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中共一大代表,因妻子背叛而性情大变投靠国民党,结局如何?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8-06 00:09 1

摘要:“仁静,你真的要这么做?”朋友压低了声音。刘仁静抬头望着摇晃的煤油灯,“我已无路可退。”这一幕距离他19岁在上海出席党的一大,已过去整整十年,命运早被一连串突如其来的转折推向陌生的方向。

【1931年12月13日,重庆】 “仁静,你真的要这么做?”朋友压低了声音。刘仁静抬头望着摇晃的煤油灯,“我已无路可退。”这一幕距离他19岁在上海出席党的一大,已过去整整十年,命运早被一连串突如其来的转折推向陌生的方向。

刘仁静1899年生于湖北应城,家里开私塾,父亲望子成龙,连《千家诗》都要求他背得滚瓜烂熟。十四岁那年,他考进武昌中华大学附中,恽代英时常来做演讲,热烈的救国论点点燃少年心中的火。他痴迷《新青年》,把每一期杂志夹在课本里翻来覆去看。那时的校园气息自由而急躁,学生们等待一场大风暴来改写旧中国。

1919年春,他已是北大物理系新生。北京街头传来“外争主权,内除国贼”的呐喊,“五四”爆发。罗家伦念完《宣言》,刘仁静悄悄掏出袖中短刀,决意以死警醒同伴,被同学死死拉住。“若牺牲能换来觉醒,我愿意。”这句后来自述让不少人觉得他鲁莽,却也看出他执拗的性格。李大钊见他英文不错,让他研读《共产党宣言》的英文版。他几乎读一句记一句,伙友戏称“小马克思”,他也欣然受之。

1920年秋,他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很快又转为中共党员。翌年七月,上海石库门那间小客厅里,13名代表聚在一起,他是最年轻的一位。会场外的法租界警察并不知道,这名少年日后会在中国革命史上留下充满争议的身影。

公事之外,刘仁静有一桩娃娃亲。未婚妻史静仪出身书香门第,聪慧秀丽。1922年初,她独自从汉口辗转到北京投奔刘仁静,称再也受不了继母冷眼。刚满二十三岁的刘仁静正忙于团务,无暇照看,只好把她托付给党内一位同志。几个月后,他被派赴莫斯科出席少共国际会议,行色匆匆,未及细问史静仪的情绪。

缺席往往酿成裂痕。在刘仁静不在的那段时间,史静仪与照料她的同志朝夕相处,依赖感迅速升温。她怀孕了,却惧怕舆论与组织纪律,让刘仁静代笔写申请,提出去苏联学习。刘仁静爽快答应,自认为帮妻子铺就一条深造之路。不久,史静仪远赴莫斯科,孩子秘密诞生并留在当地孤儿院。真相被层层掩盖,他对此一无所知。

情感暗流还在继续翻涌。1925年初,陈独秀之子陈乔年从苏联学成归国,赴北京工作。陈乔年英俊洒脱,恰逢史静仪返国,两人在机关中很快互生好感。刘仁静当时在上海负责《向导》杂志编辑工作,三天两头写信盼妻子来沪,却迟迟收不到回信。数月后,他突然收到一封薄薄的信笺,只有一句:“我与乔年即将结婚,望君珍重。”他气血上涌,用刀尖划破指尖写下一纸血信寄回北京,乞求回头。史静仪未再回应。

婚变的冲击如同闷雷。恽代英奉党中央之命北上调解,没想到刘仁静怒不可遏,对任何批评都用刻薄言辞反击。情绪失控后,他开始质疑当时的路线,接触托派文献,慢慢滑向边缘。1929年学成回国,他公开宣称“布尔什维克专政已异化”,拒绝一切组织安排。《红旗日报》刊出公开信挽留,他仍固执己见。1930年冬,党组织忍痛将他开除。

被托派内部斗争再度排斥后,刘仁静顿失立足之地,靠写稿糊口。1935年春,他在北平被国民党特务逮捕,坐牢三年。出狱不久,他先到上海碰壁,再去武昌求见陈独秀,也被拒之门外。走投无路,他只得转赴重庆,接受陶希圣邀请,充任“国民党中央政治研究室”研究员,彻底站在了对立面。那天煤油灯下的嘀咕,正是对加入国民党的最后确认。

国民党内部派系林立,他不过是一颗棋子。1949年春天,解放军逼近长江,重庆上空炮声隐约可闻。有人劝他去台湾,他却摇头,“再漂,只剩下骨灰罐了。”于是留在上海,托友人上交自首书,请求宽恕。中央考虑到他的特殊经历,没有为难,让他做资料整理工作并审理历史文献,他把自己卷帙浩繁的译稿、手稿全部捐了出来。

1966年风浪再起,刘仁静被关进秦城。毛泽东批示“此人不杀,可教”,管教力度随即放松。1975年,他重获自由,住进一处旧弄堂。邻居见他常常抱着厚厚的《辩证法唯物论》自言自语,有时也抽旧烟叶,呛得满屋咳嗽。朋友问他后悔否,他沉默片刻:“错误是我的,后果我自己扛。”

他的生活归于平淡,却仍牵挂史静仪的下落。多方打听后才知,她先后嫁给陈乔年、又嫁一位姓许的国民党军官,数度怀抱新生,数度送葬亲人。抗战末期,那位军官阵亡;解放后,她孤身栖身上海弄堂,因贫病去世。1994年,陈家后人终于找到她与陈乔年的女儿陈鸿,为其补立族谱。可这一切,都与刘仁静再无交集。

刘仁静1987年病逝,享年八十八岁。病榻旁,他的旧友翻开一本发黄的日记,扉页写着一句英文:“Life is an eternal returning.”医师说他最后的神情既疲惫又释然,像一场绵长梦魇终于结束。轨迹诡谲,情感撕裂,信仰多次转换,他的一生提醒后人:才华和激情即便耀眼,若失去内在定力,也难以抵御个人苦痛与历史洪流的裹挟。

来源:历史记录大世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