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稿 | “法律人类学与国际法学的对话”青年工作坊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8-06 17:38 1

摘要:在百年变局加速演进、全球治理体系深刻调整的背景下,国际法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从大国博弈到跨国非国家行为体的崛起,从全球公域治理到数字空间规则塑造,从人权普遍性争议到本土化实践,无不呼唤更具穿透力的跨学科研究。国际法作为全球秩序的基石,其生命力既源于规范体

征 稿

在百年变局加速演进、全球治理体系深刻调整的背景下,国际法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从大国博弈到跨国非国家行为体的崛起,从全球公域治理到数字空间规则塑造,从人权普遍性争议到本土化实践,无不呼唤更具穿透力的跨学科研究。国际法作为全球秩序的基石,其生命力既源于规范体系本身,更深植于多元文化互动、复杂权力结构以及人类普遍行为模式的网络之中。法律人类学,作为一门致力于考察法律在具体社会文化语境中实践形态的学科,能够为我们揭示国际法规范背后的文化价值冲突、地方性知识、权力博弈以及行动者的策略与认知。这种“自下而上”的视角,将为理解国际法的“活法”注入新的活力与深度。引入法律人类学的视角,有助于我们更敏锐地捕捉国际法实践中的“暗流”与“潜规则”,审视现行国际法体系的盲点与韧性,为理解其变革动力、评估其实施效果、构想更具适应性的规范框架提供独特洞见。

有鉴于此,《武大国际法评论》拟联合法律人类学云端读书会,共同举办“法律人类学与国际法学的对话”青年工作坊学术活动。本次活动旨在突破传统国际法教义学的界限,引入法律人类学的独特理论视角与实证方法,共同探索国际法在全球多元文化、复杂政治经济格局以及具体社会情境中的生成、实践、接受与变通,揭示其背后的深层逻辑与社会动力。

活动形式与征稿主题

本次活动将采用“主题研讨+深度对话”的交流模式,现面向海内外学者、实践者及优秀研究生公开征集原创性论文,特别鼓励基于扎实田野调查或深度访谈的实证研究。稿件主题应围绕“法律人类学与国际法学的对话”,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方向:

1. 国际法生成与传播的文化逻辑:国际规范(如人权、环境、贸易、投资规则)在跨文化传播与本土化过程中的张力、调适与创新。

2. 国际法实践的微观图景:国家、国际组织、跨国公司、NGO、社群乃至个体等多元主体在国际法实践(如条约谈判、争端解决、合规、倡导)中的策略、互动与地方性知识运用。

3. 国际法意识与认同:不同文化背景、社会阶层的行为体对国际法(如主权、正义、责任)的理解、信任、接受度及其形成机制。

4. 关键概念的在地化阐释:“国家同意”“善意履行”“人类共同关切”等核心国际法概念在不同文化语境中的理解差异与实践意义。

5. 国际法文本与实践的鸿沟:国际条约、判决、决议等文本规定与在地实践之间的张力、背离及其社会文化根源。

6. 国际法学研究与法律人类学的方法论碰撞与融合:如何将民族志、深度访谈、参与式观察等方法应用于国际法研究?跨学科合作的可能性与挑战。

7. 法律人类学视角下的跨国纠纷解决机制:国际诉讼、仲裁、调解、磋商等机制在实际运作中如何吸纳、排斥或转化地方性规范与文化因素?

8. 全球治理前沿的田野观察:对气候变化谈判、数字空间治理、公共卫生国际合作、跨境投资争端等具体领域的微观实证研究。

9. “全球南方”视角与国际法:法律人类学如何助力解构和丰富非西方中心视角下的国际法叙事与实践?

10. 国际法中的仪式、符号与话语实践:国际法律活动(如外交仪式、法庭程序、国际会议)中的象征意义与文化表演分析。

论文写作、提交与参会

1.须为中英文原创论文,且不少于1万字。

2.请于2026年3月1日前提交论文全文(含题目、摘要、关键词)。提交时请在邮件主题栏注明“会议”征稿,并在邮件中写明投稿人信息,包括姓名、单位、学历、专业领域、联系方式、微信号等。

3.主办方将组织资深专家进行论文评审,从中推选6-8位报告人和若干位评议人。

4.优秀的原创论文有机会发表于《武大国际法评论》。

会务说明

1.举办时间:2026年4月初。

2.举办地点:武汉大学。

投稿方式及联系人

邮箱: whuilr@whu.edu.cn

获取专属解决方案~

责任编辑 | 郭晴晴

审核人员 | 张文硕

本文声明 | 本文章仅限学习交流使用,如遇侵权,我们会及时删除。本文章不代表北大法律信息网(北大法宝)和北京北大英华科技有限公司的法律意见或对相关法规/案件/事件等的解读。

来源:花儿教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