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定西以“基础教育精品课”撬动课堂变革——从“单点闪光”到“全域绽放”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8-07 11:17 1

摘要:在全省范围内,定西的表现同样亮眼:2024年,甘肃省“基础教育精品课”公示名单中,定西以75节的总量位居全省前列。细看市内版图,18节部级精品课呈现“多点开花”的均衡态势:临洮县6节、岷县5节、安定区3节、通渭县2节、陇西县2节,覆盖小学到中学全学段;通渭三中

18节精品课入围,占全省19.4%!

今年6月,当2024年教育部“基础教育精品课”名单公示时,这组数据在甘肃省定西市教育人的朋友圈中“火”了。

在全省范围内,定西的表现同样亮眼:2024年,甘肃省“基础教育精品课”公示名单中,定西以75节的总量位居全省前列。细看市内版图,18节部级精品课呈现“多点开花”的均衡态势:临洮县6节、岷县5节、安定区3节、通渭县2节、陇西县2节,覆盖小学到中学全学段;通渭三中、陇西二中和岷县四中各有2节入围,印证了“校校有亮点、县县有突破”的全域发展格局。

数字背后,是定西教育以精品课为支点,撬动课堂教学质量全面升级的生动实践。“从2022年的2节到2024年的18节,从个别学科的‘单点突破’到12门学科‘全覆盖’,我们以‘基础教育精品课’为支点,不仅撬动了课堂教学质量的跃升,也奏响了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奋进曲’。”定西市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李安花说。

精品课的快速增长,并非偶然,背后是定西市教育系统构建的“三位一体”驱动机制,即通过数字化赋能、梯队化培育与常态化研磨的协同发力,让优质课堂从“少数人的创新”变成“多数人的常态”。

近年来,定西市将教育数字化深度融入课堂全环节,借助大数据分析,精准捕捉学生学习痛点。同时,建立“校—县—市”三级孵化体系,每节精品课都要历经“备课—磨课—迭代”的闭环淬炼。从通渭县平襄初级中学教师冯莉“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的初始设计,到县教研团队介入后增加生活情境,再到市级专家指导下优化互动环节,最终形成贴合学生认知规律的优质课例,三级孵化体系使精品标准成为日常教学的“基准线”。

精品课的背后,也是教师队伍的“蝶变”。定西市建立“获奖教师—骨干教师—青年教师”三级结对体系,通过“以优带新”促进教师整体成长。各学校纷纷成立“精品课工作坊”,由获奖教师牵头,带动青年教师深耕课堂教学技巧,打磨教学细节。这种“一人出彩,全员提升”的良性生态,让更多教师具备了打造精品课的能力。

此外,定西构建覆盖“选、磨、评”全流程的常态化机制。在课例选拔上,立足各学段、各学科教学实际,广泛征集有潜力的课例;在打磨过程中,发挥各级教研团队作用,通过集体备课、多轮试教、集中评议等方式,对课例的教学设计、教学方法、互动环节等进行反复优化;在评价环节,建立科学的评审标准,既关注教学目标的达成,也重视学生的参与度与思维活跃度,确保精品课的示范价值。

“正是这一机制让我们在打造精品课时摆脱了依赖个别教师、偶然因素的局限,走向了系统化、规模化的可持续发展,为课堂教学变革提供了稳定而强劲的动力。”岷县岷阳镇第一中心小学副校长董天遣说。

如今,在定西课堂上,变化正在发生:数学课堂多了“最佳视角”的实践探究,英语课融入了跨文化讨论,美术课上学生拿起刻刀创作单色版画……这些创新元素正逐渐成为常态课堂的“标配”。

18节部级精品课不是终点,而是撬动全域课堂变革的起点。定西正通过“线上+线下”双渠道,让优质资源流动起来、活起来。线上,搭建“精品课资源库”,课例供全市教师随时观摩,单节课程平均观看量超500人次;线下,以县区为单位开展“精品课进校园”活动,手把手传授“从生活到课堂”的教学转化技巧。(通讯员 孟杰 本报记者 尹晓军)

本文来自【中国教育报】,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来源: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