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玉米和高粱在收的时候已经把基部的气生根砍散,留下的柴禾量也不多,况且这样的气生根不易点着,火不旺,价值不大,只能待耙地时拾耙脚,这往往是农具手们的专利,整地时把挂在耙钉上的柴草摘下来放在地头,收工时带回家,别人捞不着。
秋天可收获的作物多,可拾的柴禾也多。谷子茬和小麦茬收获方式相同,都是用铲子镪,用筢子搂。
地瓜和花生都是连根刨出来,棉花也是连根拨,土里留不下柴禾,棉花叶不易燃烧,不是好柴禾。
玉米和高粱在收的时候已经把基部的气生根砍散,留下的柴禾量也不多,况且这样的气生根不易点着,火不旺,价值不大,只能待耙地时拾耙脚,这往往是农具手们的专利,整地时把挂在耙钉上的柴草摘下来放在地头,收工时带回家,别人捞不着。
大豆成熟后叶片和叶柄脱落,大豆和花生的叶片和叶柄含蛋白质较高,很容易腐烂,是优质的饲料,生产队里在割完豆子后会组织社员搂一遍,剩下的只有残枝碎叶和豆茬。普通百姓能捡的柴禾只有豆茬和少量叶柄,碎叶,数量不多。
因此,秋天拾柴禾的主要方式就是拨豆茬和拉大筢。
拨豆茬有专门的工具――夹子和钩子,发明出这两种专业工具,也说明拨豆茬已有较长的历史。当时的农村几乎家家有几把钩子,用钩子钩豆茬很费劲,也容易磨手。条件好点的人家就买铁夹子,铁夹子利用杠杆原理,使用起来省力。
每年在收完麦茬和豆茬后,拉大筢就成了拾柴禾的主要方式。
拉大筢就是用一个比较宽大的竹筢子或铁筢子,在下面系一块布或麻袋片,筢子在地面搂起的柴禾会自动卷起来,落到布或麻袋片上,接的碎柴禾多了就集中倒成一堆,然后继拉着筢子往前走。走的越远搂的柴禾就越多,一晚上能搂几十斤柴禾,这样的柴禾不经烧,火不旺,只够做两三天饭,个别狠人整夜整夜的拉大笆,一夜能搂上百斤。
拉大筢不能大慢,也不能太快。太慢了当然搂的少,如果速度太快,筢子遇到坷垃就会弹起来,不容易上柴禾,最后反而搂不到多少。
因为豆叶和花生叶遇水后很容易烂,既使不下雨,也得耕地,所以,秋天拉大筢得抢时间,夏天收完麦子后很快就进入雨季,需要抢墒播种,更没有多少时间可拉大筢。
多种拾柴禾的方法并用,把农田里可燃烧的有机搜刮得一干二净,是对土地的掠夺,让土壤更加贪瘠,反过来影响作物产量,形成恶性循环。
但是,生活在那样的年代,老百姓为了生存,又有什么办法呢?
来源:梁山好汉2737987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