祯还逼迫周皇后自缢,挥剑砍晕长女乐安公主,并亲手杀了幼女昭仁公主。
他还将太子及永王、定王换上平民服装,
嘱咐他们隐姓埋名,若能幸存,务必“报父母仇”。
崇祯最后一道谕旨是命成国公朱纯臣总督内外诸军,
但这道命令未及发出,北京内城已被攻破。
(这里的成(郕)国公便是明成祖朱棣靖难时的名将朱能后裔)
三月十九日清晨,大顺军在主将刘宗敏的带领下,
军容整肃地由正阳门等进入北京内城,宣告明王朝的彻底覆亡,
城中居民纷纷设立香案,书写“大顺永昌皇帝万岁”,迎接义军。
当日中午,李自成自巩华城抵达北京,由德胜门入城,
在承天门下,他策马扬弓,一箭射中门匾,象征着明朝旧时代的终结。
进宫后,李自成安抚了跪迎的明太子朱慈烺及永王、定王,
并命人照料被崇祯砍伤的袁妃和长公主。
为安抚人心,他暂时册封明太子为宋王,其余二王为公爵。
大顺入城后,首要任务是寻找崇祯下落,两天后有太监在煤山发现了崇祯帝的尸体,
崇祯衣袖上留有遗书,称“因失江山,无面目见祖宗”,
并仍寄望于“百官俱赴东宫行在”,继续对抗大顺军,
等到大顺将崇祯与周皇后的尸体置于东华门外示众,
昔日争权夺利的明朝官员此刻皆作鸟兽散。
从李自成进京到败逃的42天,是明亡后到南明中间的一段真空期,
也是最受争议的一段时期,你在南明或者清初史料是看不到什么好话的,
一些学者认为大顺进京后快速腐化,是他们败亡的主要原因,
但是如果我们再对史料进行深入考证,可以发现这种论断是相当草率的。
李自成进京的42天可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个是自3月19日至4月初十日山海关战报传来前的22天,
第二个是之后备战、兵败、撤离的20天;
李自成失败的核心原因应在前22天的施政中寻找。
3月19日,李自成入城之初,便以严明的军纪迅速稳定了京师局势,
史料记载,军队“不杀人”,对百姓秋毫无犯。
为杜绝骚扰,大顺军“添设门兵,禁人出入”,并在城中巡逻,但不抄掠。
对于个别**士兵,则处以极刑以儆效尤,
尽管有敌对势力编造大顺军Y掠的谣言,
但同时代的亲历者如杨士聪等人明确指出,
军纪败坏是在山海关兵败之后的事,此前“绝无此等”劣行,有力地驳斥了污蔑之词。
社会秩序良好,百姓生活一度恢复如常,
甚至有“都人嫁女于贼营者甚多,甚以为荣”的记载。
面对京中数千名明朝降官,大顺采取了甄别录用的措施,
三品以上的巨贪基本不予录用,而是发往各营“追赃助饷”;
四品以下则多数留任,并令其自动捐银助饷。
尽管如此,李自成的这个策略还是存在重大失误,
因为他过于拘谨,未能充分利用降官中的人才,
也未采取“先包下来,逐步清洗”的怀柔策略,
导致在需要稳定全国局势时,缺乏能统筹全局的智囊人物,
所以你看想做好事想当明君,在这种混乱时期反而成为败笔。
对大顺败亡最多的就是“腐化叙事”,在传统儒家看来,
国家败亡是无圣君,朝代更替多是出在统治集团的腐化问题,
但是这个公式也很难用在所有的情景,
比如大顺在接受山东、河北、山西及豫东、苏北等地时,
慷慨推行了“三年免征”、“平买平卖”、“追赃助饷”等核心措施,
让广大农民一度获得喘息,大顺管辖区内社会安定、商旅不绝,
呈现出太平光景,并未出现所谓“丧失民心”的反抗事件。
另一方面,李自成下令将所有宦官驱逐出城,
并规定新朝太监不得超过千人,沉重打击了宦官势力,
还果断废除了东厂、锦衣卫等机构,并严惩头目,此举深得人心。
最关键的是,李自成还没收明朝皇室、宗室、勋戚、太监的****,
仅内帑白银或达三千七百万两,还向明朝官僚追索其贪F腐所得,
不过在执行时,进京后大规模、无差别地普遍推行追赃,
造成官绅阶层“人人自危”,树敌过多,导致大顺迅速失去地主阶级支持,
等到李自成在四月初曾下令停止在北京的追赃,但为时已晚。
综上所述,大顺在北京的前22天,并非沉湎于享乐而导致腐化,
而是在积极地、全方位地进行国家治理,李自成本人勤于政务,军队保持操练,
大顺最终的失败固然有“追赃”等策略上的失误
(但你肯定不能说这事不对,追赃肯定利国利民的快意之事),
李自成的灭亡更深层在于历史的偶然性,即吴三桂的叛乱与满清入关,
民Z矛盾骤然激化,使得大顺这个新兴的、本有可能带来社会革新的农民王朝,在内外交困中迅速覆亡。
接下来再来聊聊李自成为什么没有成为刘邦、朱元璋,
第一点其实是李自成的战略误判,
当初崇祯十六年时,李自成在湖北襄阳定都,然后转进陕西打得明军大败,
起义军向北追了四百余里,孙传庭和总兵高杰收集散亡士卒数千骑北渡黄河,
孙传庭部秦军精锐已经被歼灭,当时摆在李自成面前的是两条路,
一条是继续追击进入潼关全歼陕西官军残余兵力,
另一种则是先去取南京,因为南京所在的江南占全国70%税赋,
仅漕粮年运量即达400万石,而且南京在明朝地位极其特殊,
先拿下南京吸收明朝完整的六部、翰林院,
可以快速建立正统性,吸引南方士绅归附,
但是当时摆在李自成面前还有另一个诱惑,
就是击破陕西潼关,打穿大明最后一道防线,然后直取崇祯夺得天下,
这种误判的结果就是李自成无法快速消化明朝最富裕的江南,
而且背后也没有任何稳固的根据地。
所以这样一对比,李自成比朱元璋的战略定力要差得多,
当初老朱是以南京为基地推行“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
先用屯田实现军粮自给,并逐步消化江南士绅支持,
而刘邦战略定力也不是一般的强,
以关中为依托,凭借“天府之国”的物资支撑楚汉战争,
李自成是想复刻刘邦的神话,但是他忽略了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
李自成夺取北京后(即使吴三桂后来没有反叛),
大顺还有充足的根据地空间,来面对其他的起义军首领或者南方的明朝地方藩王联军吗?
“高筑墙,广积粮”的另一个潜台词是要搭建好人才班子,
大顺核心层几乎全为武将比如刘宗敏,
文臣仅牛金星(举人)、宋献策(江湖术士)之流,缺乏治国能臣。
朱元璋是早早在南京设礼贤馆,
吸纳刘伯温、李善长等士大夫,构建完整官L体系,
刘邦也是重用张良、萧何等谋士,将权力分层授权,
李自成虽然起初推行了大量安抚民心的措施,但是在核心领导层建构上差距很大,
这些也不是一句“大顺进京后腐化”就能解释的,
即使大顺没有所谓的腐化,他李自成一样也成不了朱元璋和刘邦。
接下来,大顺的失败还有一点非常重要的原因,
也是明史学者顾诚先生考证出来最惊人的一个观点,
就是大顺并没有像朱元璋那样完成"封建化蜕变",
始终保持着农民政Q的纯洁性,
拒绝与地主阶级合作,结果被汉族官绅勾结满清扼杀,
我可以说这个解释完完全全颠覆了过去传统文人说"腐化导致失败"的框架。
起初大顺坚持“不纳粮”承诺,财政完全依赖对明朝官僚、地主的追赃,
这个措施在起义初期赢得贫民支持,但在占领北京后仍持续推行就有问题,
因为士绅阶层原以为投靠大顺可保全利益,
结果发现不能维持原有利益,所以迅速倒向敌对阵营(满清),
说明大顺还是太有理想主义,不够“反动”,
没有完成从“造F者”到“执Z者”的角色转变,
大顺始终代表农民利益,未蜕变为地主阶级代言人,导致无法整合社会统治力量,
这恰恰是不够“反动”导致大顺失败,
换句话说,如果李自成靠这种反动方式坐稳了江山,
未来我们再用马主义来分析明末的社会各阶层,
李自成不过也是下一个地主阶级的代言人而已,理想主义与统治现实仍然存在巨大的冲突。
最后一点则是山海关战役。
这次战役是明末历史的转折点,也是导致大顺迅速衰败最直接的原因,
(清朝入主中原同样也基本上是靠山海关战役一举奠定的基础),
而此役的失败,一方面源于大顺方对复杂局势的误判,
另一方面是清廷处心积虑的战略谋划,
大顺军攻克北京后,李自成高度重视对明朝最精锐的辽东边军的处置,
直接派降将唐通携带重金前往山海关,成功说服了吴三桂与山海关总兵高第投降,
但是最终吴三桂又反悔了。
这其中还有太多的疑问,比如李自成进京最后的20天里发生了什么,
吴三桂又是为何改变主意投靠了清军,
这些问题致敬仍然困扰很多的读者,下一章将作为南明史的前传继续聊吴三桂身上的争议,
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往期历史相关:
精罗落泪——罗马史该如何入坑?
历史天花板——中国通史必读:从入门到进阶!
明末1644——《明朝那些事儿》没有写完的历史
明末1644——天下无敌的大明,《明事》未竟的历史!
明末1644——南明史入坑,明朝末年的故事!
明末1644——李自成的崛起,闯王之路!
明末1644——张献忠的崛起,大西王之路!
明末1644——襄阳之役,闯王东山再起!
明末1644——孙传庭的悲歌,大明最后的脊梁!
明末1644——拯救大明王朝,崇祯为何不南迁?
明朝历史——除了《明朝那些事儿》,还有哪些明史神作?
唐朝历史——《刺客信条:王朝》,唐朝历史神作有哪些?
三国历史——看完《三国演义》,还有哪些三国历史神作?
魏晋南北朝——《东晋门阀政治》,魏晋南北朝好书推荐!
秦汉史——看完《大秦帝国》,秦汉史有哪些封神级作品?
春秋战国——读完《商君书》,春秋战国史有哪些经典著作?
宋史——听完大宋摇滚,宋朝有哪些封神作品?
清史——除了B站李正讲史,清史有哪些神书值得看?
考古寻秦记——《秦始皇的兵与城》有多么伟大?
妖怪文化——《日本の妖怪百科》,游戏中的日本鬼!
大唐刺客——《刺客信条王朝》,做成游戏靠谱吗?
冷门佳作——《康熙的红票》,一段不为人所知的历史
汉朝祥瑞——《王莽和他的时代》,王莽是“穿越者”吗?
八王之乱——《全战三国》,司马家为何是短命王朝
历史神作——《东晋门阀政治》,史学天花板!
国剧巅峰——《大明王朝1566》,被埋没的历史剧
裸体舞曲——《大明王朝》,封神配乐古典名曲
明朝悬案——朱元璋脸上,真的有72颗麻子吗?
天涯神贴——《明朝那些事儿》,一个时代的离去!
#gd读书#
#gd历史杂谈#
#gd的ai&游戏杂谈#
来源:游戏AI君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