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越南,这块狭长的土地总是不安分,好像天生就带着风暴和抗争的味道!自秦汉起,它就没有彻底离开过中国视野。元明两朝大军横扫欧亚,却偏偏在东南亚腹地栽了跟头。可到了十九世纪,法国人竟然只费了点力气,就把这里收在口袋。这不是奇怪吗?到底是越南变了,还是“外来的和尚”会
越南,这块狭长的土地总是不安分,好像天生就带着风暴和抗争的味道!自秦汉起,它就没有彻底离开过中国视野。元明两朝大军横扫欧亚,却偏偏在东南亚腹地栽了跟头。可到了十九世纪,法国人竟然只费了点力气,就把这里收在口袋。这不是奇怪吗?到底是越南变了,还是“外来的和尚”会念经?
元朝横扫欧亚草原,铁骑踏遍无数岭南之地。论军事,蒙古人可没掉过链子。1257年,蒙古大军跨过边界,打进安南。结果碰上了越南丛林和湿热气候的合击,倒也妙了:疾风骤雨里军队不断断粮,中途染疫,士兵还不见人影,就从高傲变得灰头土脸。越南的陈太宗干什么?他抄起家伙,往深山跑,把首都收缩在密林间,把军队化整为零,最后陪着投机倒把的地头蛇把蒙古人消磨得只剩败兴。
这事听着荒诞,其实细究也在情理中,越南地形复杂,瘴疠丛生,气候又极端。元军远道奔袭,缺补给、兵受困,棘手得很。后来几次攻打,几乎一个模子刻出来的过程,总是兵力涣散、气候不服水土,屡屡铩羽。元朝再怎么雄心勃勃,也没真实统治过那里。明朝内陆更讲究“仁政”,本想用一纸行政来压住越南的心。朱棣一派大军,张辅几次“交趾远征”,最风光时直接宣称为中国一省,施政、敛财皆如中原惯例,不费吹灰。可是这种事情,真是以为别人会心甘情愿?
事实完全不是。越南的“黎利”,看着就不是容易糊弄的人。他在暗处结合山林地势,发动人民抗明。十年拉扯,明军在疾患、酷热、骚扰、埋伏之间左右为难,财政日日耗损。手下人心也渗成筛子一样。最后只好带着点体面撤军,连行政官署也悄悄收掉。交趾再也不是明朝的地界。
说到这里,难道越南就是块“打不烂的铁板”?曾经看过一些说法,说越南的抗争意志是天生的。可十九世纪换成法国人之后,画风变了。难道越南人认了“洋人”不认“自家亲戚”?
其实法国用的方法完全不一样。不是一上来强攻猛打,而是从软处入手。刚开始还是打着传教、文明与贸易的幌子混进来。比如十九世纪的天主教传教士,大的头面不多,却手段见长。他们带来医药、教育,还顺手编创越南拉丁拼音文字。乍看起来只是方便交流,却凭空切开了整个汉字书写的文化体系。用一句不太准确的话说,这有点像是卸掉了几千年儒家理念的一根支柱。
比如亚历山大·德·罗德这种人,是不是传教士都不重要,他改了一个民族的文字脉络,还带进去很多新鲜的生活逻辑。原来写文靠学中文,看得懂汉文、念得来诗书才算有文化,现在普通人都能靠拉丁字母写信,读书。传播的速度、醒悟的程度就很不一样了。
法国还分好几步“蚕食”越南。从岘港、南圻推到北部,一步步来,仗是打的,但更多是慢慢吞吃。这中间利用天主教徒帮忙管理地方,开学校灌输法语、法制和科学,也煽动底层对旧精英的不满。让一部分人成了殖民地的小利益集团,把社会撕成裂口。
很多越南人是在法国学校受教育的。例如范文理,连后来反法的独立人士都不少有留法背景。这一点上,大家常忽略一个细节:法国对越南并不是只有强权压迫,而是用了一套名为“文明开化”的手法,把精英彻底调换了。
当然法国没全靠软手,本身有坚硬的铁拳。例如军事占领控制,农业改革推行,把反抗者彻底镇压。也有顺水推舟的时候。比如限制大地主权力、变革土地使用,让更多农人在混乱中尝尝甜头。这样一步步让人也有点习惯洋人的“治理”。不过,说所有越南人都投靠,是不对的,不同阶层之间意见分歧很大。有人被法国人拉拢,也有人因为失去特权成了反抗的温床。
文化渗透还体现在生活方式上。除了拼音文字的普及,还真把法式咖啡、面包、建筑、着装一股脑塞进城市。河内、胡志明市的法式建筑今天都成地标,谁能说不是当年法国人的手笔?传统服装甚至在那时吸收了西式剪裁,成了所谓现代“奥黛”,现在还流行得很。
但事情也不会走得太顺。法国所有的教育、规范实际上也是在培养下一批“敌人”。等到民族意识兴起,最激进、最会号召的就是接受过西式教育的越南人,比如胡志明。他在法、俄留学,接触新思想,最后带着一批同伴发动独立斗争。
其实说法国“轻而易举”拿下越南,并不真。镇压、同化、利用分裂,是换了一种困境。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民族主义像发酵的鱼露一样遍地弥散。各种反税、罢工事件不断。潘佩珠、胡志明等人轮番上阵,东京义塾、反税运动、越南共产党,冒头的人、失败的运动,却连着掀翻了殖民地政权的根。
二战以后,法国已经没力气维持殖民。越盟乘势而起,奠边府战役成了决定性的转折。其实法国不是轻松赢下越南的,而是用百年时间消耗社会韧性和分裂精英,等遇到全球殖民潮退,根基就摇摆不稳了。范文同在日内瓦一次谈判,就抛出一句:“我们讨论的是民族的命运。”法方哑口无言。很多事,不是靠军力或者软话能一直撑下去。
越南不是靠铁血赢,也不是一纸政令说了算。它屡次成为割据战场,最后能站起来,靠的是不断变化和适应的能力。有人会说这种民族太顽强,其实更多是因为讲不通的现实推着大家前行。被法国殖民几代人之后,西式文化成了生活的一部分,可一旦家国有难,那点自尊又能唤起大家团结。
但是这么说也有问题,比如法国人一度利用本地精英压制底层,结果埋下后来反抗的火种。现代化的道路上,很多旧问题被掩盖起来,到了新一代又爆发出来。解放后南北对立,经济危机,再一改革开放,现在又成了东南亚经济新星。越南社会的裂痕始终存在,却能以某种方式不断疗愈,这也是它让人看不懂的地方。
如今的越南,经济高速成长,城市天际线不断变化。咖啡、面包和摩托车成为日常标签。西方文化和本土传统搅在一起,一边是农田和宗庙,一边是高楼和地铁。多矛盾、多割裂,但却生生不息。
没人能说清是元明征服不了越南,还是法国太能玩弄策略。或许历史其实就是一场混乱的角逐,每个时代的赢家都只是暂时合拍的那个。越南故事还在往前写,谁知道明天会怎么变呢?
来源:历史那些事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