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是一个逃离孤独的时代,换言之,也是个倍感孤独的时代。老年人渴望从短剧和直播中获得陪伴。青少年渴望接触网络,从流行符号中获得认同。青年人则在下班之余快速切换状态,渴望在另一种生活中找到归属。人们渴望被填满,去替换生活塞给我们的苦涩与空虚。虚拟偶像、AI陪伴、l
这是一个逃离孤独的时代,换言之,也是个倍感孤独的时代。老年人渴望从短剧和直播中获得陪伴。青少年渴望接触网络,从流行符号中获得认同。青年人则在下班之余快速切换状态,渴望在另一种生活中找到归属。人们渴望被填满,去替换生活塞给我们的苦涩与空虚。虚拟偶像、AI陪伴、labubu、谷子……越来越多的事物正在被寄予更多的情绪价值。但总有些时刻,那些断网的时刻、被迫等待的时刻、失眠的时刻,你不得不与自己独处,想要抓住什么却又掉进漩涡之中。每个人都仿佛身处时代的孤岛,渴望逃离却无所适从。这个时代到底怎么了?我们为什么丧失了独处的能力?
2023年11月10日,备战“双十一”。(新华社)正像消费会促进生产,消费主义也会助长一种效率至上的文化。如果你既没有在赚钱,也没有在好好地花钱,那你的生活就会变得乏善可陈,因为这意味着,你既没有满足自己的“欲望”,又对你本该有的欲望没有欲望。一种停滞不前,或者只入不出的生活,是没有被社会好好探索的,整个社会被充分宣扬且强调的只是一种被消费(或生产效率)定义的生活。一旦没有了钱,也没有了工作,没有人告诉你该怎么做,该怎么去生活。仿佛生活只是工作-消费的橱窗,而独处不过是其中一段没有“效率”的空窗期。最终,你感到没有空间,即便你正一个人独处。因为你失语了。你被剥夺了对自己和对自己生活的定义权,被解释、被分享、被展示、被标签化。这个时代的潮流正急于冲刷你的生活,让你成为流动(流量、流通)的一分子,以助长它的力量。在这个意义上,“独处空间”倒成了一种阻碍,因为它不够公开、透明,无法被计算。但人之所以是一个具体的人,就在于他不够公开、透明,无法被计算。我们一面苦于自己没有个性,一面又为不能成为群体的一员而隐隐不安;我们一面希望定义自己,一面又不希望这种定义太过清楚;我们一面寻求快乐,一面又觉得这快乐太过轻易……人之所以是一个具体的人,就在于他内含矛盾,而又铿锵有力。曾经只有艺术家和贵族,或小说家笔下的人物才具有的种种欲望,矛盾、空虚而又复杂的内心世界,以及戏剧性的外在环境,如今已经成为我们每个人的日常。可以说,在这个时代,生活本身就是一门艺术,我们每个人都是生活的艺术家。而正像鲍曼所言:“所有艺术都留下了斗争的痕迹、胜利的痕迹、失败的痕迹,还有许多虽然迫不得已但仍然令人不齿的妥协痕迹。” (296页)生活的艺术在于抗争,更在于那些抗争所留下的痕迹——“真正重要的是自我定义和自我表达”。(295页)或许,现代生活的复杂之处不在于独处空间的消失,而在于独处空间中矛盾的多样性。每一次清醒地意识到矛盾的时刻,都是一次思考、阅读、书写、对话自己生活的时刻。在挣扎中,我们纵使赤裸、脆弱,却忠于自己,不再孤单。 来源:不系扣的七啾啾
免责声明:本站系转载,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