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叶铺就“杏”福路——阆中市石滩镇践行“两山”理念的实践样本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8-07 12:11 1

摘要:盛夏时节,暑气蒸腾。驱车驶入阆中市石滩镇,映入眼帘的是连绵起伏的翠色山峦。成片的银杏树冠如伞盖舒展,叶片在阳光下泛着油亮光泽;村民背着竹篓穿梭林间,手指翻飞采摘鲜叶,竹篓里堆叠的叶片散发着淡淡清苦;村头的现代化烘干厂房内,机器轰鸣,工人们熟练地进行着摊晾、烘干

盛夏时节,暑气蒸腾。驱车驶入阆中市石滩镇,映入眼帘的是连绵起伏的翠色山峦。成片的银杏树冠如伞盖舒展,叶片在阳光下泛着油亮光泽;村民背着竹篓穿梭林间,手指翻飞采摘鲜叶,竹篓里堆叠的叶片散发着淡淡清苦;村头的现代化烘干厂房内,机器轰鸣,工人们熟练地进行着摊晾、烘干作业,空气中弥漫着植物特有的清香……这座曾因山高沟深、耕作条件受限的川北小镇,如今正以“两山”理念为指引,用银杏产业书写着生态振兴的崭新篇章。

从“砍树换钱”到“护叶生金”

石滩镇,地处大巴山脉向四川盆地过渡的丘陵地带,山高坡陡、田少土薄,传统农耕效益低下,曾是制约发展的“老大难”。但年均气温14℃-20℃、年降水量1000毫米的亚热带季风气候,以及海拔500-800米的浅丘坡地,为叶用银杏生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十年前,我们还在为‘靠山吃山’发愁。”石滩镇党委书记杨嵩手指向漫山遍野的银杏林,“那时候村民不懂,觉得砍树卖钱最快,最后山秃了、水浑了,日子反而更穷。”痛定思痛,石滩镇人意识到,“守不住绿水青山,哪来金山银山?”

2015年,借助国家退耕还林政策东风,石滩镇在辖区印镇山村、护山梁村等地试种900亩叶用银杏,开启了“生态+产业”的探索之路。2020年,借助东西部协作项目契机,600亩协作产业园落地,配套建设的印镇山村烘干厂房同步投用,一条“种植—采摘—烘干—销售”的产业链条逐渐清晰。

“现在看来,这步棋走对了!”杨嵩的笔记本清晰记录着产业发展的关键节点:2022年,村“两委”干部自费学习烘干技术,引进天然气设备替代燃煤,将银杏叶含水率控制在10%以下;2024年,150万元村集体经济项目落地,烘干厂房新增低温冻干设备,保留更多活性成分;2025年上半年,收购鲜叶550吨,烘干销售干叶180吨,集体经济收入突破35万元。

从“单一种植”到“全链发展”

清晨,印镇山村种植大户,38岁的退伍军人戚飞翔戴着草帽,开始打理起自家银杏园:“去年我种了50多亩,卖叶子挣了接近10万元,用的还是闲置边角土地。”戚飞翔的账算得实在,他的“获得感”背后是石滩镇叶用银杏产业的三大核心竞争力。

品质过硬。通过引进天然气烘干设备,彻底解决硫磺熏蒸、霉变问题,产品经检测,总黄酮醇苷含量超24%,达到《中国药典》(2025版)一级标准。“石滩镇的叶子品种优、气味纯,是难得的黄金原料!”云南腾冲某药企代表实地采样后赞叹。目前,石滩镇产品长期订单占比超60%,解决了“种易卖难”的后顾之忧。

模式创新。推行“五统三分”管理模式(统一供苗、技术、标准、加工、销售;分户种植、管理、采摘),既保障标准化生产,又调动了农户积极性。全镇形成以印镇山村为核心的1850亩产业园,辐射带动周边4个村(社区)。2025年,补植100万株、育种6万斤,新增种植350亩,吸引200余户参与种植。

政策护航。十年深耕,石滩镇的银杏产业发展始终沐浴在政策阳光下,累计获得国家退耕还林补贴120万元、东西部协作资金200万元。2024年争取到150万元村集体经济项目资金用于升级设备。今年得到南充市国储林项目、企业集团树苗采购、园区转型提升等多项支持。党员带头示范,林技骨干下沉指导,为产业进一步扩产升级打下坚实基础。

从“生态美”到“百姓富”

一片银杏叶,不仅绿了山头,更富了口袋,银杏产业的蓬勃发展为石滩镇乡村振兴注入多重活力。镇长何勇指着印镇山村烘干厂房扩建项目说:“这是生态与生计的双赢。我们的目标远不止于卖叶子。”按照“扩规模、强链条、惠民生”规划,石滩镇正进一步深挖银杏产业发展潜力。

扩规模,乡村焕新颜。继续引导群众利用房前屋后、荒坡荒地等碎片化土地种植,计划3年内新增2000亩,实现适宜区域全覆盖;将银杏种植纳入“美丽庭院”“生态示范户”评选,目前,已吸引100余户农户主动在院坝周边种植,形成“田间有产业、院内有风景”的绿色图景。

强链条,产业再延伸。对接成都、云南等地药企,计划建立年处理5000吨干叶的深加工产业园,开发黄酮胶囊、银杏叶茶等产品;整合资源,建立新型利益联结机制,推动“土特产”向大产业转型。

惠民生,“荒山” 变“金山”。加工车间、种植基地及即将竣工的电商服务站共提供超100个岗位,80%由留守妇女和返乡青年担任。“既能照顾子女,又能补贴家用。”后备干部王邢燕的话道出群众心声,“过去盼吃饱,现在想过好。这片银杏叶,真是我们的‘幸福叶’!”

一片叶子的蜕变,是“两山”理念在巴蜀乡野的生动注脚。

站在新的起点,石滩镇正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深耕叶用银杏产业,努力打造阆中中药材产业的“金字招牌”,让这片小小的银杏叶为乡村振兴注入更强劲的“绿色动能”。

本文来自【绿色四川】,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来源: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