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7月11日至25日,在陕西省安康市石泉县池河镇西苑社区的活动室里,竹条在指尖翻飞,彩绘于绢纸绽放,孩子们的欢声笑语伴随着对风筝奥秘的探索,打破了秦巴山区的宁静。这是山东大学“鸢舞新篇”潍坊风筝非遗文化创意团队为期15天的支教活动的生动缩影。团队立足专业特色,以
7月11日至25日,在陕西省安康市石泉县池河镇西苑社区的活动室里,竹条在指尖翻飞,彩绘于绢纸绽放,孩子们的欢声笑语伴随着对风筝奥秘的探索,打破了秦巴山区的宁静。这是山东大学“鸢舞新篇”潍坊风筝非遗文化创意团队为期15天的支教活动的生动缩影。团队立足专业特色,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潍坊风筝为独特载体,为当地60余名中小学生精心设计了一套融合文化传承、创新思维与实践调研的特色课程,旨在开阔乡村学子视野,启迪创新意识,为乡村振兴注入青春动能。
扎根乡土:文化传播的使命担当
石泉县池河镇西苑社区地处秦巴山区腹地,是重要的移民搬迁安置社区。团队选择此地进行支教,正是看中了其便于观察乡村文化教育现状、探索高校服务乡村振兴路径的典型窗口意义。团队成员们怀揣着将优质教育资源和文化理念输送到乡村的初心,精心策划了以“潍坊风筝的继承与创新发展”为核心主题的支教课程体系。
“我们不仅仅要教会孩子们做风筝,更重要的是,通过风筝这个媒介,让他们理解传统文化如何在现代社会中焕发生机,激发他们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潜能,在他们心中种下一颗创新与自信的种子。”实践团成员王艺静如是说。
课程精粹:理论、互动、调研的立体探索
本次支教活动摒弃了传统的单向灌输模式,创新性地构建了“理论奠基-互动激发-调研深化”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
在理论奠基阶段,团队成员化身文化讲述者,为孩子们带来精彩纷呈的“当代著名风筝品牌故事汇”,聚焦潍坊风筝产业的代表性企业,深入剖析其发展历程与创新策略。通过对老字号坚守传统工艺的敬意,以及对新兴品牌锐意开拓市场的惊叹,学生们系统性地理解了文化传承与商业创新之间的辩证关系,品牌背后的匠心精神、市场洞察和战略眼光以鲜活生动的案例形式拓宽了孩子们的认知边界。
在随后的互动环节中,实践团策划组织了别开生面的“风筝提案创意大赛”。孩子们分成若干小组,在实践团成员的引导下,化身“小小产品经理”和“品牌策划师”,深入思考如何面向现代消费者设计承载新功能、拥有更吸引人外观并讲好新故事的风筝。从市场定位、功能设计、外观造型到营销推广,孩子们展开头脑风暴,用稚嫩却充满想象力的笔触勾勒出一份份令人惊喜的“商业计划书”。五年级学生小明兴奋地展示他们小组的“智能环保风筝”提案:“我们想给风筝装上小灯和感应器,晚上能发光,还能监测空气质量!这样放风筝既好玩又有意义!”这场大赛不仅锻炼了孩子们的团队协作、逻辑思维与表达能力,更让他们亲身体验了将奇思妙想转化为现实方案的创造过程。
为深化课堂所学与现实产业的链接,实践团精心安排了调研深化环节,通过视频连线与实地资料深度解析相结合的方式,带领学生们“走进”现代风筝企业。学生们得以“云参观”两家极具代表性的潍坊风筝制造企业。首先是专注于纯手工制作、以精湛技艺和深厚文化底蕴闻名的山东潍坊天成飞鸢风筝制造有限公司,通过视频,学生们目睹了老艺人运用劈竹、绑扎、裱糊、绘画等传统工序将竹篾绢纸幻化成栩栩如生的艺术品的全过程,企业负责人对传统纹样、制作技法的坚守与传承的介绍,让学生们深刻感受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和工匠精神的可贵。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代表风筝产业现代化、时尚化转型之路的山东潍坊永健风筝制造有限公司,实践团重点向学生们展示了永健公司如何大胆突破,与国内外六十余个知名IP进行联名合作,开发出琳琅满目的主题风筝、迷你风筝、室内装饰风筝等创新产品。永健风筝的设计理念、品牌合作模式、现代化生产流程以及对市场需求的精准把握,为学生们打开了一扇了解文化产业如何拥抱市场、拥抱年轻消费者的窗口。两家企业一“古”一“今”,一“守”一“创”的鲜明对比,生动诠释了传统工艺在当代多元化发展的可能性,引发了学生们关于“传统如何融入现代生活”的热烈讨论。
成果丰硕:创新种子在山区萌芽
15天的朝夕相处,实践团不仅传授了纸鸢知识,更与西苑社区的孩子们建立了深厚的情谊。结业仪式上,孩子们自信地展示着自己亲手绘制、充满奇思妙想的风筝作品,以及经过团队打磨的创意提案。一位参与活动的中学生表示:“以前觉得风筝就是玩具,现在才知道它背后有这么深的文化和这么大的学问,永健风筝能和那么多我们喜欢的动画合作,太酷了!我也想像他们一样,把我们的想法变成现实。”
本次支教活动取得了显著成效:通过对潍坊风筝非遗文化及其现代发展的深入了解,团队成员增强了乡村学子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提案大赛和现代企业案例极大地激发了孩子们的想象力、创造力和初步的商业思维;接触前沿的品牌故事、IP运营和现代化企业运作模式,帮助孩子们跳脱地域限制,看到了更广阔的世界和更多元的可能性;调研环节培养了孩子们的信息搜集、分析理解和表达交流能力。
深远回响:高校力量赋能乡村振兴
山东大学“鸢舞新篇”潍坊风筝非遗文化创意团队在秦巴山区的这次支教行动,是一次将高校智力资源、文化资源精准对接乡村教育需求的成功实践。它超越了简单的知识传授,以风筝这一充满东方智慧与浪漫情怀的文化符号为切入点,将非遗传承、创新教育、产业认知有机融合,为乡村孩子们打开了一扇眺望未来的窗口。
正如实践团队长董小西总结所言:“乡村振兴,教育先行,文化铸魂。我们希望通过这样的活动,不仅传递知识,更点燃乡村孩子心中探索未知、勇于创新的火种。当他们开始思考如何让家乡的‘风筝’飞得更高更远时,文化传承与乡村振兴的希望,便在这片土地上深深扎根。鸢舞新篇,既是潍坊风筝在新时代续写的故事,更象征着这些秦巴山区的孩子们,即将展开的充满无限可能的人生新篇章。”
这次跨越山海的风筝之约,在孩子们心中绘下的不仅是斑斓的色彩,更是创新的蓝图与梦想的翅膀。山东大学学子以实际行动证明,青春的力量,可以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播撒希望,启迪未来。
通讯员:闵一焓、孙雅欣
来源:木板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