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8月1日,清晨的阳光洒在丰台凉水河右安门段的河堤上,河水泛起粼粼波光。一群孩子穿着统一的马甲,头戴遮阳帽,手里拿着植物图谱、垃圾夹,几位大学生志愿者忙碌着将这些孩子分组。“我看见水边有小鸭子!”稚嫩的声音在河边此起彼伏,为这场暑期巡河活动增添了不少朝气与活力。
8月1日,清晨的阳光洒在丰台凉水河右安门段的河堤上,河水泛起粼粼波光。一群孩子穿着统一的马甲,头戴遮阳帽,手里拿着植物图谱、垃圾夹,几位大学生志愿者忙碌着将这些孩子分组。“我看见水边有小鸭子!”稚嫩的声音在河边此起彼伏,为这场暑期巡河活动增添了不少朝气与活力。
这场巡河活动由丰台区“凉小鸭”志愿服务队发起,联合北京林业大学、首都师范大学的学生志愿者,共同组织了30多位青少年和家长参与。两个多小时里,大家完成了水质检测、样方布设、生态观察、动植物科普等一系列任务。一场寓教于乐的环保实践课,就这样在夏日阳光中展开了。
“我是记录员,要把我们看到的植物都记下来!”“我是摄影师,要拍下巡河的每一个精彩瞬间!”刚分组完毕,小朋友们就认真地认领起“岗位”,每个人都像模像样地参与进来。大学生志愿者则一边讲解知识,一边引导大家动手操作,让环保理念在一问一答、一次次实验中悄然落地。
“这一步是往试管里加试剂,观察河水的颜色变化,从而检测河水里的化学需氧量是多少,颜色越是发黄、发绿,表明有机物污染越严重。”北京林业大学的徐熙手上拿着比色卡,引导着孩子们观察自己手里的试剂。试管里液体逐渐变色,孩子们围成一圈,眼睛一眨不眨地盯着,片刻后纷纷惊呼:“我的变粉红色了!”“我的是粉紫的!”
顺着岸边绿地,五个小队开始进行“样方布设”——用绳子拉出一个小小方格,再观察其中生长的植物种类。首都师范大学的志愿者们为此提前制作了植物图鉴,“这个是狗尾草!”“这个我记得图鉴里有,是金鸡菊!”孩子们兴致勃勃地蹲在草丛边,一边查阅图谱一边说。
“我们希望孩子们能亲眼看到、感知到什么是生态多样性,而不是只在书上读到‘绿水青山’。”志愿者赵阳介绍,“这次活动,不只是一次课外实践,更是环保意识的启蒙。”
结束了室外的体验,在玉林党群服务中心,孩子们还聆听了一场关于凉水河生态变迁的知识讲座——从曾经的污染黑臭,到如今鱼跃鸟鸣的水岸复苏,一代代人的努力,悄然改变着这条城市河流的面貌。“比如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青头潜鸭,就曾因为污染而消失,如今又重新回到这片水域。”听到这里,不少孩子睁大了眼睛,露出惊讶又欣喜的神情。
“我觉得环保不能只是嘴上说说,我们还要从不乱扔垃圾做起。”宣武师范学校附属第一小学的王烯玟小朋友认真地说,“今天我学会了怎么测水质、认识植物,我以后还要常来巡河。”
这次活动背后,是2023年成立的“凉小鸭”志愿服务队的持续推动。“孩子的环保意识,是靠耳濡目染、一点点培养出来的。”凉小鸭志愿服务队秘书长马静说,“我们的活动不追求形式感,而是希望孩子们真正参与、动手、思考。”她介绍,目前服务队已组织超3600人次参与护河行动,足迹遍布东城、西城、大兴、昌平等区域。
“这支队伍有热情、有责任感、有执行力,不光是巡河,更带动了社区的生态建设氛围。”右安门街道社区社会组织联合会秘书长李志平说。
在右安门这片熟悉的街区里,越来越多家长愿意带着孩子加入巡河队伍,不仅是为了学知识,更是为了种下一颗“从小守护家园”的种子。就像马静常说的,“环保不是一时的热情,而是潜移默化的习惯。”
临近中午,孩子们高举横幅,齐声喊出:“快乐‘凉小鸭’,和你共成长!”一群孩子,一条河,一次次行动。这场夏日里的巡河实践,留住的不只是知识和体验,更是在童心中播下的一颗颗环保种子。
来源:子清视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