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规模研究发现:环境化学物暴露与慢性病风险紧密关联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8-06 12:26 1

摘要:我们每天呼吸的空气、饮用的水、食用的食物,乃至日常接触的塑料制品,都在悄然将数百种化学物质带入体内。这些看不见的“隐形访客”是否正在悄悄影响我们的健康?一项由中国科研团队主导的迄今国内最大规模的人群血清环境暴露图谱研究,首次系统揭示了人体内化学物暴露的全景图,

01

我们每天呼吸的空气、饮用的水、食用的食物,乃至日常接触的塑料制品,都在悄然将数百种化学物质带入体内。这些看不见的“隐形访客”是否正在悄悄影响我们的健康?一项由中国科研团队主导的迄今国内最大规模的人群血清环境暴露图谱研究,首次系统揭示了人体内化学物暴露的全景图,并明确指出:环境暴露不仅是慢性病的重要诱因,其风险甚至在不同地区、年龄和人群中呈现出显著差异。

这项发表于国际权威期刊的研究,纳入了来自中国15个省份的5696名健康人群及慢性病患者,通过高精度质谱技术,对血清中267种常见环境化学物进行了全面检测,涵盖有机氯农药、全氟烷基物质(PFASs)、多环芳烃、邻苯二甲酸酯、农药残留、兽药及食品添加剂等。研究最终锁定了74种在人体中高频检出的化学物,构建了中国人群的“血清 exposome”(血清暴露组)图谱——这一概念旨在全面刻画个体一生中所接触的外部化学环境,被视为继基因组之后,理解疾病成因的另一把“钥匙”。

02

研究发现,地域差异是影响人体化学物暴露水平的最关键因素。不同地区的环境本底、饮食习惯、农业使用模式和工业结构,导致居民体内化学残留物的种类和浓度存在显著区别。紧随其后的是年龄因素——随着年龄增长,某些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如有机氯农药)在体内的累积水平明显上升,提示长期低剂量暴露可能构成健康隐患。

具体来说,在人体血清化学物质总浓度的区域分布中,上海的浓度水平最高,紧随其后的是浙江、江苏和山东三省。这些浓度较高的地区均地处东部沿海,具有人口密集、工业体系发达的共同特征。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陕西、贵州等内陆地区由于人口密度较低、工业活动规模较小,血清中化学物质的浓度处于最低水平。这种区域差异的内在成因,可能与工业生产排放的污染物(如全氟和多氟烷基物质PFASs、多氯联苯PCBs)、农业生产带来的污染(如有机氯农药OCPs),以及污染物通过水体流动扩散的传播路径存在关联。

在众多化学物中,有机氯农药和全氟烷基物质(PFASs) 尤为值得关注。这些曾广泛用于农业、工业和日用品中的化学物,尽管部分已被禁用多年,但由于其极难降解,仍长期存在于环境中,并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研究发现,这些物质不仅普遍存在,且与多种慢性病显著相关,部分人群的暴露水平已接近或超过国际安全限值。

更令人警觉的是,当多种化学物“组团”暴露时,其对健康的潜在威胁远超单一物质。研究采用“多暴露模型”分析发现,混合暴露显著增加了患高脂血症、代谢综合征和高尿酸血症的风险。这意味着,我们面临的并非单一污染物的“点状攻击”,而是一场由多种化学物构成的“协同作战”。

基本流行病学因素与暴露因素的相关性分析

值得注意的是,研究并未发现“一刀切”的风险模式。性别、教育水平、生活方式等社会流行病学因素也在暴露水平和健康效应中扮演重要角色。例如,某些化学物的暴露-疾病关联在男性或特定年龄段中更为显著,提示防控策略需更具针对性。

03

这项研究的意义不仅在于揭示风险,更在于为未来研究提供了宝贵的“数据地图”。过去,环境健康研究常受限于样本量小、检测物种类有限,难以捕捉真实世界中复杂的“化学鸡尾酒效应”。而本次研究通过大规模、广覆盖的血清生物监测,首次在中国人群中建立起环境暴露与慢性病之间的系统性关联网络,为后续深入探索因果机制、识别高风险人群、制定精准干预政策提供了坚实基础。

专家指出,尽管目前尚不能断言这些化学物直接“导致”某种疾病,但其与慢性病的强关联性已不容忽视。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快,人类正生活在一个前所未有的化学物质包围圈中。这项研究提醒我们:健康管理,不仅要关注饮食与运动,也需“看见”那些藏在环境中的隐形风险。

未来,随着暴露组学技术的发展,我们有望实现个体化的“化学体检”,像监测血压、血糖一样,定期评估体内有害物质的负荷水平,从而真正实现从“被动治疗”到“主动预防”的转变。

参考

You, L., Kou, J., Wang, M. et al. An exposome atlas of serum reveals the risk of chronic diseases in the Chinese population. Nat Commun 15, 2268 (2024). https://doi.org/10.1038/s41467-024-46595-z

来源:居居的雾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