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如果要谈新中国工业化起步时的故事,恐怕没有比那156个项目更具象征意义的事了!谁能想到,20世纪50年代的中国,还穿着千补百衲的棉衣,土地上才刚刚留下一点战争的硝烟。朝鲜半岛硝烟未尽,周边全是大国的博弈——就在那个节点,一大批矗立在山河之间的工厂车间,铁轨交错
如果要谈新中国工业化起步时的故事,恐怕没有比那156个项目更具象征意义的事了!谁能想到,20世纪50年代的中国,还穿着千补百衲的棉衣,土地上才刚刚留下一点战争的硝烟。朝鲜半岛硝烟未尽,周边全是大国的博弈——就在那个节点,一大批矗立在山河之间的工厂车间,铁轨交错、机器轰鸣,把中国带进了工业化门槛,这事听着有点玄,但每一道数据、每一份设计图都落在了纸面和土地上,这就是实实在在的历史。
当时,相当多的人还以为新中国要靠一穷二白自个慢慢摸爬滚打。结果苏联一挥手,156个援建项目大阵仗地落地,从图纸到机器,从专家到原材料,东三省、关中平原、成渝盆地,遍地都是动工的热浪。那些黑白照片里,工人们戴着帽子,手里扛着钢筋,边学边干,工程师们和翻译翻着俄文蓝图,大冬天里,鼻子都冻红了也没人打退堂鼓。这种氛围现在能想象出来吗?好像连空气都是热的。
数据不会作假。1957年,中国的工业总产值比起5年前,竟然涨了128.6%,年均涨幅19%。钢铁从135万吨跳到535万吨,煤炭攀上1.31亿吨。这些数字背后,是一座座冒着黑烟的高炉,是数不清的小学徒在学着怎么砸铁皮、焊接钢板。他们也许理解不了国际局势,但每天汗流浃背,听工程师用蹩脚的汉语说“一点卡住,再加力”,实打实地让中国工业站了起来。
也有人说,这是中国人自己争气,先不说全靠自己,起码骨气没少过。当时很多人争着报名工厂、冶炼厂新开的学徒班,觉得这是国家的命脉,干得再累也不能喊疼。其实,他们未见得全都懂“国家”和“工业化”的含义,大多是被政策推着,或者被身边的热情感染着,每到一个大项目立起来,配套的铁路、矿场、学校、水电厂也如雨后春笋。辽宁、陕西、黑龙江、西安、成都,一条条新路,一幢幢厂房,好像每个城市都憋着劲儿要和上海、天津赛一赛。
你要问,这些原材料和设备,真能一点不打折地装进中国吗?苏联的援助里,既有名目繁多的机器设备,也有专有技术,这个过程里确实夹杂了点“拿来主义”,不过也有真实的学习和消化。怕的不是照抄照搬,怕的是照搬完还不会用。幸运的是,那一代师傅确实稳得住。一年两批留苏生,几百、上千地出国再回来,用苏联图纸、拿中国材料,加班加点,熬白了头发。苏联专家一边教,一边悄悄叹气:中国人学得太快了,这帮小徒弟明天就能独当一面。可信不可信?但事实是几年下来,中国人真的逐渐能用自己的设计做零件,自己修理设备。要细算,有多少机器是后来被国人改良过的,恐怕中国自己都没细统计。
分布上也讲究。东北简直成了工业大厨房,辽沈、吉林、黑龙江,振兴号铁轨下连着汽笛,钢铁厂、机械厂、发电厂串在一起。西安居然拿下了全国最多的大项目,把沙漠边的黄土坡搅得停不下来。成都、重庆,那些名气没那么大的小地方,也各自分上一杯羹。南方其实项目很少,比如江西、安徽,不过细想之下,当年江南一带确实局势特殊,分配上更倾向稳妥和安全为主。
国防工业谁都想不到会偏到包头、株洲、西固、小地方一落地就是兵工厂。一时间,科研、机器、图纸甚至外语,统统成为潮流。苏联专家来中国,是上万计。有人说他们搞“技术灌输”,有人说更多是“亲身示范”。在长春、沈阳、洛阳、包头、兰州,不少中年工程师至今还念叨,早年苏联专家怎么耐心教他们画图纸、组装高压电器、电车装配。专家都是临时工?可没少出力!留下来的不仅是设备——完完整整的一整套设备图纸、标准和教育材料都交了过来。4261份课程大纲、12410套设备图……这些事情都写进过报告,现在回头看,竟然有点梦幻色彩。
有一点说得过去么?不全对。苏联的援助也有软肋,有些设备不能完全适应中国的原料和气候。一批批成套设备到厂试运行,返修、返工的事不少,套在中国生产线上,卡壳就在所难免。有人觉得,这是苏联把淘汰技术拿来“甩卖”,可回过头想想,彼时的中国,连二三流技术都如获至宝。后来的事大家都知道,中国一步步的设备国产化,最终甩开膀子自己干,再也不是谁给啥就得接啥。
这个过程中,中国的学习能力也真是让人叹服。每个项目从开工、调试、生产、验收到投产的被时间压得极紧。不懂就逼着懂,遇到难啃的技术就反复问、反复试。留苏的学生派出去,回来后就分到全国各地担当技术骨干。你会看到,洛阳、长沙、成都、哈尔滨这些城市突然多了一批会俄语、会技术的人,没人喊累,没人嫌图纸复杂,晚上点煤油灯照着画。原先一点不会做的高精零件,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也学会了。
当然也有人怀疑:靠着外援长出来的工业体系,会不会水土不服?大项目用外来技术,一旦断供,是不是立马会摊下来?历史上,中苏关系冷却时,有些项目的确受过影响,专家抽走、技术资料封存,中国厂子冷乎了一阵。但最后的结论呢,事实反而证明中国技术人员硬生生补上缺口,死磕硬啃,厂子全都顶住了,这种扛压能力在别国未必看得到。只不过,这节骨眼的阵痛没人愿意再经历第二次。
这些工业项目带来的变化并不只是城市里轰鸣的机床。当地产业链、教育系统、生活水平也随之提升。辽宁、陕西一带的城市,原本还是小县、农业人口为主,到五六十年代已初见大城雏形,外来人口、流动工人、文化传播,城市轮廓悄然成型。农民进厂、年轻人考技术学校,新的生活方式摸索出来。甚至有人说,东北、陕西的家常话里,不自觉夹杂了点儿俄语口音和说法,这算是文化交融?谁说的准,又不是有意为之。
再细致点,苏联的投入除了设备,还有教育。24000多套教学大纲,就是要手把手教中国人学会用、学会修,学会设计。同期去苏联的留学生最终多数回国,成为自己城市的新主人。从钢铁、重机床到拖拉机,大项目吸纳下的技术团队,养出了最早的工程师群体。这种人才“苦训练”是熬出来的,条件差得要命,大雪天早晚趴工地,一天干十五六个小时也常有。换了现在,肯定一推人熬不住。但那时,没有退路,也还真没人说苦喊累。
可是呢,156项目分布下,资源、重点也有偏颇,有的省吃肉有的只能喝汤。比如江西、安徽得项目少到可怜,东北却是产业大本营。有人看不惯这样分配,说当时只注重重工业布局,轻工业没能带起来,城乡差距后来反而扩大。事实好像是如此,而且即使后来全国工业化补课,东南沿海依旧起步慢了一拍。事后的事,也不是随便一两句话能盖棺定论的。
整个援建体系到底是哪一环最值钱,说不好。是苏联留给中国的硬通货设备?还是那些贸易条款下中国出口的精矿、橡胶和农副产品?真要算账的话,到底哪头赚,哪头亏,不一定说得清楚。只不过这个过程撑起了后来的“中国制造”,让中国在国际格局里有了立足的底气。慢一步还是快一步?其实都混着来,没人能百分百地说清楚。
回头说说操作上的事。当年画图纸、翻译资料,现场设备对接,工人夜以继日都是一件件地往前推。专家撤走也未见得没人跟不上。相反,有些技术一旦消化透了,中国工厂就开始加以改进,程序、工序和标准一点点升级,到了七十年代,“中国标准”成了独立而自信的标签。有人怀疑过:中国能不能完全走自力更生这条路?也有人说,这条路注定得走弯路。可走着走着,这156个项目铺成的基础,最后还是托起了后来的世界工厂。
绕过那些数据和档案,城市里至今还有当年建的机器厂、钢铁厂。高架、铁路、锈迹斑斑的老车间,现在已经被高楼大厦包围。曾经的热血青年,大多数早已花甲,故事也变得模糊。但每到看见那段老纪录片,轰鸣声仿佛还在耳边。这些碎片式的记忆拼起来,就是中国工业化爆发的元年。这些故事不都是完美结局,却真实地刻印在中国现代史每一页上。
如今回头看,工业化的道路有没有疙疙瘩瘩?肯定有。技术不全,配套跟不上,一阵忙乱之后还有翻车,但就是这种七拼八凑的不完美,让那批工程师和工人摸着过河,一个坑一个窟窿地填过来,最后成为世界工厂的底气和起点。至今中国依然在解构和重组这样的格局,变、难、稳、快,每一步都走得不太齐整,却也全都走了下来。
156个项目,是起点,也是背景板,没有它,中国不可能这样快从农业国拐进工业国,这话牢靠。至于说代价、得失、对错,那是后代慢慢讨论的事情了。
来源:寄梦聊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