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这个爸爸的自述,才明白父母的自省,才是让孩子自我攻击的药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8-07 12:55 1

摘要:就像前几天,听到那句“山不转水转,水不转人转”,突然意识到,这放在养育中,道理不是一样嘛:

人到中年,重听一些老歌,听着听着,便能灵光乍现。

就像前几天,听到那句“山不转水转,水不转人转”,突然意识到,这放在养育中,道理不是一样嘛:

青春期的孩子,遇到了几座“山”——

学业、社会、同伴的压力,父母的期待,自我认知的失衡等等。

“山”压垮了孩子,孩子“转”不动了,就开始先向外发泄,比如用激烈的态度,激化青春期家庭矛盾。

这时,“水”就得转起来——

“水”,是父母重新走近孩子,重新看见孩子。

“水”虽无形,可润所有缝隙,但却无法从本质上解决长久积压的矛盾。

“水”再怎么转,也不起效了。

那就“人转”吧——

比如父母改变自己的心态和视角,不再盯着孩子身上的问题,开始内观和反省自己,把孩子的叛逆当作成长自我、重养亲子关系的机会。

反而会发现:

父母越是诚实坦然面对自己的问题,越能真诚接纳孩子,真实欣赏孩子,之前的叛逆问题,反倒有了解决的契机。

之所以有这个感慨,也是因为听了这个故事……

第一阶段——放下对抗

一位曾就职于500强的精英爸爸,在一位心理学家的直播间做客时,分享了自己被儿子逼道歉的整个事件:

他有两个儿子。

和别的父亲不同的是,随着大儿子越长大,他越讨厌这个孩子。

用他的原话说,大儿子活出了他自己身上存在的所有阴暗面——

无能、没意志、懒、自私、情绪化。

就不说平时和他事事对着干了,这才上初一下学期,儿子就已经彻底躺平了。

为了这个孩子,他用尽了所有力气,结果不出所料——啥用没有!

后来他和老婆商量,也决定要不就“放弃”吧。

大不了以后考不上本科,考个大专也行,再不行读个高中也可以,实在不行了,将来学门技术也不错。

只要能找个工作养活他自己,饿不死,也算是尽了为人父母的义务了。

结果,他这边刚“想通”一点,儿子就给了他一个“大惊喜”——

从进入青春期后,他儿子一夜间猛窜成了大高个,不仅没有更懂事一些,反而杵在家里,天天对他和孩子妈各种挑刺。

孩子妈做好饭,端上桌,儿子拿起筷子挑挑拣拣:“这个咸了,那个不好吃。”

光挑刺还不行,还要发脾气,最让他们夫妻俩头痛的是,儿子发起火来,没有任何理由,也一点道理都不讲。

他看不下去,冲儿子吼过几次,结果就和所有青春期家庭一样——你越吼,他越炸。

好在孩子妈妈心态比较好,很快就接受了,说:“青春期孩子,都这样,熬过去就好了。”

儿子火力没处开了又冲他开起来。

他吃饭,儿子说:“爸,你吃个饭干嘛那么大声!你太没素质了!”

说话时,儿子眼神中透露出的鄙视,彻底激怒了他。

更让他心态炸裂的是,他儿子对其他家人也是“无差别”开火,对弟弟也很仇视。

看到儿子的态度,他和老婆心中已经预演了无数次“手足相残”的画面。

这下他也是没招了。

管吧,越管,孩子脾气越火爆;不管吧,做父母的,心里终究不安心。

好在他也算足够冷静,学习了一些家庭教育的内容后,意识到了三个问题:

1、孩子是在表达愤怒

《成长中的危与机》中提出,青春期孩子突然出现的叛逆行为,大多是在表达之前亲子相处中积攒的愤怒。

不是青春期孩子突然出问题了,而是他们到了青春期后,开始有了表达愤怒的能力。

2、孩子激起了他的原生创伤

就像这位爸爸所说的,他在骂儿子时,脑海中想到的,是他的父亲曾骂他“你就不该活,你就该死”时的样子。

他不是讨厌孩子,而是讨厌从孩子身上,再一次感受到童年的挫败感。

3、他想要“救”当年的自己

因为儿子激起了他的原生创伤,让他再次体验到了那种自己“无能、崩溃”的感受,所以他就想要转头用指责或为你好的方式,去攻击孩子。

用他的话说:“把孩子收拾老实了,我就不无能、崩溃了。”

第二阶段——揭开表象

当意识到想要解决孩子身上的问题,必须先要改变自己的心态后,他开始努力让自己做出改变。

很快,在这个过程中,他便发现了儿子的变化:

1、当他开始接住孩子的情绪,孩子变得有力量了

儿童青少年教育专家陈默曾说:

“青春期的孩子,他如果出问题的话,一定是出在情绪问题上。

他们会有情绪极端、两极化的表现;

他既想让父母把他当大人看待,又希望父母能够替他扛事,为他担住所有情绪;

他想拥有选择权,拿回自己的控制权。

所以和青春期孩子沟通,原则是从理解他的情绪出发。

因为当他的情绪被理解了,心就能够回到安宁的状态,行为才会是我们想要看到的。”

这位爸爸也发现,当他不再像以前一样,儿子的情绪一不符合他的期待,他就和儿子爆发冲突。

相反,他开始看见儿子的情绪,允许儿子表达自己的愤怒。

当他开始让步,不再对儿子的情绪反应那么大了,能接住儿子的情绪了,反而发现他儿子有力量了,开始主动去表达自己了。

然后就有了第二个变化。

2、当儿子开始主动表达,他才第一次真正走近孩子

正如一句话所说“教育是一场马拉松”,治愈好青春期孩子积压的创伤,也是场马拉松。

让他意外的是,他儿子第一次的主动表达,并不是父子俩抱头痛哭,互诉委屈,相视一笑泯恩仇。

相反,他儿子半夜两点给他打电话,他睡得正迷糊,儿子说:

“爸,你给我道歉!”

“……”

“当年我和小朋友一起玩,你吼了我一句话,那句话让我很受伤,你必须给我道歉。”

“儿子,当时爸爸是因为……”

“爸,你别解释,道歉!”

“爸爸现在有点迷糊,你让我想两天,不然爸爸现在就算给你道了歉,也不是真心的。”

他儿子二话没说,直接挂了电话。

他想不通八百年前的事,儿子怎么还翻出来和他“算账”了?

好在他和很多学习型父母一样,遇事不决先自省——

儿子要的不是道歉,而是爸爸的态度。

这下他彻底反应过来了,儿子深夜给他打电话,是在“用心讲情”。

但他脑海中搜刮当年发生的事,给自己找理由,其实是想给孩子说“理”。

你看,父子俩的沟通,压根在两条平行线上。

“父母在等孩子的感恩,孩子想要的,始终只有父母的一句道歉。”

其实这也符合心理学中的“情绪延长处理和补偿需求”。

童年时期的孩子,因为自身能力较弱,对于父母的不满,要么因恐惧而退缩;要么因依赖而压抑。

可当孩子到了青春期,开始尝试掌控自我力量时,他们就会用现在的力量,去处理当年没有解决的情绪。

换句话说,这也是孩子在用权力博弈的方式,让父母重新尊重自己的感受。

想通这一点后,他遵从孩子的期待,先道歉。

可这一道歉,就道了几百遍,直到将近半年后,儿子才用三句话,向他揭开真相——

第三阶段——解决根源

1、第一句话:“爸爸,你从来只是弟弟的父亲,不是我的父亲。”

当时看视频的时候,我其实挺讶异这位父亲的坦然。

因为他说,当他听到儿子的第一句话时,内心很明确:

“是的,我其实一直看不上我大儿子,因为他身上的一些缺点,全是我的反面。

但弟弟就不一样,弟弟身上表现出的,全是我的正面。”

但他也很诧异,因为他觉得自己修养还算是比较好,从来没有在孩子面前明确表现出他讨厌哥哥喜欢弟弟这一点。

他觉得自己把真实心思藏得很好,不会被任何人发现,没想到轻易被儿子戳破了。

教育专家孙瑞雪曾说:“父母总以为自己伪装得很好,但孩子总能轻易看穿大人的心思。”

想明白这一点并不难:

当我们成为大人后,会越来越看透我们的父母当年那些“为你好”背后掩藏的真实意图;

我们的孩子,在某一天也能“看透”我们的心思。

我们以为自己隐藏得很好,甚至连我们自己都骗了过去,但那些伤害,却实实在在地留在了孩子的内心深处。

2、第二句话:“爸爸,我恨我弟弟,但我真正恨的是你。”

这位爸爸说,这句话让他特别震惊。

因为当时他和老婆为了两个儿子之间的矛盾,头痛过很长时间,没想到最后才发现,问题的根源竟然在他身上。

但他没有想着找借口,而是直接对儿子道歉:

“对不起,爸爸当年的行为真的伤害到了你。

爸爸以前不懂,但这确实是我的错。”

这一次,他儿子的心理防线终于松动了,也开始反思自己对弟弟的不当行为,还在爸爸的帮助下,和弟弟重归于好。

其实你看,孩子是很容易原谅父母的,他们要的,只是父母看见他们受到的伤害,还能意识到自己的错误。

说实在的,同为父母,也越来越觉得:

没有多少无药可救的孩子(排除特殊情况),只有不愿意承认伤害、接纳孩子的父母。

3、第三句话:“爸爸,你当年允许我躺平,你以为你是千里挑一的好爸爸,你不焦虑,你真的接纳、接受了我吗?没有,你充满了道德优越感,自以为是个好父亲。”

当时听到这位爸爸重复儿子的这句话时,我挺受触动的。

因为想起了我在对我女儿的养育中,也经常看似不焦虑、躺平,但其实很多时候只是一种带着“优越感”的变相“放弃”——

因为觉得女儿身上没有我期待的天赋,所以对她从不抱有高期待。

可真相是,我从内心否定了她在其他方面的优秀,也没有真诚发掘她的闪光点。

就像这位爸爸,儿子的话让他醒悟:

当他不再用自己期待的标准去度量儿子时,发现儿子其实有很多优点,比如他儿子虽然学习不如弟弟好,但思辨表达能力却异常优秀。

所以说,不是孩子真的那么不堪,是我们用“有色眼镜”有差别地爱孩子。

今天之所以分享这个故事,是因为,我是一位妈妈,也是一位老师。

这个爸爸的案例,在我自己身上,在我的家长身上,或多或少都能找到影子。

这位爸爸最后和儿子和好如初,也在儿子更适合的道路上,鼓励和支持儿子往前冲。

希望这个故事,可以抛砖引玉,给更多需要帮助的父母以参考。

最后想说,家庭教育,是一门需要我们时刻不放弃学习的终身课程。

当我们能直面自己,放下偏执,发自内心去欣赏孩子,让他们能从我们这里汲取到力量时,我们才能和孩子走向和解,才能引导孩子走向更正面的方向。

来源:嗨猪的家庭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