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42年的重庆黄山官邸,蒋介石坐在主位上,军装领口系得严严实实,脸色铁青地盯着对面那个裹着白布的印度人甘地。此时这位印度名流正在说着:“中国人要是能一起放下枪,哪怕日军举刀过来也不躲,这股子牺牲的劲儿,足够让全世界醒过来,日本的野心自然就破了。”旁边的翻译刚
1942年的重庆黄山官邸,蒋介石坐在主位上,军装领口系得严严实实,脸色铁青地盯着对面那个裹着白布的印度人甘地。此时这位印度名流正在说着:“中国人要是能一起放下枪,哪怕日军举刀过来也不躲,这股子牺牲的劲儿,足够让全世界醒过来,日本的野心自然就破了。”旁边的翻译刚把话译完,老蒋突然站起来,军靴在地板上踩出两声脆响,没说一个字就走了,留下满屋子人僵在了原地。
这不是两人头回碰面。年初的时候,蒋介石带着宋美龄去印度,那会儿加尔各答刚下过雨,泥地里还陷着炮弹壳。在一间漏着风的屋子里,他第一次见甘地。
一个穿着笔挺军装,肩章上的星子沾着旅途的灰;一个裹着粗布,赤着脚,脚趾缝里还嵌着草屑。握手的时候,蒋介石觉得对方的手像块干硬的树皮,却带着种奇怪的温度。
其实早几年,中国学界就有人提过甘地。徐悲鸿还给甘地画过像,画里他盘腿坐着,眼神像要把纸看穿。
可那会儿蒋介石忙着整军,对着画像只扫了两眼,没有仔细打量,毕竟纸上的人再厉害,能挡得住日本人的坦克?
直到真站在甘地面前,听他慢悠悠讲“非暴力”,才明白这理念不是画里的影子,是真要拿来当药方的。
重庆这次见面,蒋介石还挺热络,摆了宴席,说要帮印度争取独立。可等甘地本人坐下来深谈,话就拧了。
“非暴力比枪炮厉害。”甘地喝着粗茶,杯子沿都豁了口,“就像洪水来了,挡是挡不住的,可要是所有人都趴在水里,水自己就泄了。”
蒋介石当时没接话。中国的抗战打了这么多年,死了这么多人,要是那会儿跟他们说“别抵抗”,这些人能答应?他后来在日记里写:“甘地之论,如空中楼阁,不见血肉。”
老蒋这话倒也不全是气话。蒋介石打年轻时候就信“枪杆子”,从黄埔军校带出来的兵,哪一个不是靠刺刀拼出来的活路?
南京城破时,老百姓跪在路边,手里举着“顺民”的牌子,可日军的坦克还是碾了过去。这时候跟他说“牺牲能唤醒良知”,他觉得像站在悬崖边听人讲游泳——水里的人都快淹死了,岸上的人却说“你漂着就行”。
1938年之前蒋介石也心存幻想想跟日本人谈判,但是很明显骄傲自大的日本人根本不把他放在眼中,提出的条件让蒋介石难以答应,只能彻底撕破脸血拼到底了。
不过他对甘地本人,倒没什么恶感。私下里跟宋美龄说,这人“苦行如僧侣,心倒诚”。他见过甘地用的纺车,木头都磨得发亮,听说这人每天纺线两小时,说要让印度老百姓都有布穿。这点上,他甚至有点佩服他,毕竟能把自己活成一面旗,不是谁都能做到的。
可佩服归佩服,涉及到实打实的事,就没那么容易了。
1942年下半年,甘地搞“退出印度”运动,呼吁印度人别帮英国人打仗。
蒋介石听说了,在会议室里拍了桌子:“这时候拆盟军的台,不是给日本人递刀子?”他觉得甘地太“书呆子气”,分不清轻重,敌人的炮弹都快落到家门口了,还在计较自家院子里的篱笆?
此时也正是中国远征军在外作战最艰难的时候,面对甘地的言论,蒋介石自然心中大为不忿。自己把手中最精锐的部队派了出去,结果对方不想打了,这事放在谁心中也不舒服。
历史这东西,有时候比戏台还热闹。没过几年,1948年年初,甘地在德里被人一枪打死了。消息传到南京,蒋介石正在批阅文件,愣了半晌,让秘书给印度使馆发了封唁电,只写了“哲人虽逝,精神不灭”。他大概也觉得讽刺,一辈子说“非暴力”的人,最后死在枪口下。
再往后,到1949年,蒋介石退到台湾。在日月潭边住的时候,据说偶尔会翻出当年访印的照片。照片里甘地站在他旁边,一个军装笔挺,一个布衣赤脚,像两截长在不同土壤里的树。
现在再回头看1942年那间会客厅里的沉默,其实藏着那会儿东方各国绕不开的选择题:到底是靠豁出命去的硬拼,还是凭心里那点道义的光?
蒋介石那时面对日军的反应,更像个被逼到墙角的人,刀子都架脖子上了,谁还有心思听人讲“别反抗,忍着”?
可话说回来,甘地说的“非暴力”,也不是真要人命等着挨刀子。他让印度人不纳税、不买英国布,是想从根上刨掉殖民的土,这股子韧劲,其实也是种战斗。
问题是甘地这种手段对付英国人还行,要是碰上日军,估计这个国家都会成为他们的乐园。
就像两个人站在同一片着火的林子里,一个说“赶紧砍出隔离带,用水浇”,一个说“咱们都站在火边,让火自己烧完,别再引新的火”,这二者,谁对谁错?
来源:杯中有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