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力中国调研行丨吉林:科技赋能绘就现代化大农业新图景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8-06 08:14 1

摘要:7月中旬,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随同中宣部“活力中国调研行”采访团走进吉林田间地头与农业园区,一幅以科技为经纬的现代农业壮美画卷徐徐展开:广袤的黑土地上,一场由科技创新驱动的农业变革正蓬勃兴起。

本报记者 王有军

在吉林广袤的黑土沃野上,科技与传统农业的碰撞,正激发出前所未有的活力。

7月中旬,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随同中宣部“活力中国调研行”采访团走进吉林田间地头与农业园区,一幅以科技为经纬的现代农业壮美画卷徐徐展开:广袤的黑土地上,一场由科技创新驱动的农业变革正蓬勃兴起。

在这里,北斗卫星的精准轨迹与黑土地的自然肌理深度交织,智能农机在田野间勾勒出数字农业的新图景,实验室里的优质种质资源孕育着农业芯片级的突破。从被誉为耕地中的大熊猫的黑土地保护工程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到自主创新的良种培育技术破土新生;从云端种地的智慧农业管理模式被加速推广,到农业全产业链价值跃升的裂变效应,科技创新正以系统化思维重塑吉林农业的生产逻辑——在这片古老而富饶的土地上,科技赋能的经线与产业升级的纬线紧密交织,将传统农业转型升级为高质量发展的壮丽锦缎。

以黑土地保护,筑粮仓之本

当第一缕晨光穿透云层,洒在吉林广袤的黑土地上,露珠在叶片间折射出七彩光芒,仿佛为这片沃野披上晶莹的纱衣。这里是世界三大黑土区之一,土壤中蕴含的有机质如同大地的血液,滋养着每一株幼苗。近年来,吉林打出秸秆还田、轮作休耕等黑土地保护“组合拳”,让这片珍贵的土地重现生机,筑牢了国家粮食安全的压舱石。

在梨树县,黑土地保护性耕作“梨树模式”正书写着生动的实践篇章。田埂上,中国农大实验站农机研发中心主任苗全正在查看玉米长势,在这块田地上,春耕时利用研发中心团队研发的多功能免耕播种一体机,一次性完成秸秆归行、深松、整地、深施底肥、精量播种、滴灌带铺设等作业,实现了农机与农艺的高度融合,多个作业环节一次完成,效率提升2倍以上,做到经济、节能、环保、生态和增效。

黑土地是耕地中的大熊猫。“黑土是亿万年腐殖质积累的‘黄金’,可如今像熊猫一样需要保护,不然就绝种了”。梨树黑土地保护“梨树模式”可形象概括为:“给土地盖被子、让生态唱主角、用科技当管家”的三重奏。通过利用配套机具,以秸秆覆盖免耕播种技术为核心,将秸秆还田覆盖地表,减少风蚀、水蚀和抗旱保墒,同时通过免耕播种减少对土壤的扰动,有效保护黑土层。”梨树县农业技术推广总站站长王贵满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通过秸秆覆盖的方式给黑土地做“保暖衣”,这种“盖被子”的方式,让黑土地从“硬板床”变成“松软毯”。

“合作社以300公顷连片土地为一个单元,全部应用‘梨树模式’保护性耕作技术,采用秸秆覆盖还田条带耕作技术模式,将玉米秸秆粉碎后覆盖地表,有效地抵御了风蚀水蚀,同时秸秆中大量养分回归到土壤中,增加土壤有机质和相关养分含量。”梨树县宏旺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王宇告诉记者,合作社在实施现代农业生产单元创建后,2022年5500亩玉米地,每公顷产量达2.5—2.6万斤,同比增产5%—10%。

中国科学院数据显示,连续十年实施“梨树模式”的地块,土壤保肥能力增强30%,化肥用量可减少18%,保水保墒能力增强,相当于增加一次50mm的降雨。目前,梨树县“梨树模式”推广面积从2020年的124万公亩增加到2025年的350万亩,实现适宜地区全覆盖。该模式在东北四省区推广面积超1亿亩,成为“耕地中的大熊猫”最经济有效的守护方案。

近年来,吉林在黑土地保护实践中,通过科技创新与模式创新,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保护体系。“黑土粮仓”、“梨树模式”等模式被全域推广、法治与科技双轮驱动……这些实践生动书写了“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的吉林答卷,将黑土地打造成为可持续利用的“金饭碗”。

以良种培育创新,稳产能之基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是农业现代化的基础。近年来,在良种培育方面,吉林的科研人员们埋头苦干,培育出一批高产、优质、抗逆性强的农作物新品种。耐盐碱水稻在曾经的“不毛之地”上茁壮成长,高产玉米在广袤的田野里傲然挺立,这些良种如同“金钥匙”,打开了农业增产增收的大门。

在长春农高区的沃土上,吉林省鸿翔农业集团鸿翔种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鸿翔种业”)以科技为犁、创新为种,正书写着玉米良种强“芯”的生动篇章。走进鸿翔种业的生产基地,国际领先的果穗烘干线宛如钢铁巨龙,吞吐着金黄的玉米穗;全数控种子加工厂里,自动化生产线精准分拣、灌袋、包装,每一粒种子在历经严格筛选后,水分被精准控制在12%—13%之间。为了锁住最佳活力,科研人员在这里搭建起恒温室,模拟海南的阳光与温度,让种子实验突破地域限制,更快更高效地培育出抗病性强、产量高的新品种。

鸿翔种业的“强芯”实践,是长春农高区种业振兴的缩影。“这里汇聚了先正达、隆平高科等国内外种业巨头品牌,建成了玉米种质资源样本库、抗病试验基地等科研平台,形成了从育种、繁育到推广的全产业链。”与此同时,在公主岭,55家种子企业年生产量超7400万公斤,占全省用种量的三分之一,“公主岭种子”品牌正从东北走向全国,为黑土地注入源源不断的“硬核”生产力。一粒粒优质种子,如同播撒在田野上的希望,正孕育着中国农业的未来。

种子被誉为农业的“芯片”,要实现粮食大面积单产提升、筑牢粮食安全防线,持续培育推广高产稳产、优质广适的优良新品种是重要抓手。而位于公主岭市的吉林长春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正是肩负这一使命的关键载体——作为全国唯一以玉米为主导产业的国家级农高区,它正依托独特定位,发挥国家级平台先行先试的示范效应,助力区内企业迈向高质量发展。

围绕种业振兴这一核心,长春国家农高区打造“研—育—产—销”玉米全产业链创新体系,积极融入吉林省现代化大农业示范区建设,切实肩负起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任。聚焦玉米主导产业,农高区以科技创新为引擎驱动产业升级,启动建设万亩级先进农业技术集成示范高地、吉林寒地区域育种中心等重大项目,为提高粮食大面积单产、突破种业创新瓶颈、夯实国家粮食安全基石注入强劲动力。

以智慧农业升级,夯产业链之实

走进田间地头,智慧农业的“黑科技”令记者耳目一新。无人机正在低空盘旋,精准播撒种子;土壤墒情监测仪通过实时传输数据,为农作物“把脉问诊”;智能灌溉系统根据作物需求自动调节水量,让每一滴水都发挥最大效益。这些科技手段,不仅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更让传统农业焕发出新的活力。

推开吉林卓远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植物工厂的大门,仿佛踏入一场科技与自然交织的奇幻之旅。这座植物工厂像一座被施了魔法的“透明水晶宫”,高耸的立体栽培架整齐排列,层层叠叠的蔬菜令人置身于“绿色公寓”里。在这里,没有风吹雨打,没有烈日暴晒,只有由科技精心编织的“温柔乡”,每一株植物都能享受“VIP级”的成长待遇。植物工厂通过调控系统,对温度、湿度、光照等环境参数进行调整,让环境始终保持着“四季如春”的状态。内部的智能灌溉与施肥、水肥一体化系统还会根据每株植物的生长需求,调配出最完美的“营养魔药”。此外,工厂内遍布的传感器构建起数据监测与预警系统,如同无数双敏锐的“眼睛”,24小时实时捕捉植物的生长状态。

“智慧农业赋能,植物工厂打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创造出一个个丰收的奇迹。”吉林卓远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时瑞说,嫩绿的油菜、紫莹莹的甘蓝、鲜红欲滴的草莓等各种蔬果在这里四季常新,为人们的餐桌带来源源不断的新鲜美味。

在辽源广袤的黑土地上,金翼食品(吉林)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金翼食品”)以三产融合为催化剂,孵化出农业产业化的鲜活图景。走进智能生产车间,一枚枚鲜蛋经过清洗、烘干、消毒等工序,在智能化生产线上“变身”为蛋黄粉、蛋白粉、卤蛋、速食蛋包饭等产品,年加工鲜蛋达10万吨。生产蛋制食品超5万吨,产品覆盖烘焙、餐饮等多个领域。

“金翼食品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流转土地9000亩种植甜玉米、糯玉米,带动2000多名农民就业,实现人均年增收3万元。”金翼食品董事长杨涛告诉记者,养殖基地直接吸纳周边农民参与蛋鸡养殖和加工环节,季节性工人月薪可达4000—5000元。

此外,位于公主岭市的农嫂食品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农嫂食品”)的三产融合实践,也让智慧农业的价值链不断延伸。农嫂食品依托种植基地的鲜食玉米,开发出真空锁鲜、即食玉米棒等30余款产品,并且借助电商直播实现年销量突破5000万穗,带动种植基地规模扩展至3万亩。

借助智慧农业赋能,全产业链不断跃升,吉林的农产品从田间地头走向了更广阔的市场。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将原本普通的粮食转化为高附加值产品。品牌营销策略的不断优化,让吉林的农产品在市场上声名远扬。从种子到餐桌、从生产到销售,一条完整的农业产业链正在吉林大地上蓬勃发展,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大的动力。

来源:中国锻造进出口联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