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洪涝灾害过后,环境卫生条件的恶化往往伴随着多种健康风险的增加。为了有效预防疾病,保护自身及家人的健康,以下是一份综合权威来源整理的健康科普宣教核心要点,涵盖环境卫生、个人防护、疾病预防及应急处置等多方面内容。
在洪涝灾害过后,环境卫生条件的恶化往往伴随着多种健康风险的增加。为了有效预防疾病,保护自身及家人的健康,以下是一份综合权威来源整理的健康科普宣教核心要点,涵盖环境卫生、个人防护、疾病预防及应急处置等多方面内容。
一、重点疾病防范
筑起健康防线
“
(一)肠道传染病
(如霍乱、痢疾、伤寒)
警惕污染:
洪水可能污染水源和食物,成为肠道传染病的温床。
预防措施:
饮水安全:坚决不喝生水,仅饮用开水或合格瓶装水。对于浑浊水,需加明矾澄清后严格消毒。
食品安全:食物必须彻底加热,避免食用腐败、被洪水浸泡或病死禽畜肉。
“
(二)虫媒传染病
(如登革热、疟疾)
积水危机:
积水滋生蚊虫,灾后其密度可能激增。
防控策略:
清除积水:积极清除室内外小型积水容器,如翻盆倒罐,减少蚊虫滋生地。
个人防护:外出时穿着长袖衣裤,喷涂驱蚊液,并将裤腿扎入袜子内,有效防止蚊虫叮咬。
“
(如钩端螺旋体病、出血热)
鼠类威胁:
鼠类随洪水迁徙,可能污染环境,传播疾病。
防护建议:
避免接触:远离野生动物,处理动物尸体时佩戴手套并密封丢弃。
皮肤保护:下水劳动前,在皮肤上涂抹凡士林或防蚴笔,有效防护4 - 8小时。
“
(四)皮肤感染与癣病
湿热环境:
长期浸泡污水和处于湿热环境易导致皮肤问题。
处理方法:
涉水后,立即用清水和肥皂清洁身体,特别是双脚,并擦干以保持干燥。
二、环境卫生与消毒
打造清洁空间
“
(一)环境清理原则
有序清理:
先物理清除垃圾淤泥,再进行化学消毒,确保彻底清洁。
重点消毒:
对门把手、台面等高频接触部位,使用含氯消毒剂进行擦拭消毒。
“
(二)饮用水与用具消毒
水源安全:
临时水源必须严格消毒,装水容器定期清洗,确保饮水卫生。
餐具消毒:
餐具需煮沸15分钟以上,被洪水污染的水龙头也要用含氯消毒剂擦拭消毒。
三、个人防护行动
守护自身健康
“
(一)涉水作业防护
定期休息:
每1-2小时离水休息,擦干双脚,劳动后进行彻底清洁。
伤口处理:
若皮肤伤口接触洪水,立即用肥皂和清洁水冲洗,避免感染风险。
“
(二)卫生习惯强化
勤洗手:
保持手部清洁,不共用毛巾和牙刷,减少交叉感染。
室内通风:
定期通风,防霉除湿,清理霉菌时佩戴护目镜和口罩,保护自身安全。
“
(三)健康监测与就医
及时就医:
出现发热、呕吐、腹泻、皮疹等症状时,应立即就医。
动物咬伤:
若被动物咬伤,需立即冲洗伤口并紧急就医,避免严重后果。
四、特殊人群与心理支持
温暖关怀不可少
(一)弱势群体关怀:特别关注老弱病残孕等弱势群体,协助他们获取清洁物资和医疗资源。
(二)心理健康:灾害后易出现焦虑等心理问题,鼓励寻求专业心理援助,共同渡过难关。
“
核心提示总结:
牢记关键预防措施
风险类型与关键预防措施::
饮水安全:只喝沸水/瓶装水,水源严格消毒。
食品安全:禁食泡水霉变食物,食物彻底加热。
蚊虫防控:清除积水,加强个人防护,防蚊虫叮咬。
伤口处理:清洁包扎,避免污水接触,预防感染。
在洪涝灾害后,通过实施上述预防措施,我们可以有效降低疾病传播的风险,保护自己和家人的健康。让我们携手努力,共同守护这片清洁与安宁的天地。
监制:易伟国、张向阳
主编:程磊
来源:京津冀消息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