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余天!他们把论文写在眉山天府新区的土地上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8-05 18:18 1

摘要:在刚刚过去的40余天中,来自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的25名博士、硕士研究生投身到眉山天府新区(以下简称新区)科研创新、教育医疗、基层治理等各领域,留下了社会实践的认真身影,也为新区带来了人才与智慧的活力。

今年是清华大学研究生社会实践眉山基地成立的第2年,也是省市组织部门选派知名高校学生到眉山天府新区开展暑期实践的第3年。

眉山天府新区着力打造人才“强磁场”。

在刚刚过去的40余天中,来自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的25名博士、硕士研究生投身到眉山天府新区(以下简称新区)科研创新、教育医疗、基层治理等各领域,留下了社会实践的认真身影,也为新区带来了人才与智慧的活力。

一见倾心 博士生爱上这座城

“新区给我的印象是年轻、热情、充满活力。”这是清华大学社会学系博士生陈烨广对新区的印象。

清华大学社科学院博士陈烨广(右)。

实践期间,他把实践所在的视高街道跑了个遍。“视高街道新引进的众多新兴产业对于年轻人来说意味着巨大机遇。”通过实践,陈烨广深入调研了本地蓬勃发展的柑橘产业,并对成眉同城化战略下新区发展的广阔前景有了直观而深刻的理解。

“我们参加了清华附中天府学校的高研实验室项目,调研和调试了实验室现有设备并与同学们就多种科创课题展开深入探索。”清华大学电子系博士生孟冠亚表示,在新区实践生活中,崭新的城市设施和浓厚的科技创新气息让他感触颇深。

清华大学电子系博士孟冠亚(右)。

新区虽然是小城市,却有着大舞台。

清华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博士刘行健等博士生们亲眼看到了新建的医院大楼、先进的医疗设备,也切身感受到带教老师对医学研究的专注和对患者的尽心尽责。他坦言:“指导老师不仅专业精湛,还积极与其他医院、高校和科研机构开展合作,努力提升新区的诊疗水平。这种务实进取的氛围深深感染了我们,激励大家在这有限的时间里,尽力运用所学专业知识,为医院提供技术支持,也为新区百姓尽一份微薄之力。”

清华大学电子系博士栾唯瑾(左)和生物医学工程学院博士刘行健(右)。

“新区的卫星产业发展快、路径优、前景广,新区未来的发展也会越来越好。”清华大学工物系的博士研究生王奇东在环天智慧公司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后告诉记者,通过此次实践,他了解了新区的卫星遥感技术在商业航天中的应用场景,并亲身参与了机器学习与人工智能在各相关产业中的落地过程。

“新区环境特别好,依山傍水,景色秀丽。”“新区是一个非常有文化底蕴的地方。”“这里的生活节奏非常舒适,既充实又松弛。”“我能切身体会到在这里生活的幸福感很强。”……

清华大学工物系博士王奇东(左)和地学系博士李涛(右)。

生活环境、文化底蕴、产业纵深、服务温度、医疗条件……这群高学历的“城市体验官”通过真实的体验,为新区打出了高分。

把C位留给青年 新区给出最高礼遇

“我很快就适应了新区的工作生活节奏。这离不开新区对我们的关怀,在生活上为我们提供了非常有力的保障。”清华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系博士生吴达表示,来到新区实践,清晰又深刻地感受到了新区“礼遇青年”的完整轮廓。

近年来,新区立足“新成都门户、天府卫星城、眉山科创地”目标定位,将聚人气、兴产业作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加速完善城市功能、聚力提升城市品质,高标准实施营城聚人。

“感谢新区领导的关怀指导,让我在实践中锤炼本领、增长见识,收获满满。”在新区青龙街道实践的李凝慧,参与了青龙老街历史建筑申报、困难家庭慰问、兴隆街提升项目及啤酒节策划,深入感受了基层工作的不易与温情。

清华大学地学系博士李凝慧(右)。

李凝慧介绍,在街道工作人员的陪同介绍下,她上山下乡、走村入户,收集了来自基层一线的信息,如何让机制创新与传统文化相结合推动基层治理现代化,如何让老街出新走进现代生活,怎样提升老百姓的满意度、幸福感、获得感……通过实践,她对基层治理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不仅如此,在环天智慧科技有限公司实践的王奇东,通过了解该公司实时在轨卫星数据,对遥感卫星在商业中的应用场景有了更深入的认知;栾唯瑾、张家慧、曹星星出入于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天府医院手术室、实验室,感受到的是导师毫无保留的经验传授……

清华大学国际研究生院博士张家慧。

“我们拿出了最真挚的诚意,尽全力为博士生们的社会实践活动提供最优的服务、最好的环境,这是新区留给高校学子的C位。”新区管委会有关负责人介绍,为了让更多清华学子了解新区、选择新区、建设新区,新区还持续跟进并配合博士生实践项目需求,全力提供各项保障,努力把一次实践延长为长期合作。

人才聚,事业兴。

作为国家级四川天府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新区牢固树立人才优先发展理念,以“聚人兴产”为切入点,聚力人才“引育留”,着力打造人才“强磁场”,吸引各类人才如涓涓细流汇聚而来。正如结束实践那天,陈烨广所说:“新区不是送我们走,而是想办法把我们留下来。”

智慧反哺引活力 留下的不只是掌声

清华附中天府学校的校园里,漫溢着他们探讨问题的声浪;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天府医院的诊室里,定格着他们专注的眼神;办公楼的工位前,回荡着他们键盘敲击的清脆声响;智能化的工厂车间里,闪耀着他们探索的智慧光芒;基层下乡的田埂间,印刻着他们汗流浃背的足迹……

40余天的实践中,这群朝气蓬勃的年轻人已在新区的沃土上留下深深的青春印记。

“到我们公司实践的吴达,短短一个月的时间,就帮助公司编写了面形文件格式转化程序,解决了公司抛光机器人加工程序通用性的难题,对我们工作帮助非常大。”四川欧瑞特光电科技有限公司办公室主任向铁军称赞有加。

环天智慧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技术总监赵凌园坦言:“同学们在地质灾害监测以及超分辨率等技术领域提供了不少的创新思路,这为公司下一步的技术突破方向奠定了非常好的基础。”

“博士深入街道果园调研,给街道柑橘产业提供了可行性建议,让我们看到了博士生们严谨的态度和务实的作风,也让我们感受到了高校人才服务地方发展的巨大潜力。”新区视高街道党工委副书记陈政说。

浙江大学软件工程专业的博士生汪辉到新区数字经济和科技局,通过走访服务企业、参与政务工作开展实践。他建议,新区可建立“数字企业产业链图谱”,整合浪潮等数字企业的产业链需求,梳理本地配套企业的技术短板,通过“龙头带中小”的结对机制,推动形成“核心企业+配套集群”的产业生态。

博士生到新区开展社会实践,能有效推动高校人才资源与新区地方需求的精准对接和实践成果的转化运用,是校地合作向更深层次、更广领域、更高水平发展的真实体现,也为新区发展提供了新鲜的智慧支持。

建议新区继续强化体教融合,推动体育项目多元化发展,进一步扩大各类时尚体育、新兴项目的普及力度;建议新区持续强化人才引育,将合作高校院所当成桥梁纽带,遴选“新区校园大使”,让更多在校学子深入了解新区的优势产业与发展机遇;建议新区强化智能制造技术中试平台建设,支持工业软件适配、精密加工等共性技术的中试转化,为企业技改升级降低门槛……博士生们结合社会实践见闻,为新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积极建言献策。

记者感言

聚人气 新区上演双向奔赴与互相成全

青春因梦而闪耀,人生因奋斗而精彩。在采访的过程中,博士生们谈及最多的是对于新区未来的期望。

立足“新成都门户、天府卫星城、眉山科创地”目标定位,新区将聚人气、兴产业作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加速完善城市功能、聚力提升城市品质,高标准实施营城聚人。

年轻的新区,蓄势待发、动能强劲,特色产业发展快、势头猛,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视人才、渴求人才、珍爱人才,力求“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住房、教育、医疗……这些吸引年轻人扎根城市的核心考量因素,都成为了新区着力提升、努力补齐的方向。在新区现代化建设的壮阔画卷中,新区不断深化改革创新,城市建设突飞猛进,交通、教育、医疗等基础设施逐渐完善,不断提升着城市综合承载力,也成为无数人选择新区的硬支撑。当新区把“后顾之忧”变为“安心底气”,这座生长中的新城,自然成为年轻人青春奋斗的热土。

以“聚人兴产”为重要切入点,新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在人才的引育上大胆尝试、不断探索与创新,不仅与清华大学、天津大学、武汉大学、江苏大学等知名高校合作,还引进许多高精尖技术人才,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接下来,新区将紧扣人才实际需求,积极营造爱才、惜才、引才、用才的良好氛围,持续深化校企合作,围绕产业发展需求,为高层次人才提供高质量就业机会,推动人才与产业双向赋能、共同推动高质量发展。

本文来自【天府融媒】,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来源: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