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7日立秋关键日?避开3忌讳:4不吃、3不吹、3不冻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8-07 11:38 1

摘要:一项国家气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立秋当天南方不少城市的地面温度仍超过四十度。可偏偏不少人以为立秋就是“凉快”的开始,空调一关,西瓜一吃,冷饮一喝,秋膘一贴,病根也就跟着扎下了。

“秋后一伏热死人”,不是说说而已。

一项国家气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立秋当天南方不少城市的地面温度仍超过四十度。可偏偏不少人以为立秋就是“凉快”的开始,空调一关,西瓜一吃,冷饮一喝,秋膘一贴,病根也就跟着扎下了。

立秋不是凉秋,而是“热伤风”“空调病”“肠胃炎”的高发期。

每年这个时候,门诊里总能遇到一些“立秋后不服老”的病人。有人感冒发烧以为只是换季小病,结果拖成肺炎;有人突然腹泻不止,才意识到是凉菜惹的祸;还有人夜里贪图凉快不盖被子,第二天腰疼到坐不起来。

说到底不是季节的问题,是身体在“换挡”,可人还在“踩油门”。

立秋,是四季交替的节点,更是人体调节系统的考验。气温虽高,阴气却悄悄上升,白天闷热,晚上却渐凉,这种“冷热交替”的状态,最容易打乱身体的节奏。

尤其是三类忌讳,如果忽视了,轻则体虚乏力,重则旧病复发。

第一个不能吃的,是冰饮。

有人说立秋了,得“贴秋膘”,可贴膘之前,先看看肠胃同不同意。胃是“喜温怕寒”的器官,冰饮、冷面、西瓜这些“清凉食物”,在酷暑中还能勉强应付,但一旦进入立秋,胃肠道的血管开始收缩,冷刺激很容易引发痉挛,导致腹泻、胃炎甚至肠道感染。

北京协和医院曾经发过一个数据:立秋后一周内,因胃肠道问题就诊的患者比平时高出三成,许多都是寒凉食物惹的祸。

不少人有个误区,以为“热天吃冷的”是理所当然殊不知,越是热的时候,身体就越虚,反而更怕寒。

第二个不能吃的,是辛辣大补。

不少人一听“贴秋膘”,火锅、烧烤、羊肉汤轮番上桌,觉得立秋就是进补的好时候。可问题是秋补讲究的是“收”“养”,不是“猛”“燥”。

立秋后,人体阳气开始收敛,脾胃功能也处于一个“下坡期”,这个时候进补如果太过猛烈,非但补不进去,反而可能“火上浇油”。

曾有一位中年男性,立秋第二天吃了三顿火锅,结果第三天就进了医院——急性胰腺炎,发作时腹痛如绞,差点误以为是心梗。

医生检查后直言不讳:不是病来得突然,是补得太凶了。

第三个不能吃的,是隔夜菜。

夏秋交接时气温仍高,细菌繁殖快,特别是绿叶蔬菜中的亚硝酸盐含量,在放置一晚后会大幅升高。这些看似“节约”的凉拌菜、剩饭菜,可能就是肠胃炎、食物中毒的导火索。

尤其是家里有老人孩子的,更要注意。老年人肠胃功能下降,孩子免疫系统尚未成熟,容易“病从口入”。

说到不吹,很多人第一个想到的是“空调”,确实,空调是立秋的“双刃剑”。

这个时候最怕的,不是不开空调,而是猛吹冷风。尤其是对着头、脖子、腰部直吹,一旦汗湿衣背,冷风一袭,寒邪入体,感冒、颈椎病、腰肌劳损统统找上门。

有一位送快递的小哥,立秋后贪凉,在车里吹空调吹得猛。结果一觉醒来,脖子僵硬得转不了头,医生诊断是“急性颈部肌肉痉挛”,就是冷风惹的祸。

还有一种“看不见的风”,叫电扇风。不少人晚上开着风扇睡觉,以为比空调温和。可有研究显示,长时间局部吹风,同样会导致肌肉僵硬、关节疼痛,甚至诱发肩周炎。

还有一种“习惯性吹风”,是很多人忽略的——吹头发。特别是女性,头发湿着就出门,风一吹,头皮毛孔张开,寒气钻入,容易导致头痛、脱发、甚至月经紊乱。

立秋以后,最怕的就是这股“阴风”,不是风本身,而是“风寒入体”。

说到不冻,很多人以为是在说“别吃冰淇淋”那一类,其实更深层的意思是保护好身体的“阳气”。

中医讲:阳虚生百病。立秋后阳气开始收敛,如果这个时候贪凉,就等于把身体里仅剩的“炉火”也浇灭了。

有一个真实案例,一位三十多岁的女性,8月初在健身房里开着空调猛练HIIT,汗没擦干就骑车回家,结果第二天开始发冷、腹痛、月经紊乱,最后确诊为“寒湿体质加重”。

医生说得很直白:身体不是铁打的,秋天不冻骨头,冬天就会冻出病。

特别是小孩子、老人,还有体质偏寒的女性,更要注意。穿着露脚踝、露肚脐的衣服,夏天或许没事,但立秋之后,寒气就像“埋伏的敌人”,在你最不设防的时候偷袭。

有研究表明:秋季穿着不当引发的风湿性疾病、胃肠道疾病、妇科病,占到这一季节门诊量的近四成。

立秋并不等于凉爽,而是“内热外寒”的开始。白天气温依旧毒辣,夜里却开始起风、起凉。不少人就是在这个温差大的时候,感冒、咳嗽、腹泻轮番上阵。

而真正健康的人,是懂得“顺时而养”的人。

她们不急着进补,而是先调脾胃;不贪凉快,而是保阳气;不图一时舒服,而是养一世安稳。

现代医学和中医在这一点上高度一致:立秋是调养身体的“黄金窗口”,错过了这几天,很多慢性问题就会延续整个秋冬。

一项来自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调查指出,立秋后四周,是过敏性鼻炎、哮喘、肠胃病、关节炎等慢性病的“复发高峰期”。而这些病的诱因,往往就是“吹冷风、吃冰饮、穿得少”。

很多人以为,生病是突如其来,但实际上,疾病大多是“日积月累”的结果。

比如那个立秋后还天天吃冰西瓜的小伙子,三年后查出肠胃功能紊乱;

比如那个晚上裸睡开风扇的大姐,后来得了顽固的肩周炎,疼得都无法梳头;

还有那个以为“年轻就能扛”的白领,秋天一感冒就转支气管炎,年年重复。

身体是有记忆的,每一次对它的“轻视”,都会在未来某一天反噬回来。

立秋不是提醒你该吃什么,而是告诉你该收一收了

收饮食,收作息,收情绪,也收那些对身体毫不在意的“任性”。

只有这样,才不会在秋冬交替之际,被病痛缠身。

养生,从来不是老人的专利,而是每一个成年人对自己最基本的负责。

真正的滋补,不是吃多少补品,而是少做几件伤身的事。

身体不问你几岁,它只在意你怎么对待它。

立秋,是个提醒:别再拿“年轻”当借口,别再用“习惯”当理由。好好照顾身体,是对自己最大的温柔。

参考文献:

[1]中国气象局.《全国立秋期间气温变化趋势分析报告》.2024年发布.

[2]国家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秋季慢性病高发期统计分析》.2023年.

[3]北京协和医院.《夏秋交替胃肠道疾病门诊数据报告》.2024年.

声明:本文为科普内容整理,旨在传播健康知识,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构成医疗建议或诊断方案,如有症状请尽快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来源:岐黄张大夫科普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