蹲点调查 | 一溪碧水 绽放“五朵金花”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8-06 07:54 1

摘要:东南网8月6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庄研 刘辉 魏敏扬 卞军凯 见习记者 陈阳阳)7月底,一场音乐嘉年华活动在莆田市荔城区西天尾镇北大村开启,引得城里游客纷至沓来,摘荔枝、听音乐、尝美食,也把北洋荔林水乡片区内的吴江村百年古厝、七步村荔洲岛夜游、后黄社区民俗体验、

在莆田木兰溪流域,5个村(社区)组成北洋荔林水乡片区,抱团走好乡村振兴路——

一溪碧水 绽放“五朵金花”

北大村滨水文旅产业日渐兴旺。 林震扬 摄

东南网8月6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庄研 刘辉 魏敏扬 卞军凯 见习记者 陈阳阳)7月底,一场音乐嘉年华活动在莆田市荔城区西天尾镇北大村开启,引得城里游客纷至沓来,摘荔枝、听音乐、尝美食,也把北洋荔林水乡片区内的吴江村百年古厝、七步村荔洲岛夜游、后黄社区民俗体验、东阳村进士文化等“宝贝”,齐刷刷地晒在游客面前。

北大村、吴江村、后黄社区属于西天尾镇管辖,七步村、东阳村归拱辰街道,分属不同行政区划的5个村(社区),为何迎来抱团发展的新机遇?近日,记者深入片区蹲点,探寻这条城乡融合发展之路。

乘舟穿行木兰溪支流延寿溪,那哗啦啦的流水声,似乎正在诉说木兰溪从昔日的“水患之河”变为“生态之河”“发展之河”“幸福之河”的新故事。

因溪水成片区,共享一片绿

“老板,开业后生意怎么样?”

“我们家的小店,会跟着公园一起成长!”

这是记者与北大村溪水边“西天尾扁食店”老板吴继勇的对话。他口中的公园,是建在村里的荔林水乡公园。

这个公园,有来头。

1999年12月27日,时任福建省代省长的习近平同志为木兰溪下游防洪工程开工奠基,并参加义务劳动,开启了20多年接续奋斗的木兰溪治理之路。从“谈洪色变”的历史创伤,到“人水和谐”的生态新图景,木兰溪治理成为新中国水利史上“变害为利、造福人民”的生动实践。

“雨下仙游东西乡,水淹莆田南北洋。”在木兰溪下游防洪堤建成前,位于木兰溪上游的仙游山区下大雨,下游的南北洋平原就要遭殃。地处北洋平原的北大村,处境可想而知。

除了水患,脏乱情况更让人难以忍受。“猪圈鸭圈多,坟墓多,群众大白天都不敢来。”曾担任北大村党支部书记的曾国富回忆说,2013年以来,结合河道综合治理,北大村拆除了1.2万平方米的猪圈鸭圈,迁移了800多座坟墓,污水处理覆盖率100%,再结合村里1500多棵百年荔枝树,建起了亲水公园。

从北大村码头乘竹筏前行,两岸的荔枝树枝丫斜斜探进水面,红彤彤的荔枝挂满枝头——荔林水乡的生态美景,不正是沿溪各村发展的“金山银山”吗?

水系治理后,北大村的生态美景、吴江村的百年古厝、七步村的小岛夜游、后黄社区的民俗体验、东阳村的进士文化,说是特色鲜明,但也显得单薄,单打独斗发展都难成气候。怎么办?

一个致力于打破行政区划限制的规划出台了。

“5个村(社区)地域相邻、水系相连,为共同推进水系治理,共享生态文明建设成果,我们推出‘片区化’跨村联建,片区内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同发展、联动共赢。”荔城区委常委、组织部部长翁林说。

2024年11月,北洋荔林水乡片区党委成立。“作为功能型党组织,我们建立常态化议事机制,统一进行村庄规划,促进片区融合发展。着眼互联互通,科学安排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土地利用、生态保护、村庄民居和公共服务等发展布局。”片区党委书记周文清介绍。

如今,串起沿溪5个村(社区)旅游资源的“水上巴士”等项目已开通。沿溪而下,北大村的亲子露营地、七步村的荔洲岛之夜、东阳村的古厝古桥……一溪碧水,舒展开一片风光带,蕴含着共同的生态价值转换机遇。

北大村的公园,吸引了来自七步村的吴继勇。47岁的吴继勇,看中公园的人流量,于今年4月接手了这坎店面。店面大约30平方米,只摆得下5张桌子。虽然小,夫妻俩却投入了几万元,干得热火朝天。“店里最受欢迎的是13元一碗的扁食,最多时一天卖过200碗。”吴继勇一边招呼顾客,一边笑着说。

以资源定产业,避免一窝蜂

“书记,农田以后怎么种?”

“农业要讲附加值,必须做到农文旅联动!”

面对记者的提问,吴江村党支部书记詹玉娇的语气里,透着一股子干练。

墙壁上,挂着一张吴江村的航拍图,从空中看吴江,一红一绿两种连绵成片的景观特别显眼。红色,是古厝,全村保存着1600多座古厝。绿色,是农田,吴江村拥有1300多亩基本农田,全镇最多。

要提高农业附加值,必须打破传统经营理念,锚定城乡融合的方向,对现有资产、资源的使用方式实施颠覆性变革。

7月12日,吴江村迎来一场重要签约活动。

修缮后的古厝,引来了福建大梦书屋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签约后,“大梦·悦读”品牌入驻古厝。“这里将成为一个复合的文化空间,打造集阅读、文创、艺术、研学等功能于一体的乡村人文新地标。”詹玉娇有些激动。

绿油油的农田,受到户外教育研学机构的青睐。迈步吴江村的田间小路,一片荷塘映入眼帘,满塘白荷盛开,露出嫩黄的莲蓬。“荷塘不仅生产农作物,还是打卡点、研学点。下一步,村集体计划流转200亩农田,把蔬果采摘研学做出亮点。”詹玉娇说。

吴江村的产业前景看好,片区内的其他成员并没有“抄作业”。一方面是因为吴江村的闲置古厝和农田资源不可多得;另一方面则是党建引领下,片区内产业项目错位布局、差异化发展。

“我们发挥片区党委的主导作用,打破行政壁垒,带动片区产业规划不重复、求互补、促互动,避免一窝蜂上同质化项目。”周文清介绍。

七步村主打小岛夜游,后黄社区主打民俗体验,北大村主打滨水文旅,吴江村主打农业观光,东阳村主打文化研学……挖掘各村不同的资源,开发引进不同的产业项目。沉睡的资源动起来,各地的游客多起来,村民的钱包鼓起来,荔林水乡片区形成差异化竞争、互补式发展的新模式。

用文化筑筋骨,蹚出一条路

“馆长,把状元文化放在一个村里展示,行不行?”

“在古代,有水有田经济好,教育事业就繁荣。状元文化浓缩在水边,非常合适!”

记者向莆田学院图书馆馆长陈春阳提出这个问题,是因为北大村正在依托莆田“状元之乡”文化底蕴,蹚出一条“穿越北大上北大”的文化IP之路。

“科举时代,莆田培养出2482名进士,按各朝代比例来算,唐代占全省1/7,宋代占全省25%,明代占全省23%。其中,状元达21名。”陈春阳介绍说。

文化是一个地方发展的魂。然而不同的村,有的文化底蕴深厚、特点突出,有的则可能欠缺些,怎么办?既然身处一个片区,不如集中挖掘有潜力的文化资源,然后共享。

北大村,得地名之利和临水之便,成为展示状元文化的集中地。在溪水边的绿道上,矗立着“解元”“会元”“状元”等多座牌坊,展示了21名状元的生平事迹,还有15名莆田籍院士的事迹介绍。沿着绿道一路前行,就像穿越了一条古代“赶考之路”。

巧合的是,今年高考,西天尾镇的一名学子被北京大学录取,其父母平时就是在北大村的工厂里上班。因此,“用北大村赚的钱,培养孩子上北大”,在当地一时成为美谈。

“状元文化是莆田城市文脉的重要元素。在北大村展示状元文化,为乡村争取到来自城市的流量支持,形成城乡文化互动。”北大村党支部书记曾健介绍,近几年,莆田市主办的“莆阳开春”“莆阳爽夏”“莆阳赏秋”等大型文旅活动,多次将北大村作为主场地。5月19日,全市层面的中国旅游日主题活动也在北大村举办。

片区里的文化振兴,既有引进来的浓缩,也有走出去的放大——把村里的文化优势,变成全市的文旅名片。

东阳村是福建省首批传统村落,历史上培养出11名进士,素有“进士村”的美誉,十分重视 “崇孝悌、重廉耻”的家风传承,因此成为汲取文明乡风的好地方。今年初,在东阳村通礼祠广场,荔城区举行了2025年传承家风家训活动暨集体婚礼仪式,10对新人和近千名村民、游客一起感受了传统礼仪与时代新风相结合的文化韵味。

走进后黄社区,侨乡文化和莆仙民俗交融汇聚。莆田民俗、非遗手工、方言都融入研学课程,红团DIY最受欢迎。教学生制作红团,是68岁林秀莺阿姨的强项。虽然带着本地口音,但是林秀莺口才非常好,一个人就能带一个研学团,深受学生喜欢。

“研学项目助力后黄从薄弱村蝶变为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后黄社区党支部书记许丽丽告诉记者。

到乡村去创业,吸引一群人

“林总,对投资乡村有没有信心?”

“没信心哪敢真金白银干下去!”

坐在北大村露营地的帐篷里,福建五一趣旅游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林凌的回答掷地有声。

今年4月,双方敲定合作项目,由五一趣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对北大村产业发展项目实行“整村运营”,公司自主经营,村里提取项目营业收入的8%壮大集体经济。

“4月9日进场后,我们加班加点干活,推进一期的营地帐篷、皮划艇和桨板等水岸游玩项目,赶在5月1日试营业。目前,正在建设二期,开辟荔枝长廊、自然博物馆、小跑马场等荔枝林下的新业态,增加互动体验。”林凌对自己投资的创业新项目充满信心。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城乡融合是缩小城乡差距的过程,是城乡互动的过程,也是身处其中的每个个体不断参与的过程。如何吸引更多的“林凌”到乡村的田野里,干出一番事业?

后黄社区积极争取列入省级乡村创客基地,推出“新后黄人”入驻计划,定期赴高校开展大学生乡村创客基地推介招聘,为符合主题定位的创客承担物业修缮费用。目前,已吸引18个创客团队入驻。

看准了莆田团建市场的缺口,加上后黄的引才政策,何萍萍大学毕业后就和几个同学一起租下一座小院,打造忘忧园——集喝茶、聊天、聚会等活动于一体的休闲空间。记者走进院子时,何萍萍正在烤团建客户预订的全羊。“6月接了21单,总计接待400多人次。”她说,“暑假来临,小院格外忙碌,最近客人多,预订要精确到具体时间段了。”

走出忘忧园,来到“霞梧西天尾”农特产品展示馆。这里产品琳琅满目,还有直播培训场地。“村民都可以来学习直播带货。”展示馆主理人陈新是一名返乡创业青年,他的愿望是把展示馆变成培养“新农人”的摇篮。

既培养本地乡土人才,又吸引优秀人才下乡,生态优美、产业发展、文化繁荣的乡村,将是各类人才创新创业的热土。

“片区化”振兴之舟,沿着木兰溪前行。今年,莆田计划建设60个乡村振兴共同富裕片区,辐射带动木兰溪流域226个村(社区)组团发展。

记者手记

被看见的幸福

从莆田中心城区驱车十来分钟,便到达西天尾镇北大村。木兰溪支流延寿溪畔,碧水映丹朱,白鹭栖荔丛;摘荔的大姐转身撞见水上巴士游客的镜头,赧然间丰收的甜已定格。导游张丽花笑迎记者:“木兰溪的美景被看见,我们建设美丽家园的努力被看见,太好了!”

是的,随着采访深入,“被看见”的力量愈发清晰可感。

乡村之美在肌理,肌理的鲜活离不开生态的滋养。曾几何时,木兰溪浊浪拍岸,沿岸村居老旧、环境脏乱。如何还绿水青山,进而变金山银山?

遵循习近平总书记“变害为利、造福人民”的嘱托,莆田市系统实施木兰溪全流域治理。25载飞逝,堤坝化身步道串起滨水公园,企业、“新农人”循生态红利而来,马拉松、龙舟赛火爆出圈,露营基地成了网红打卡点。木兰溪沿岸的生态价值被看见,这是美丽乡村的颜值担当,更是乡村振兴的发展底气。

乡村之美在活力,活力的奔涌来自产业的兴旺。水乡过去守着水网、荔林,却只会有啥卖啥。如何将土特产变金疙瘩?

先摸清家底,再贯通源头终端,形成特色种植、产品加工、水上观光等产业链条,搭载电商平台推介好物好景。产业价值被看见,鼓了村民的钱袋子,更为全面振兴注入内生动力。

乡村之美在气韵,气韵的涵养根植于文脉。当古厝门前冷落,科举文化远去,非遗技艺偶现,乡村便失了灵魂泯然于众,如何让文化凝结最动人的乡愁?

修缮古厝、开设非遗工坊,教民俗的阿嬷登上央视;深挖“状元文化”IP,游客在穿越赶考之路中感受古今交响。文化价值被看见,水乡展现独特风骨,更多了传承发展的底蕴。

发展路上,价值被看见是幸事,短板被看见亦是。水乡各村风华迥异,或荔林叠翠,或田畴铺锦,或文脉流芳。但就一个村而言,产业单一、潜力不足的短板很明显,能否五指攥成拳、合力奔共富?

“片区化”跨村联建统筹规划联编、基础共建、资源互补,引入专业公司参与整村运营,织就生态农业、民俗体验、文创开发等产业经济带,催生发展合力。

无论价值还是短板,“被看见”都是打破信息与结构壁垒,让城乡的比较优势与发展需求精准对接,成为要素与资源双向奔赴的黏合剂。当城市的人才、资本、技术遇上乡村的“土特产”,闲置资源转化为生产要素,单一产业链接为经济生态,地方特色升级为区域品牌——每一次被看见,都是融通与蜕变的起点。

期待更多“荔林水乡”被看见、被联结、被赋能,让城乡融合的活水,滋养出更多共同富裕的幸福果实。

来源:东南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