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看破了,还是本能反应?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8-07 10:57 1

摘要:今天偶然看到一篇文章,引用了《资治通鉴·唐纪十五·太宗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里的一个故事:“上谓太子曰:‘李世勣才智有馀,然汝与之无恩,恐不能怀服。我今黜之,若其即行,俟我死,汝于后用为仆射,亲任之;若徘徊顾望,当杀之耳。’五月,戊午,以同中书门下三品李世勣为叠

今天偶然看到一篇文章,引用了《资治通鉴·唐纪十五·太宗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里的一个故事:“上谓太子曰:‘李世勣才智有馀,然汝与之无恩,恐不能怀服。我今黜之,若其即行,俟我死,汝于后用为仆射,亲任之;若徘徊顾望,当杀之耳。’五月,戊午,以同中书门下三品李世勣为叠州都督;世勣受诏,不至家而去。”然后,作者说:“李世勣看破了唐太宗的试探意图,认识到其中暗藏的杀机,正确应对,最终化险为夷。”对这个说法,我不以为然。

这个故事是用文言文写的,我把它翻译一下。皇上李世民对太子说:“李世勣才智过人,但是你对他没有过恩情,恐怕你不能降服他。我现在降他的官,把他流放到外地。如果他听从,马上行动离开京城,等待我死后,你可以在后期,亲自重用他为仆射官;如果他徘徊观望不愿意离开,你该杀了他。五月戊午这天,李世民就把李世勣在同中书门下三品的品级上罢官,贬为叠州都督;李世勣接到诏书后,连家都没回,就直接去了叠州。”

李世勣“接到诏书后,连家都没回,就直接去了叠州”这一反应,在作者看来是看破了其中的玄机,然后才这么做的。然而,我以为,这是李世勣的本能反应——领导安排的事,不讲条件地去完成,理所当然。

我这样看,是从李世勣一生的为人上,做出的判断。

李世,原名徐世,字懋功,后被李世民赐姓为李,又为避唐太宗李世民的讳,中间去掉了“世”字,单名,便叫李了。

李勣出身山东高平北,祖上房徐氏,本为曹州离狐(今山东省菏泽市东明)人。隋朝末年,迁居到滑州卫南县(今河南浚县东南)。徐世勣家本是富豪,史称其“家多僮仆,积栗数千钟”,徐世勣与其父徐盖都是乐善好施之人,救济贫苦人,不管关系亲疏。

他早年投身翟让领导的瓦岗军,后随李密降唐。一生辅佐过唐高祖、唐太宗、唐高宗三个皇帝,深得朝廷信任和重用。他随太宗平定四方,两击薛延陀,平定碛北。后又大破东突厥、高句丽,成为唐朝开疆拓土的主要战将之一。他出将入相,功勋卓著,被朝廷倚为干臣,为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

“看破了玄机”和“本能反应”是两种人格在同一件事情的不同表现。能“看破玄机”,说明这个人心机很重,平时就爱揣摩别人,面对任何人、任何事,他都会怀疑,他都要揣测别人这样做的目的,或者险恶用心。这样的人,训练有素,才有可能看破别人的玄机。

“本能反应”的人格不是这样的。他只管认真做事,从来不去揣摩别人的用心,皇帝把我贬出京城到外地去做官,肯定有他的理由,这个理由我不需要知道,我要做的就是听从安排,立即行动。

作为领导的李世民想看到的不是徐世勣的“看破”,而是徐世勣的“本能反应”,因为只有这样的人,才堪大用。假如当时徐世勣是看破了李世民的玄机,他就不会有后来的那么大的功绩。

心机重的人,平常工作的侧重点不是做好工作,而是研究别人的言行,揣摩别人的心思,这样,他的工作就不可能突出,他的心思不在工作上。工作不突出,也就做不出成绩,也就成不了大气候。

徐世勣一生做出了那么伟大的成绩,青史留名,他不可能是一个心机很重的人,所以“看破”之说是错误的。

领导需要两种人。一种是善于察言观色,善于揣摩他的心思的人,这样的人,领导心里不是不清楚,而是揣着明白装糊涂,因为这样的人可以让他生活得很舒服。和珅之于乾隆就是这样。一种是能力强、能干活的人,这样的人能够帮助他成就伟大事业。

这两种人,领导心里是有数的,重用谁,谁不堪重用,他明白得很。

我们普通人选择做哪种人,那是由个人的价值观决定的。

来源:很有所谓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