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广袤的农村大地,低保政策本是为那些生活陷入困境的人们遮风挡雨的保护伞,可现实中,却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的音符。部分不符合条件的人挤占了低保名额,而真正急需救助的农民却在生存边缘苦苦挣扎。
在广袤的农村大地,低保政策本是为那些生活陷入困境的人们遮风挡雨的保护伞,可现实中,却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的音符。部分不符合条件的人挤占了低保名额,而真正急需救助的农民却在生存边缘苦苦挣扎。
张阿姨,一位普普通通的农村母亲,独自抚养残疾儿子长达十年。生活的重担压得她喘不过气,低保金成了母子俩生活的重要依靠。然而,上月社区干部入户核查时,发现她儿子名下有一辆亲戚赠送的二手汽车。尽管这辆车是为了方便儿子就医出行,但按照新规,名下有车即触碰了“低保红线”。张阿姨的低保金被立刻停发,母子俩瞬间陷入了断粮的危机。这一事件,只是 2025 年全国低保资质整治风暴中的一个缩影。
2025 年,一场针对低保资质的整治风暴在全国范围内掀起。宁夏、江苏、云南等地纷纷出台新规,低保审核从过去单一的“收入核查”,全面升级为“收入 + 财产 + 行为”的三重筛查模式,力度之大,前所未有。
十种情形低保无缘
1隐瞒家庭真实收入:有些人为了获取低保资格,故意瞒报自己的务工、务农或经营收入,实际收入远超低保标准,却装作贫困。例如,某些人在外打工有稳定收入,却谎称没有工作,企图蒙混过关。
2转移或瞒报财产:将房产、车辆登记在亲友名下,妄图规避审查。或者家庭金融资产人均超过当地 48 个月低保标准,就像 2024 年宁夏人均金融资产超 27360 元的情况。这种行为严重破坏了低保的公平性。
3虚构贫困证明:伪造低收入证明、疾病诊断书等材料,以此来骗取低保资格。这种造假行为,让真正贫困的人失去了应得的救助。
4高消费行为:家庭成员佩戴金银首饰、饲养宠物、购置高档家电如空调、摩托车,甚至装修房屋。这些高消费行为与低保的救助初衷相悖,明显不符合低保条件。
5拒绝义务劳动:有劳动能力却无正当理由拒绝参加社区公益劳动,只想坐享其成,这样的人不应享受低保。
6有赌博吸毒等违法行为:家庭中存在赌博、吸毒、嫖娼等违法行为,严重影响社会风气,也不符合低保要求。
7大操大办红白喜事:利用低保金铺张宴请,造成不良社会影响,这种行为是对低保资源的浪费。
8子女有赡养能力:子女拥有商品房或多套住房,且人均面积超过 30㎡,又无法证明是出于特殊需要,如重病治疗房等,那么父母不应享受低保。
9雇佣他人经营产业:实际从事经营活动并雇佣劳动力,说明有一定的经济实力,不符合低保标准。
10连续三个月违规领取:不亲自领取低保,或让他人代领且无合理理由,这种行为可能存在猫腻,要取消低保资格。
宁夏新规明确要求,乡镇街道每年至少进行一次入户核验,并通过大数据交叉比对车辆、房产、社保等信息。如今的低保资格审核,就像放在阳光下透视,任何违规行为都无所遁形。
湖北某县一名村民,用虚假病历骗取低保金 4.2 万元。被查实后,他不仅要退还全部非法所得,民政部门还对其开出了 8.4 万元的罚款,案件更是被移送公安机关以诈骗罪立案。
根据《社会救助暂行办法》第六十八条,骗取低保者将面临三重法律制裁:
1行政处罚:立即终止救助,追回全部非法所得,并根据骗领款的 1 至 3 倍处以罚款。这是对骗保行为最直接的经济惩罚。
2刑事追究:若骗领金额较大或情节严重,如伪造公章、组织骗保团伙等,将以诈骗罪追究刑事责任,最高可判十年有期徒刑。法律的威慑力,让企图骗保者不敢轻易越雷池一步。
3信用惩戒:骗保者会被纳入社会信用黑名单,影响就业、信贷等权益。在如今这个信用社会,一旦信用受损,生活的方方面面都会受到影响。
2025 年某地专项治理中,1.2 万人因违规被清退,其中 217 人移送司法机关。每一起案件背后,都是对困难群众生存资源的挤占,必须严厉打击。
在低保申请过程中,许多困难家庭遭遇了“踢皮球式”的拒绝。“跑了三次街道,办事员总说材料不全!”这样的抱怨屡见不鲜。面对基层推诿,困难群众并非毫无办法。
1电子证明自己办:上海、浙江等地的低保户可以通过“随申办”“浙里办”APP 直接生成电子低保证明。系统自动加盖公章,还含有防伪二维码,效力等同于纸质版。整个操作过程仅需 5 分钟,无需基层人工审批,大大提高了办事效率。
2向上级部门投诉:依据《社会救助暂行办法》,县级民政部门对低保申请负有监管责任。如果社区或街道无正当理由拒收材料,申请人可向县民政局提交书面投诉,县民政局必须在 15 个工作日内给予答复。这为困难群众提供了一条有效的维权途径。
3行政复议与诉讼:对“不符合条件”的认定存疑时,申请人可申请听证复核;若确认程序违法,如未入户调查即驳回申请,可提起行政诉讼。2024 年云南的一个案例中,法院因街道未核查重病支出,判决恢复当事人的低保资格。法律为困难群众保驾护航。
4“零材料”通道应急:湖北宜昌推行社会救助申请“告知承诺制”,申请人只需签署《承诺书》和《授权书》,无需提供收入证明,由民政部门主动调取政务数据进行审核。这一举措极大地方便了困难群众,让低保申请更加人性化。
在严审低保资格的同时,2025 年多地也同步扩大了对“低保边缘家庭”的覆盖。宁夏新规明确,人均收入介于低保标准 1 - 1.5 倍的家庭,可享受医疗、教育专项救助,其未成年人、重病患者还可单独申领低保。政策设计者意识到,不能一刀切,对于因重病、残疾导致的必要财产,可申请豁免。例如,一辆用于拉菜谋生的三轮车,与一辆豪华轿车,不应被同等对待。
张阿姨的故事最终迎来了转机。在法律援助中心的协助下,她提交了儿子病历和车辆用途证明,经民政部门复核,低保资格得以恢复。审核趋严的本质,是让每一分救命钱都能流向真正需要的人。当技术赋能取代了繁琐证明,当监督机制遏制了“人情保”,当边缘群体不再被政策“一刀切”误伤,低保制度才能回归它最本真的使命:托住跌入谷底的人生,给挣扎者爬起的支点。就像宁夏一位入户核查员在日记中所写:“我看到的不仅是表格里的数字,更是一个个在命运中努力生存的人。”低保的公平,需要制度的保障,更需要每一个人用心去维护。
来源:大事说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