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银幕上的哪吒掀起观影狂潮,影院外的非遗手作摊位前排起长队;当博物馆的数字展厅吸引数万网友“云参观”,电子书阅读器里的经典名著被标注出百万条读者批注……这些生动场景的背后,是文化消费正在重塑中国百姓的生活方式。
当银幕上的哪吒掀起观影狂潮,影院外的非遗手作摊位前排起长队;当博物馆的数字展厅吸引数万网友“云参观”,电子书阅读器里的经典名著被标注出百万条读者批注……这些生动场景的背后,是文化消费正在重塑中国百姓的生活方式。
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居民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消费支出以9.8%的增速跑赢整体消费支出时,一个清晰的信号已然浮现:文化消费正从生活的“调味剂”蜕变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引擎”。从春节期间非遗市集上年轻人争相体验传统技艺的热闹场景,到《哪吒之魔童闹海》上映时影院座无虚席、周边商品一售而空的盛况,文化消费正以蓬勃的姿态融入大众生活,成为衡量消费升级的关键标尺。
在这一背景下,为深入洞察百姓对文化消费的认知、参与现状及未来期待,数字100市场研究公司联合《金融博览·财富》杂志,对全国3800位受访者展开了在线调查。
本次调查如同打开一扇观察文化消费市场的窗口,从消费支出、参与项目、付费偏好到现存问题与发展预期,全方位勾勒出当下文化消费的真实图景,为推动文化消费市场健康发展提供有力的参考依据。
01
文化消费支出:
近八成受访者在5000元以内
当问及受访者“过去一年,在文化消费上的总支出”时,调查数据显示,27%的受访者支出在1000元以内,23%的人支出在1001-2000元,29%的人支出在2001-5000元,三者合计占比79%,说明多数家庭的文化消费集中在中低水平;选择5001-10000元的受访者占比为16%,10000元以上仅占5%,高支出群体占比有限(见图1)。
在对文化消费支出的重要性认知上,19%的受访者认为“非常重要,是家庭支出的重要组成部分”,52%的人认为“较重要,有一定支出”,合计有71%的受访者认可其价值。另外,也有2%的受访者认为“完全不重要,几乎不支出”。
总体来看,大多数受访者对文化消费的意义比较认同,这从观念上为文化消费市场的增长奠定了基础。
02
文化消费参与项目:影视与
阅读成主流,多元形式并存
当问及受访者“经常参与的文化消费项目”时,调查数据显示,“电影/剧院演出”以55%的比例居首,“在线视频会员”(49%)和“图书/电子书”(48%)紧随其后,三者构成百姓最常接触的文化消费类型,体现了传统与数字文化消费的融合。“博物馆/艺术展览”(39%)、“知识付费课程”(34%)、“音乐会/演唱会”(32%)、“数字音乐平台会员”(32%)等项目也有一定受众,反映出消费需求向多元化、品质化延伸。“手办/周边产品”(26%)、“网络游戏充值”(25%)等则针对特定兴趣群体,显示出细分市场的潜力(见图2)。
整体来看,文化消费既包含大众普及型项目,也涵盖个性化、小众化选择,呈现出“主流引领、细分补充”的格局。
另外,在文化消费的影响因素方面,“个人兴趣爱好”以62%的占比成为最主要的影响因素,然后是“内容质量”(58%),说明消费者越来越注重文化消费的内在价值与情感共鸣。“价格水平”(45%)和“消费场所的便利性”(36%)也是重要考量,反映出消费者比较关注实用性和价格。“品牌或IP影响力”“社交媒体评价”均占比34%,显示出外部信息与品牌效应对决策的辅助作用。“他人推荐或社交需求”(26%)占比相对较低,说明文化消费更多源于自主选择,而非被动跟随,体现出消费者理性程度的提升(见图3)。
03
文化消费付费偏好:
本土特色与原创内容受青睐
当问及受访者“倾向于为哪种类型的文化产品或服务付费”时,调查数据显示,“高品质原创内容(如独立作者出版的书籍、原创音乐专辑等)”和“具有本土特色的传统文化内容(如非遗手工艺品、国风主题展览等)”均占比48%,并列第一,反映出百姓对文化自信与创新价值的认可。
“文化体验类服务(如文化主题民宿、非遗技艺体验课程、艺术创作工作坊等)”(44%)和“数字文化产品(如精品付费电子书、高清影视会员等)”(40%)也较受欢迎,体现了人们对互动性、便捷性的追求。
“国际流行的文化产品(如好莱坞电影、欧美音乐专辑、国际大牌艺术展览等)”(37%)、“知名IP衍生产品(如热门影视IP周边、经典动漫角色手办等)”(32%)、“新兴小众文化(如即兴喜剧、沉浸式剧本杀、独立音乐现场等)”(31%)则吸引了部分消费者,显示出市场对多元文化的包容(见图4)。
整体而言,付费偏好呈现“本土与原创为主,国际与新兴为辅”的特点,兼顾传统与现代、本土与国际。
04
文化消费市场现存问题:同质
化与优质内容不足成突出短板
当问及受访者“当前文化消费市场存在的问题”时,调查数据显示,“产品同质化严重”以44%的占比成为最突出的问题,然后是“优质内容不足”和“价格过高”,均占比42%,三者共同指向市场供给侧的不足:创新乏力、价值失衡、精品匮乏。
除此之外,“文化消费市场监管不到位”(39%)、“文化消费场景单一”(33%)、“消费场所设施不完善”(33%)、“文化消费供给与需求不匹配”(33%)、“宣传推广不足,难以获取信息”(33%),反映出配套服务、信息传播与市场规范等方面的不足。这些问题制约了消费者的参与热情,成为阻碍市场发展的主要瓶颈(见图5)。
更进一步,当问及受访者“是否愿意为‘高品质’‘独家’‘限量’或‘IP联名’等具有附加值的文化产品或服务支付溢价”时,调查数据显示,43%的受访者表示“比较愿意,偶尔购买”,33%的人则表示“一般,视具体情况和溢价幅度而定”,两者合计占比76%,说明消费者对“高品质”“独家”等附加值有一定认可,但态度谨慎;仅16%的人表示“非常愿意,经常购买”,9%的人则明确拒绝,显示出理性消费的心态。
另外,当问及受访者“是否经常寻找文化消费的折扣、优惠券、团购或免费替代品”时,调查数据显示,43%的受访者表示“经常寻找,会优先选择有优惠的”,36%的人表示“有时寻找,碰上了就用”,14%的人表示“总是寻找,大部分消费都使用优惠”,三者合计占比93%,说明大部分受访者会关注折扣信息。除此之外,仅有1%的人表示“从不寻找,按原价支付”,说明价格优惠仍是撬动消费的重要手段,尤其对中低支出群体的影响比较显著。
05
文化消费未来计划:
增长意愿明确,
政策与数字化成重要推力
当问及受访者“未来一年是否有计划增加文化消费支出”时,调查数据显示,49%的受访者表示“会适当增加”,7%的人表示“会大幅增加”,合计56%的受访者有增加意愿;仅6%的人计划减少文化消费支出,显示出市场向好的预期。
更进一步,当问及受访者“假如政府出台文化消费补贴政策(如消费券、折扣券等),是否会刺激您增加文化消费”时,调查数据显示,57%的受访者认为“会,有一定影响”,16%的人认为“会,且影响很大”,二者合计占比73%,说明政策引导对激活市场有显著作用。除此之外,也有22%、3%和2%的受访者还分别选择了“不确定”“不会,影响较小”和“完全不会”,说明部分消费者对文化消费不感兴趣,对相关的补贴政策也没有感觉(见图6)。
在数字化趋势上,随着数字化技术在文化消费领域的广泛应用,10%的受访者表示“会大幅增加文化消费”,55%人则表示“会有所增加”。可以看出,六成多的受访者看好数字文化消费的前景,反映出技术进步对消费模式重塑的作用。
06
文化消费的作用与未来趋势:
赋能消费升级,前景稳健
当问及受访者“文化消费对促进整个消费市场的作用”时,调查数据显示,“提升消费者文化消费意愿,优化消费结构”“助力城市消费品牌建设,提升城市消费吸引力和影响力”“引导消费者树立更健康、可持续的消费观念”排在前三位,占比分别为39%、37%和37%;然后是“激发新的消费需求,创造消费增量”“推动消费场景创新,丰富消费体验形式”“推动消费市场的数字化转型,加速线上文化消费模式发展”,均占比35%;除此之外,“带动关联产品消费,形成消费链条”“促进消费市场的差异化竞争,避免同质化”和“吸引境外消费者,促进文化消费出口”也分别占比33%、33%和28%(见图7)。
可以看出,文化消费在推动消费升级中扮演着较为重要的角色。
国家统计局的数据也显示,2024年全国居民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消费支出3189元,增长9.8%,占人均消费支出的比重为11.3%,增速显著高于人均消费支出的整体增速。这一数据直观体现出文化消费在居民消费结构中的地位日益重要,正成为消费领域新的增长点。
更进一步分析,当问及受访者“未来五年文化消费的发展趋势”时,调查数据显示,51%的受访者认为文化消费将“平稳发展,保持现有增长速度,行业逐渐成熟”,说明这部分受访者比较乐观;26%的人认为将“波动发展,受市场环境影响大,如经济形势、政策变动”,5%的人还认为将“增长放缓,面临市场饱和,竞争激烈致增量难寻”,显示出部分消费者对文化消费的长期潜力持比较谨慎的态度(见图8)。
综合来看,站在消费升级与文化复兴的双轮驱动节点上,我国文化消费正迎来从“量的积累”向“质的飞跃”的关键转型。
本次调查所呈现的“支出适度但意愿攀升、需求多元且理性凸显”的特征,既折射出大众对精神文化生活的迫切向往,更预示着一个潜力巨大的市场蓝海。当56%的受访者计划增加文化消费支出、当65%的群体看好数字文化的未来前景,这些数据背后,是文化消费即将突破“中低水平徘徊”的天花板,向高品质、个性化、沉浸式体验加速升级的信号。
未来,随着政策红利的持续释放——从消费补贴精准滴灌到文化IP培育工程落地,随着技术创新的深度赋能——从元宇宙剧场到AI定制化内容服务,文化消费将不仅是“花钱买快乐”的生活选择,更会成为激活内需的核心引擎、传承文明的重要载体、城市竞争的软实力标签。那些困扰市场的同质化瓶颈、优质内容缺口,终将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攻坚中被突破,让每个普通人都能在文化消费中遇见更丰富的自己,让整个社会在文化繁荣中积蓄更强劲的发展动能。这股兼具温度与力量的消费浪潮,正在书写属于中国的文化经济新叙事。
作者:薛
强「数字100金融发展研究院」
责任编辑:刘强
排版:刘雅丹
郑重声明 :本刊财富管理建议,仅供参考,风险自担。
求分享
来源:金融博览财富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