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有人听说“肛诊”,脑子第一反应不是检查,而是羞耻、尴尬,甚至联想到一些不堪的事。确实,肛门直肠指检这个操作,听着就让人后背发凉。但你要知道,这项检查其实是发现直肠癌、痔疮、肛裂、前列腺炎等疾病的重要手段,早发现能救命,晚一步可就不是疼那么简单了。
有人听说“肛诊”,脑子第一反应不是检查,而是羞耻、尴尬,甚至联想到一些不堪的事。确实,肛门直肠指检这个操作,听着就让人后背发凉。但你要知道,这项检查其实是发现直肠癌、痔疮、肛裂、前列腺炎等疾病的重要手段,早发现能救命,晚一步可就不是疼那么简单了。
最近,一则“女子肛检后称被性侵”的新闻引起轩然大波。不少人看到标题,立刻情绪上头,质问医院、医生的专业和伦理。但我们得慢下来,想清楚一件事:到底什么是肛诊?为啥它会让人误会?我们又该如何正确看待它?
咱老百姓对肛门检查的误解,不少是因为不了解。人对自己身体的无知,才是最大的风险。
肛门直肠指检,听着吓人,其实操作时间不到一分钟。医生带上手套,抹润滑剂,用一根手指探查直肠内的病变。就是这么个动作,能判断出几十种疾病,尤其是早期不出血、不疼痛的直肠癌,靠它才能抓个现行。
但问题也来了,啥时候应该做这项检查?是不是医生说做就能做?患者能不能拒绝?这背后,其实牵扯的不只是医学,更是信任、沟通和尊重。
很多人一听“肛”,就本能地抗拒,觉得这是羞辱。可医生的眼里,肛门和口腔、鼻腔没啥区别,都是人体的一部分,是诊断疾病的入口。你说感冒了,医生掰开你嘴巴看舌苔,你不觉得尴尬;可肛门一检查,情绪就炸了锅。说到底是文化里那点“遮羞布”在作怪。
可惜,病不长眼。直肠癌是恶性肿瘤里头发病率排前十的,而且高危人群越来越年轻化。根据《2024年中国肿瘤登记年报》统计,35岁以下直肠癌患者占比上升了近12%。你以为自己年轻没事,但它找上门来,你连个早发现的机会都没有。
更要命的是,直肠癌早期几乎没啥症状。不疼、不痒、不出血,等你觉得不对劲了,往往已经到中晚期。这个时候再治,就不是吃点药、动个小手术的事了。人命关天,拖不起。
除了直肠癌,像常见的痔疮、肛裂、肛瘘,检查也是少不了肛诊。很多人自己买点药膏抹抹,觉得“能忍就行”,结果把小病拖成大病。肛门长了肿物不一定是痔疮,有可能是直肠息肉,甚至癌前病变,光凭感觉是不靠谱的。
那是不是每个人都得查?也不是。医生不是随便让你做肛诊的,必须有明确的临床指征,比如排便出血、肛门疼痛、大便习惯改变、体检异常等。正规医院都有操作规范,患者有知情权,也有拒诊权。任何检查都必须建立在双方理解和信任的基础上。
医生不是神,也不是魔。检查不是侵犯,而是保护。信不信医生,是你自己的选择;但对健康不上心,是拿命赌。
有些人觉得“肛诊都能做,干脆全身都检查一遍得了”。这想法看似积极,其实走偏了。医学讲究精准,不是查得多就是好,而是查得对、查得早、查得有用。肛诊本身就是为了精准识别可疑病灶,没必要谈虎色变,也不能滥用检查。
说到这儿咱得提一句,现在社会节奏快,年轻人压力大,肠道问题越来越普遍。便秘、腹泻、肠易激、肛周不适,一抓一大把。但你问问自己,有几个是真正去看医生、做检查的?很多人靠“养生博主”推荐,喝点花茶、吃点酵素,就当保命符使了。这不是养生,是自欺欺人。
医学不是道听途说,也不是情绪化判断。它是科学,是规律,是经验的积累。肛诊这事,是医学技术与患者心理之间的碰撞。你觉得不舒服,但医生是在认真负责。你觉得尴尬,但医生在为你把关生死。
当然医疗执行上也不能马虎。医生要尊重患者的感受,提前解释清楚操作流程、必要性和安全性;患者也要了解自己的权益,有疑问敢问,有不适敢说。医患之间,最怕的不是检查本身,而是沉默和误解。
有些人说,医生就该多体贴、多委婉,别一上来就“脱裤子”。这话不假,但也得看场合。急诊抢救、肠道出血、直肠穿孔那种场景,是等你心理准备好了吗?不行。很多时候,救命和尊严,是需要权衡的。
说到底肛诊不是洪水猛兽,是一项低成本、高价值的医学工具。你非得把它妖魔化,吃亏的只能是自己。
说句不好听的,在医学面前,脸面值几个钱?命才值钱!
你可以不信医生,但别拿身体开玩笑。你可以拒绝检查,但别拒绝科学。身体是自己的,健康的账终归要自己还。
有句老话说得好:“病从口入,命从肛出。”你要真明白这话的分量,就不会再拿“尴尬”当借口了。
别等病来了,才后悔没检查;别等命悬一线,才想起曾有人提醒过你一句。
有疑问?去医院问医生,别在网上瞎猜;有症状?别拖,早点查,别让“小疼”变“大病”。
这世界上最贵的不是治疗费,是你那迟到的决定。
参考文献:
[1]国家癌症中心. 中国肿瘤登记年报(2024年版)[R]. 北京: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2024.
[2]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肛肠外科学组. 肛门直肠指检临床操作规范[J]. 中华外科杂志, 2023,61(10): 785-788.
[3]王永刚, 刘玉峰. 肛门直肠疾病早期筛查与预防策略[J].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23,43(6): 497-501.
声明:本文为科普内容整理,旨在传播健康知识,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构成医疗建议或诊断方案,如有症状请尽快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来源:小医说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