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校学员“两带来”丨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要更加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8-07 11:33 1

摘要:在全国精神文明建设表彰大会召开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对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作出重要指示。他强调:“要更加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不断丰富人民精神世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通过推动精神文明建设高质量发展,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提供强大精神力量。”该论断为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

作者简介】王学斌,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文史教研部教授

在全国精神文明建设表彰大会召开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对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作出重要指示。他强调:“要更加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不断丰富人民精神世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通过推动精神文明建设高质量发展,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提供强大精神力量。”该论断为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提出了最新且更高的要求,即需要更加注重文化在形塑人的内在世界、提升全民的文明程度、营造稳定的社会秩序、构建民族的精神家园中所起的润物无声作用,同时还必须在不断推进物质和精神双重富足、相协调发展过程中更好地把握精神文明建设的时代特征和发展规律。如何更好地推进精神文明建设高质量发展,已成为当代中国文化建设的重大现实课题。

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精神文明极大发展

国家的强盛、民族的复兴,既需要物质文明的积累,更需要精神文明的升华,古今中外皆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民族精神力量的不断增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更需关注的是,在一个国家或社会的转型阶段,精神力量的作用尤为关键。毛泽东指出:“代表先进阶级的正确思想,一旦被群众掌握,就会变成改造社会、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物质可以变成精神,精神也可以变成物质。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精神和文化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力量;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关键时期,精神和文化越来越成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有力支撑。具体而言,首先,这是凝聚社会价值共识的必然选择。中华民族是有着五千多年文明史的伟大民族。我国各民族共同开拓了祖国的辽阔疆域,共同缔造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共同书写了辉煌的中国历史,共同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共同培育了伟大的民族精神。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和发展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历史必然。新时代,我们更需要通过推进精神文明建设来牢牢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其次,这是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群众基础的现实需求。党的群众基础和执政基础包括物质和精神两方面。精神上丧失群众基础,最后也要出问题。精神贫乏绝不是社会主义,当高楼大厦在中国大地上遍地林立时,作为党的群众基础稳固支柱的中华民族精神大厦也理应巍然耸立。最后,这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精神支撑的重要部署。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精神文明的高度发达,无疑是中华民族自信自立自强的重要保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不仅要在物质上强,更要在精神上强。精神上强,才是更持久、更深沉、更有力量的。”新时代推动精神文明建设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二、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的重点任务

新时代新征程,精神文明建设要有新气象新作为。立足该项战略的核心议题,秉持“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宗旨,择其大者,可概括为如下五方面的重点部署。

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坚持以什么样的思想理论为指导,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首要问题。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在新时代,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最重要的就是坚持和巩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要以高度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行动自觉,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确保我国精神文明建设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习近平文化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高举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文化旗帜,为做好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和科学行动指南。特别是在新媒体和人工智能技术不断升级迭代的潮流下,要主动顺应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趋势,实施全媒体传播建设工程,用互联网思维主导资源配置,构建适应全媒体生产传播的工作机制和评价体系。通过理论节目、纪录片、微短剧甚至短视频的方式,采用时代化大众化的语言风格,让党的理论创新成果“飞入寻常百姓家”。用全媒体时代老百姓喜欢且易于获取的方式和载体进行思想浸润、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实现真正的入耳入脑入心。

强化理想信念教育。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关键在于筑牢党员干部、青少年等重点群体的理想信念之基。围绕该项工作,须多维共促,形成合力。第一,加强顶层设计。构建科学合理的理想信念教育制度体系是推进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的必要前提和重要基础。理想信念教育的常态化开展、制度化推进,涉及教育的内容、形式、方法、渠道、机制等多方面,需要以整体思维与系统理念来推进。其中,最重要的内容当属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和中华民族史的宣传教育。应深化以党史为重点的“四史”学习教育,同时可适当拓展到中华民族发展史,编写出版权威教材、创作相关题材文艺作品、制播专题节目,集中宣传“四史”中的杰出革命英雄、建设楷模和时代先锋。同时围绕“七一”“八一”“十一”等重大时间节点,依托革命历史类纪念设施、遗址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载体,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弘扬党和人民在各个历史时期奋斗中形成的伟大精神。在具体推进时,要切实符合当下年轻人的接受规律,实现以文化人的效果最大化。如革命作品《觉醒年代》,编剧团队就精准地把握广大90后、00后心理认知中“由可爱到可信,从可信上升到可敬”的特征,用丰富真实的人物形象、巧妙到位的情节设计以及演员们的真情演绎,使得革命精神在当下依然可以透过屏幕直击青年人的灵魂,实现润物无声的感染与熏陶。第二,增进文化滋养,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理想信念教育之中。“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当代中国文化的根基,是维系全世界华人的精神纽带,也是中国文化创新的宝藏。”要大力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使其成为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内容。特别是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最新成果源源不断融入教育当中;大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比如倡导与鼓励各地开展“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像河南卫视制作的爆款节目“中国节日”“中国节气”系列,通过振兴中国传统节日,运用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等凝聚中华民族的价值共识,增进家国情怀,从而展示中华民族的独特精神标识,更好传播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通过营造既自在又自洽的文化场景与氛围,来增强人们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同时,推进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特别是将红色文化融入理想信念教育之中。第三,坚守网络阵地,积极开展网络理想信念教育。首先要加强互联网理想信念教育内容建设,保证教育内容的科学性、时代性。其次要通过网络宣传形式、方法、手段创新,提升网络理想信念教育的吸引力和亲和力,让“Z世代”由“被动灌输”转向“主动选择、接受”。再次要综合运用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等融媒体,创新理想信念教育方式。发挥全程媒体对理想信念教育的全程性、追踪性、即时性、完整性等优势作用,对理想信念教育采用全过程干预和影响,保证预期效果的实现。最后,注重践行,于社会实践中坚定理想信念。可以整合多方面资源,采取多种形式,通过案例式、体验式、沉浸式、对比式等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来达到理想信念教育知行合一的最终目标。

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价值观是人内心深处的评价标准。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是意识形态中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要完善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制度机制,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思潮,在全党全社会形成共同理想信念、强大精神力量、基本道德规范,提高全民族文明程度。其中,关键在于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加深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红色基因和思想底蕴,是宣传教育的重点,关键群体是生逢其时的广大青年群体。具体而言,我们须通过多样的传播主体和媒体,在一个个平常的场合中,秉持“平常心、说人话”的立场,实现价值观的默默浸润。第一,彰显精神谱系的价值引领作用。促使青年群体在追求真理中看清历史发展的本质和主流,在坚定理想信念中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自身的崇高追求,在时代洪流中把民族复兴的使命扛在肩上,与党和国家的发展同频共振、同向同行,做到“坚持真理、坚守理想”。第二,体现精神谱系行动导向的功能。引导广大青年群体从初心使命中不断汲取丰赡养分和强大力量,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伟大征程中继续丰富并拓展精神谱系的理论内涵与实践外延,使红色基因真正代代传承、发扬光大,做到“践行初心、担当使命”。第三,呈现精神谱系精神激励的效果。教导青年群体坚定历史自信,发扬历史主动精神,坚持人民至上、自信自立、守正创新、问题导向、系统观念、胸怀天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不断增强踔厉奋发的志气、骨气、底气,做到“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第四,彰显精神谱系的情感凝聚功能。通过不断实现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融汇与升华,力求从情感上令广大青年群体坚守不负人民的初心情怀,厚植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感自觉,凝聚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青春力量。

注重网络文明引导与建设。习近平总书记鲜明指出:“人在哪儿,宣传思想工作的重点就在哪儿。”现在,网络空间已经成为人们生产生活的新空间,互联网已然成为各领域工作的重要战场甚至主战场。截至2024年底,我国网民数量已达11.08亿人,普及率提升至78.6%,现实迫切需要构建健康向上的网络文明。这需要我们巩固壮大网上主流思想舆论,充分激发网络文化发展活力,改革完善网络空间治理制度机制,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网络空间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形成崇德向善、见贤思齐、好学重文的网络文明环境,让广大网民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同时需要关注的是,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突飞猛进,其在赋能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也带来数据安全、伦理规范、风险管控等前所未有的挑战,对精神文明建设提出不小的考验。2025年6月10日,中国网络空间安全协会在中央网信办网络法治局、网络管理技术局的指导下,发布《推动人工智能安全可靠可控发展行业倡议》。这一倡议凝聚了行业共识,将引导人工智能技术向善发展,为人工智能安全治理体系建设提供重要支撑。

推进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历史经验表明,城乡关系的改变会导致整个社会结构也由之改变。习近平总书记曾深刻指出:“在现代化进程中,如何处理好工农关系、城乡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现代化的成败。”当前,精神文明建设理论与实践仍带有明显的城乡二元特征,城乡融合发展缺乏足够的、应有的价值引领、文化条件、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这必然导致城乡之间的文化优势、独有资源难以实现真正的无缝对接与双向互补。没有城乡精神文明建设的融合发展,就难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城乡融合发展。城乡物质层面的融合发展不会自然带来精神层面的融合发展,而精神层面的融合发展则会为物质层面的融合发展提供指引和动力。城乡社会正气和活力的培育与增强,应通过加强城市与乡村交流,促进二者深度融合,实现美美与共。江西省景德镇市在这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探索。他们将市区的陶阳里历史文化街区、陶溪川文创街区与浮梁县寒溪村、“高岭·中国村”有机融合,实现了城市更新与乡村振兴的比翼齐飞。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进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的重要命题,是对城乡融合发展战略在精神文明建设层面作出的重大部署,也为新时代增强城乡社会的正气与活力指明了根本方向和实践路径。推动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是精神文明建设的范式变革,为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发展搭建城乡互动平台,赋予增量;为建设文化强国提供化解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的路径方法,增添动能;为建设中国式现代化夯实发展基础,拓展势能。一方面,要加强乡村道德建设,采取“将心比心,以情换情”的方式,深入挖掘乡村熟人社会蕴含的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进行创新,并且强化法治宣传和依法治理,在乡村社会植入现代法治意识和契约精神。另一方面,加强城市道德建设,巧妙借助“典型示范,以上率下”的思路,系统治理市场经济对道德体系建设产生的负面影响,遏制唯利是图、见利忘义的行为,引导城乡居民爱党爱国、明德向善、孝老爱亲、守法诚信,形成城乡互融共通的伦理道德体系。

三、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需遵循的原则

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要达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不断丰富人民精神世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总体要求,尚需在具体实践中注意两项原则。

一是善于进行线下与线上的互动。立足新的历史起点,我们推动精神文明建设高质量发展,通过教育引导、理论宣传、文化熏陶、实践养成、制度保障等方式方法,将文明理念贯穿国民教育,融入社会生活,融入法治建设与社会治理,转化为人民群众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同时,我们统筹推动文明培育、文明实践、文明创建,持续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把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文明家庭、文明校园创建的根本任务,推动形成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思想观念、精神面貌、文明风尚、行为规范。如此,久久为功,城乡社会方能达致成风化人的效果。

同时,我们不能忽视线上宣传创新的巨大效能,线下的精神文明建设在某种程度上是维系既有用户的“存量”,线上的精神文明建设则可以极大激活潜在用户的“增量”,二者相辅相成、彼此补益。

二是处理好宏大与精微的关系。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目标之一是提升全社会文明程度。社会文明程度是衡量一个国家现代化水平的基础性指标。回顾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历程,我国对于社会文明程度的理解和追寻,从生存层面的突破跨越到生活境界的探索阶段,再迈入生命视野的开拓阶段。可以说,对于社会文明程度的把握,不仅是一个单纯追求科学合理、理性规划的静态结果,还是一个立足国情、兼顾世局,不断根据发展实际进行调整优化的动态进程。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提高社会文明程度”的要求,深刻把握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文化导向和文化功能,指明了文化强国的文明水准和社会基础,意味着对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的彰显与弘扬,这种注重多元性、包容性和融合性社会氛围的营造,对美好生活品质追求的强调,有利于对城乡社会的公序良俗的形塑,也有利于不同区域、地域、阶层、职业对共有精神家园的高度认同。

在如此宏大目标的观照下,我们更要注重做好每个个体的细微工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在提升全社会文明程度的进程中,我们一定要采用润物无声的途径成风化人,在“落实”“落准”“落细”“落小”上下足功夫,提升广大人民群众渴盼的“精神幸福指数”,达致他们期待的“精神生态和谐”,最终抵达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愿景。

制作:胡秀荣

核校:张世贵

审核:何忠国

来源:中国党政干部论坛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