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江苏无锡人。 1930 年出生, 1962 年获美国芝加哥大学博士学位。先后执教于台湾大学、美国匹兹堡大学;之后又多次受聘为香港中文大学、美国夏威夷大学、美国杜克大学、香港科技大学讲座教授。 1986 年荣任美国人文学社荣誉会士, 2004 年荣获亚洲学会特别
江苏无锡人。 1930 年出生, 1962 年获美国芝加哥大学博士学位。先后执教于台湾大学、美国匹兹堡大学;之后又多次受聘为香港中文大学、美国夏威夷大学、美国杜克大学、香港科技大学讲座教授。 1986 年荣任美国人文学社荣誉会士, 2004 年荣获亚洲学会特别贡献奖, 2020 年荣获第四届“全球华人国学大典”终身成就奖, 2023 年荣获“影响世界华人终身成就大奖”。
学术代表作有《西周史》《汉代农业》《从历史看管理》等, 另有《万古江河》《说中国》《中国文化的精神》《台湾四百年》等大众史学著作数十种行世。
早年经历
1930年 :出生于中国江苏无锡的一个书香门第,因先天残疾(肌肉发育不良)行动不便,但自幼聪慧好学。
1949年 :随家人迁居台湾,后考入台湾大学历史系,师从著名学者李济、傅斯年等人。
学术生涯
1950年代 :在台湾大学完成本科和硕士学业,后赴美国芝加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师从考古学家罗伯特 ·布雷德伍德(Robert Braidwood)和汉学家顾立雅(Herrlee G. Creel)。
1962年 :获芝加哥大学博士学位,博士论文研究中国古代的社会结构。
1960年代起 :先后任教于台湾大学、美国匹兹堡大学( University of Pittsburgh),成为匹兹堡大学历史系教授,并长期担任该校荣誉教授。
研究领域 :专注于中国古代史(尤其是周代、汉代)、社会经济史、比较文明研究,倡导跨学科方法,结合考古学、人类学等视角。
主要学术贡献
著作等身 :撰写数十种中英文专著,代表作包括:
《汉代农业》( Han Agriculture ,英文)
《中国古代社会史论》( Ancient China in Transition ,英文)
《西周史》(中文)
《 从历史看管理》 (中文)
《万古江河:中国历史文化的转折与开展》(中文,通俗史学经典)
《说中国:一个不断变化的复杂共同体》(中文)
理论创新 :提出中国古代社会从 “血缘共同体”向“地缘共同体”转型的理论,强调经济基础与政治结构的互动。
国际视野 :积极参与国际汉学界对话,推动中国史研究与世界历史的比较。
荣誉与影响
美国历史学会终身成就奖、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等荣誉。
学生包括许多知名学者,如历史学家王汎森、黄进兴等。
个人生活
妻子孙曼丽为生物学家,二人长期定居美国。
虽身体不便,但坚持学术工作至今,晚年仍笔耕不辍。
许倬云以深厚的学养、开阔的视野和人文关怀,成为20-21世纪最具影响力的华人历史学家之一。他的研究既注重严谨考据,又致力于将中国历史置于全球文明框架中理解,在学术界和公众领域均享有盛誉。
谈稳定与动荡的历史循环:
人类有寻找安定、寻找平衡的趋向,寻找本身是动态的,目标则是趋向稳定的。但因为目标是动态的,它本身就是不稳定的。
任何皇朝从成功到失败的过程里面,会发生许多干扰因素。发生之后都会自己寻找平衡的点,自己调节。但调节机能的好和坏,就决定了干扰效应的大小,是强大到不能消失还是可以逐渐抹平干扰因素。
但干扰因素被抹平以后,调节它的那部分功能会变成新的干扰因素,因为它在本来没有的因素中增加了一个因素。
谈文明比较与历史反思:
对比中西文明发展路径,分析中国“大一统”传统的形成与西方“多元竞争”模式的差异。
提出中国历史上的“共同体”演变(从血缘到地缘),强调文化认同的弹性。
反思现代性危机:西方工业革命后的扩张与殖民主义对全球的冲击。
“历史没有‘必然’,只有‘可能’。”
(《许倬云十日谈》)
谈权力、制度与人性的三角博弈:
所有管理困境的根源,皆在于权力、制度与人性的失衡。权力的陷阱 :从 “君臣共治”到“绝对威权”,历史证明过度集中的权力催生信息茧房与决策失灵;制度的悖论 :再完美的制度也会被人性瓦解 —— 美国市场式民主 ,现代 KPI 催生短期主义;人性的常量 :贪婪、恐惧、惰性、创造欲 ……这些跨越千年的特质,始终是管理者必须直面的底层逻辑。
或许 优秀的管理,不是设计理想国,而是在混沌中寻找秩序支点。
(《从历史看管理》)我心目之中的历史,既要顾及源头和去向,更要关注变化的急滩和平流。
来源:小镇评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