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上课时间正好是上班时间,上班族爸妈只好拜托家里的老人去接送。娃娃们每天上课至少2小时,很少有人关注到:
暑假让双职工家庭分身乏术,好不容易解决了请假旅游的事,娃娃们又要上兴趣班了。
上课时间正好是上班时间,上班族爸妈只好拜托家里的老人去接送。娃娃们每天上课至少2小时,很少有人关注到:
在外面等待的老人们在干嘛?
团长之前去书店帮各位家长观察娃娃们,这次又去了几个培训机构外,替大家看一下家里的老人们在做什么。
最近的天气,每天都在冲40℃。除了地铁、商场,培训机构也是一大热门的避暑地。
培训机构扎堆的商场,本身也有点“秋”,对接送娃娃的老人们来说反而是优点,座位多、空调足,宽敞又凉快。
吃完午饭后,大家没时间睡午觉,马不停蹄地就要赶下一堂课。
娃娃们到点闹哄哄地进去上课了,周遭突然安静下来,“困张力”十足的环境让人昏昏欲睡。
从硬撑着眼皮发呆,到“点头+惊醒”式打盹,老人们在跟着娃娃“打卡”了一个月的兴趣班后,找到了小憩的最佳姿势。
目送娃娃去上思维课,这个奶奶就开始放空思维,也不和旁边的老人一样拿手机出来耍。终于在挣扎了半分钟后,她把包推开,趴在桌子上。
这种“突然袭来”的觉,和以前上课的时候不小心睡着一样“香”。旁边的嬢嬢无论怎么和她说八卦,她都不做回应,大概是进入了深度睡眠。
商场的大长椅,虽然比不上自家客厅的贵妃椅舒服,但娃娃几乎就在眼皮底下上课,只有一道门隔在眼前,没什么好担心的,爷爷也放松了。
一个视频循环播放了几十遍,眼睛是睁着的,人似乎已经睡着了。
兴趣班门口最难抢的,就是那零星几个按摩椅。
以前的按摩椅可以随便坐,现在如果占着位子不消费,没几分钟椅子就会凸起给你“拱”出来。爷爷拿出手机豪气扫码,给“贵妃椅大爷”炫耀:我充了三百在里头!
团长看了下,按1元/分钟来算,爷爷还可以按摩5个小时,这周都不会腰酸背痛了。
角落里,奶奶躺在长椅上,怕弄脏还自带了一条毯子。
睡得迷迷糊糊醒来,舞蹈班里的音乐依然响着,她透着玻璃门后的窗帘缝隙偷瞄孙女。
快下课了,孩子们开始“骚动”,她才开始拉伸身体。
这个爷爷肯定是之前没经验,“硬睡”不舒服,居然不嫌麻烦,带了一个约一米长的大垫子来。无论是坐是躺,都能用上。
培训机构外有一个大屏风,绕到屏风后面,一个爷爷正直挺挺地躺在窗边。
“真正的困者从不抱怨环境”,但从他全身上下只带了一个充电宝就能看出:手机能有电接到娃娃电话是最重要的。
屏风的另一侧,更是重量级,居然有两个奶奶带了两张行军床。虽然过道很宽,不影响走路,但团长还是惊讶于他们这份全然的自在。
这种困也不只是环境“催”出来的,更是被“熬”出来的。法国作家大仲马说过:等待是一种智慧——懂得在等待中安顿自己的人,才能收获平静。
睡觉是消磨时间,有些老人更能享受这个时间。
团长在兴趣班门口见到了气质独特的肖奶奶,她虽然提着孙孙的大书包,但戴着珍珠项链和耳环,精心搭配了花裙子和小皮鞋,优雅得不像只是来接送孩子上下课的。
肖奶奶说,孙孙大了以后女儿和女婿忙不过来,只有靠她接送孩子。
“年轻时我没上过班,一直在家里当家庭主妇,说实话,有点羡慕那些每天打扮得漂漂亮亮去公司当‘白领’的。”
娃娃上课的时候,她就去商场逛逛衣服,看看首饰——把陪孙孙上课的时间当成一种很新的班在上。
不像她一样爱逛街的老人,也不甘心只坐在门口望着培训班发呆,吃喝玩乐照样耍得飞起。
黑裤子奶奶背着一个大包,黄裤子爷爷提着一个大袋子,团长以为是孩子的杯子、零食什么的。
等娃娃进了编程教室,他们物色一个舒服的大椅子面对面坐下,然后爷爷掏出至少5斤瓜子。
保温杯、零食、扇子,甚至垃圾袋都准备好了,简直是在露营。
沾培训机构的“光”,平常没人逛的商业综合体,没人去的奶茶店也坐满了家长。
奶奶们一人点一杯奶茶,围坐一圈。话题开始还比较正常,聊娃儿的成绩、外卖脏不脏,逐渐变得有点“不敢听”:那个某某没家教,谁谁太得寸进尺。
说点八卦,时间过得最快了。
“这儿的老师教得好。”
“不晓得行不行,反正都差不多。”
“快点,到你咯!”
手在打牌,不耽误重心在孩子身上,听绿裙子奶奶说,她们都住一个小区,一个娃娃找到合适的兴趣班,就会推荐同年级的娃娃一起去。
另一个粉裙子奶奶拆她的台:“哎哟!说那么多,还不是好一起出来耍!”
“过不去咯。”
“呵。”
眉头紧皱,眼神凌厉,表情严肃得像在开什么重要会议,原来他们在玩电玩城的桌上冰球。
“把币用完走了。”
“还早。”
“一哈娃儿些来发现了,要赖到这玩,晚了又要遭说。”
从孙女的粉色帆布包里拿出一堆文件资料,挑出一本《赤壁之战》,格子衫爷爷一个人坐在楼梯下隐秘的角落,全神贯注地把书翻到倒数第二章。
旁边的“精武门”传出铿锵有力的“一!二!”喊声,孩子在里面学武术,爷爷身体微微前倾,仿佛孩子的喊声是他的鼓点,看得更起劲。
爷爷应该是个“i人”,不常表达自己的情绪,他给团长分享:因为家里人多,人七嘴八舌,事也杂七杂八,反而在这能安安静静地看会书。
每天这2个小时变成了他难得的独处时刻。
他的正前方,有另一个「i人爷爷」。脚跟着节奏打节拍,手指也很有“flow”地律动。
团长好奇什么歌让他这么沉浸,喊了几声只听得见楼梯下空荡荡的回声,凑近“偷听”也一点都听不见,隔音效果是真好。
一下课,培训机构里冲出来的孩子们分几个批次流动。
第一批独立型,背着书包直直地往电梯走,没有任何“世俗”能让他们做停留;
第二批“掌上明珠”型,一个娃娃最多的甚至有四个家长围着送上杯子,接过书包,嘘寒问暖;
第三批「买买买」型。
提着购物篮,红书包爷爷耐心地跟着娃娃一个柜台一个柜台地看:“吃这个嘛,比撒。”
“是pizza!”
“管你啥子撒,鸡肉的,吃不吃?”
娃娃不说话,纠结地又往汉堡那边望。爷爷小心翼翼地催:“一个吃不饱嘛。”
终于在冷柜前,娃娃站定了:“那我吃个凉面。这个蛋糕我要买回去吃。”
爷爷接过来,偷偷翻看一下价格,然后放篮子里。娃娃走到哪,他就跟在旁边,都说隔辈亲,除了进口的贵价汽水和家里已经有的饼干,他基本上都给买单了。
双马尾小女孩牵着爷爷的手从电梯上三步并两步往下跑,一秒钟都等不及的样子,匆忙冲向零食店,直奔糖巧区,手上拿着两块“预谋已久”的巧克力,把爷爷拉到电子支付台。
“这个咋整哦?”
店员过来慢慢帮爷爷操作,网稍微卡一下,小女孩就急得想上手帮忙,生怕时间太久,爷爷想起妈妈的嘱咐。
手机店是孩子们的“免费网吧”,网速快、没人赶。
有兴趣班的商场基本都有个手机店,很多孩子下课会偷偷过来玩一会,五分钟也是“偷来的消遣”。
两个女孩跟着爷爷,爷爷看新款手机,听店员娓娓道来。女孩们一个快速打开动画片拉进度,一个还在纠结从哪个APP开始玩。
相比娃娃上学时的有条不紊,漫长的暑假确实让人头大。三餐吃什么、督促写作业、报兴趣班、管控电子产品、高温消暑活动、催到按时睡觉……要上班,又要管娃娃每天的安排,再接送孩子上兴趣班,基本不可能。
这个混乱的暑假,有老人帮忙,也能让家长们稍微喘口气,生活节奏稍微可控一点。
感谢他们的付出~
来源:成都儿童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