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最近朋友圈疯传的"工龄满30年补发1000元"把退休人员整懵了。人社部文件压根没这条款,江苏去年工龄单价1.7元,30年不过涨51块,所谓千元补发明显是把定额、高龄补贴打包计算的障眼法。这波谣言传播戳中了三大痛点:退休群体信息获取渠道闭塞、地方政策解读不统一、
最近朋友圈疯传的"工龄满30年补发1000元"把退休人员整懵了。人社部文件压根没这条款,江苏去年工龄单价1.7元,30年不过涨51块,所谓千元补发明显是把定额、高龄补贴打包计算的障眼法。这波谣言传播戳中了三大痛点:退休群体信息获取渠道闭塞、地方政策解读不统一、自媒体为流量肆意曲解政策。
去年上海取消工龄挂钩后,某企业退休高工实际月增资320元,是其个人账户余额和缴费年限综合作用的结果。反观黑龙江1.3元的工龄单价,同样30年工龄只能多拿39元。这种地域差异在2016年养老金全国统筹后依然存在,根源在于各地社平工资基数不同。以2022年数据看,西藏工龄单价3.5元居全国之首,广西1.0元垫底,这种差距与地方财政补贴力度直接相关。
部分自媒体把广东的高龄津贴政策偷换概念成工龄补贴。去年深圳给90岁以上老人每月多发500元,这笔钱出自市级财政专项,和工龄压根不挂钩。类似混淆概念的操作在2021年河南"特殊贡献补贴"事件中已现端倪,当时某地擅自增设的补贴项目因资金缺口被迫取消,导致退休人员空欢喜。
现在最要命的是某些短视频平台传播的"养老金重算补发"教程,教人用虚假工龄证明套取补贴。实际全国社保稽核系统2020年就接入了个税、人事档案等12个数据库,伪造材料分分钟触发预警。上个月河北刚查处三起骗保案,涉案人员不但要退还钱款,还要承担骗保额三倍罚款。
与其盯着朋友圈的夸张数字,不如算清自己的"三笔账":个人账户总额、实际缴费年限、退休地社平工资。在国家政务平台输入这三个数据,系统自动生成的预测金额比任何传言都靠谱。去年试点上线的"养老金模拟计算器"准确率已达92%,山东试运行期间帮17万老人识破虚假增资承诺。
那些喊着"工龄30年补千元"的账号,点开主页清一色挂着保险理财产品链接。去年曝光的"社保代缴"骗局,就是先用高额补贴谣言制造焦虑,再推销违规理财产品。真正该盯紧的是每年7月省级实施方案,特别是定额调整基数和工龄单价这两个真金白银的指标。
来源:用用有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