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面对近期大范围强降雨造成的农牧业生产不同程度的受困,自治区科技厅发布《关于组织全区科技特派员和“三区”科技人才开展救灾复产科技服务活动的通知》,引导动员全区科技特派员和“三区”科技人才当好救火队、智囊团。
内蒙古农牧业科学院玉米研究所研究员石海波(左侧)在内蒙古种星种业有限公司科研育种基地进行指导。
“三区”科技人才马捷(左侧)在网纹蜜瓜大棚里踏查植物生长情况。
科技特派员白志刚(右侧)在王爱召镇王爱召村现场示范倒伏小麦人工扶直扎梱防腐防穗生芽方法。
面对近期大范围强降雨造成的农牧业生产不同程度的受困,自治区科技厅发布《关于组织全区科技特派员和“三区”科技人才开展救灾复产科技服务活动的通知》,引导动员全区科技特派员和“三区”科技人才当好救火队、智囊团。
连日来,内蒙古各地科技特派员和“三区”科技人才,奔赴田间地头,就科学管理农作物、高温高湿环境下防治病虫害等急难问题,给出科学建议,千方百计服务农牧户。
联合服务守护沃土良田
7月31日,内蒙古自治区科技厅、呼和浩特市科技局联合组织农技专家深入田间,开展技术指导服务。
走进位于呼和浩特市赛罕区金河镇碾格图村的内蒙古种星种业有限公司科研育种基地,工作人员正在为今年的玉米育种进行套袋授粉。
“雨量较多时,会面临养分淋失的问题,在处理完排水工作后,就要注意补充氮肥,并配合钾肥的补施。”内蒙古农牧业科学院玉米研究所研究员石海波在查看土壤湿度和玉米长势后表示,连绵的阴雨天气除了对玉米授粉有所影响以外,还会影响到玉米的正常生长。因此,积水田块要及时排除积水,避免玉米根系因缺氧影响植株生长。如果不能及时排水,应以叶面喷施的方式及时补充氮肥。
内蒙古种星种业有限公司总经理王金玲说:“此次强降雨,检验了公司新品种‘种星718’‘ZX978’的抗倒性、抗涝性。但对我们的田间管理增加了一些难度,还好现在有了专家,帮助我们做好了田间管理。”
据了解,当前正值玉米授粉结束阶段,雨后田间管理主要包括及时排水、补施肥料和倒伏管理等。针对玉米倒伏问题,石海波建议:“是否扶起倒伏的玉米需要根据具体情况来判断。首先要看地块的情况,经过长时间的吸水,玉米茎秆易脆,容易扶断;其次要看玉米生长阶段,如果正是授粉的关键期,要使用无人机辅助授粉,但要注意无人机的飞行高度和风速,避免将花粉直接吹落到地上,甚至折断雄穗。此外,拔节期要结合施肥进行中耕起垄,可以增强植株抗倒性,起到旱时集雨补水、涝时排水散墒的作用。”
在位于根堡村的呼和浩特市绿联种植专业合作社果蔬种植基地,负责人陈俊英和工人们正忙着加固大棚。
“现在西红柿正在开花坐果,豆角、葡萄长势良好。目前,大棚比较潮湿,为了安全考虑,等大棚彻底干燥加固完成后,再陆续进行采摘和新一轮的定植工作。眼下,我们特别担心病虫害的发生。专家来得真是太及时了。”陈俊英说。
“尽快使用铜制剂或春雷霉素等进行土壤消毒,并根据作物种类及时追肥或喷施叶面肥。”内蒙古农业大学园艺与植物保护学院教授樊丽经过田间调研,给出建议。
一个个实用建议,助力农牧户精准施策,及时应对持续强降雨带来的影响。
精锐部队筑起“科技防线”
7月8日—11日,巴彦淖尔市迎来强降雨并夹杂冰雹,乌拉特前旗、乌拉特中旗、五原县等多个地区的农作物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损害。巴彦淖尔市第一时间组织228名科技特派员、“三区”科技人才赶赴现场,用专业技术筑起粮食安全“科技防线”。
“这地头儿的水,再不退,向日葵根就得烂了。”五原县新公中镇种植户望着自家积水的向日葵地,眉头紧皱。“三区”科技人才曹巨峰赶到农田,踩着没过鞋面的泥浆,经过仔细查看后,一边协调抽水泵,一边协助合作社成员排水,争分夺秒让作物“脱离苦海”。
同时,他还针对五原县套海镇被冰雹砸烂向日葵地种植户给出建议,改种燕麦等生育期短的作物,并为农户提供牧草种子,让农户眼里重新有了光。
在塔尔湖镇,“三区”科技人才马捷蹲在网纹蜜瓜大棚里的田垄上,观察饱受浸泡的瓜苗,制定技术方案,笔记本上密密麻麻写着不同地块应对措施,“这棚里的水刚排完,得赶紧把四周围裙膜掀开通风,撤掉行间的地膜,就像给作物‘松松衣领’,拂去叶片上的湿气和露水,让它们能好好‘喘气’。”
针对设施农业救灾精细复杂的特点,他还制定了一套完整“康复方案”。首先要揭膜通风,加速降低棚内湿度;接着要适当遮阳,避免暴晒造成二次伤害;还要精准调控水分和温度,并通过视频连线病虫害专家,制定抗逆方案。
“就像照顾生病的孩子,得一点点调理。”在他的精心照料下,蜜瓜叶片已慢慢舒展开来,重新焕发生机。
在乌拉特中旗乌加河地块,科技特派员武秀梅仔细评估后建议,对完全绝收的地块,及时改种补种生长周期短的燕麦草或秋季蔬菜等作物,最大限度挽回损失;对尚有挽救希望的地块,立即喷施广谱杀菌剂吡唑醚菌酯,为作物伤口穿上“防护衣”,有效防止病菌侵入。
这支科技服务队在救灾过程中,根据作物种类、受灾程度开出“精准药方”,排水完成后组织农户喷施磷酸二氢钾、氨基酸叶面肥补充营养,喷施芸苔素内酯增强作物抵抗力,喷施噻唑锌、喹啉铜或噻霉酮等防治细菌感染;还手把手教授农户作物生长调节剂使用技巧,并主动对接保险公司推动快速定损。“有专家指导技术,有保险兜底损失,咱们一定能挺过去。”村民们感慨。
“灾情发生后,科技特派员和‘三区’科技人才下沉基层一线助力救灾减灾,帮助村民恢复生产秩序、减少损失。”巴彦淖尔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他们将持续依托科技特派员、“三区”科技人才和科技移动服务平台,为灾后快速恢复农业生产提供科技支撑。
多元模式实现科学自救
“如果没有科技特派员,我这一年就白干了。”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树林召镇张铁营子村养鹅户红着眼眶说道。
7月10日,一场极端雷雨突袭达拉特旗。为尽快恢复生产,减少灾后损失,洪涝退后,达拉特旗科技发展服务中心迅速组织玉米种植、蔬菜种植、养殖服务和耕地保育4支科技特派员服务团深入一线开展技术指导,把实验室搬到地头、把技术送进圈舍,争分夺秒帮助农牧民把损失抢回来,助力农牧民科学自救。
11日清晨,雨势稍歇,树林召镇田家营子村的田埂上已是一片忙碌。耕地保育服务团5名专家挽着裤腿、踩着淤泥,一边测量土壤含水量,一边指导农户启动10余台抽水机“龙口夺粮”。
队员杭欣宇蹲下身子抓起一把湿土说:“盐分随水上泛,必须24小时内排水降渍,否则小麦将大面积死苗。”说话间,她与同事已敲定盐碱地综合利用试验示范区的补救方案。
同一时间,王爱召镇王爱召村玉米地里,玉米种植服务团正在给倒伏作物“把脉”开“处方”:倒伏严重的地块进行青贮处理,轻微倒伏的地块立即喷施叶面肥。“科技加持,决策效率提高了一倍。”种粮大户王军说。
在展旦召苏木,蔬菜种植服务团把“流动配肥站”开到田间地头。磷酸二氢钾、芸苔素内酯按比例兑好后,队员牛燕兵手把手教农户用无人机均匀喷洒。“这一遍肥喷下去,至少能挽回三成产量。”牛燕兵说。
此外,科技特派员们利用“科技惠农”小程序,让“技术安全伞”更快直达农户,及时推送排涝、补种、防疫等指导信息12条,在线答疑100余人次,累计触达农牧民1万余人次。
云收雨歇,但洪涝来去无常,未雨绸缪少不了科技加持。达拉特旗科技发展服务中心有关负责人表示,将进一步完善“专家+农户+数字化”服务模式,扩容科技特派员队伍专业领域,通过强化产学研协同攻关,把更多新技术、新模式送到农户手中,让科技创新不仅成为日常生产助推器,更成为抵御风险压舱石,持续为我区农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科技动能。
发布信息“及时雨”,制定治理“量身衣”,送去恢复生产“雪中炭”。内蒙古各地科技特派员和“三区”科技人才第一时间下沉基层一线,通过技术帮扶方式,与农牧民共同面对灾情,为精准助力救灾复产贡献了科技智慧和力量。
(草原云·内蒙古新闻网记者 及庆玲 呼和浩特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武子暄)(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来源:正北方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