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荒冢山”到“致富园” 眉山彭山三支人才队伍书写乡村产业振兴答卷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8-05 17:46 1

摘要:位于四川盆地西南边缘的黄丰镇,从1972年试种10亩夏橙起步到如今成为年产柑橘9万余吨、产值近4亿元的“柑橘之乡”,这份丰硕的产业发展成果后面,离不开“头雁、群雁、新雁”三支队伍的作用发挥,乡村人才已然成为黄丰镇产业发展的核心引擎。

黄丰镇万亩柑橘园。黄丰镇供图

位于四川盆地西南边缘的黄丰镇,从1972年试种10亩夏橙起步到如今成为年产柑橘9万余吨、产值近4亿元的“柑橘之乡”,这份丰硕的产业发展成果后面,离不开“头雁、群雁、新雁”三支队伍的作用发挥,乡村人才已然成为黄丰镇产业发展的核心引擎。

头雁领航,振翅破局树起标杆

团结村年长一点的村民,如今每每望见大坟山枝繁叶茂的柑橘林,总会想起那位“挖山人”——老支书李先福。

时间回溯到1976年,李先福当选为村支书。他经过再三考虑,做出了一个石破天惊的决定:开发被视为“禁地”的祖坟山——大坟山,建设集体果园,作为脱贫致富的突破口。

一夜间,连他三十余年的挚友,也成了最激烈的反对者。村民大会上,煤气灯嗤嗤作响,台下“不干!”“滚开!”质疑连连,拖着病腿的李先福如雕像般伫立台上,“这‘贫’,会自己跑掉吗?这‘富’,会从天上掉下来吗?如果有报应,我挖第一锄!让报应冲我来,让我李瘸子的脚更瘸,活不过四十!”言语入情入理,铿锵有力。

通过多番宣传发动,坚冰开始融化,这片昔日的荒冢坟山,蝶变为年收入近二十万元的集体“致富园”,不仅支撑村里建起新学校、铺通水泥路,更点燃了村民种柑热情,带动团结村发展出11000余亩果园,柑橘真正成为“致富金果”。

五十年薪火相传,头雁精神历久弥新。现任党委书记马怀江,不仅是“指挥员”,更是“排头兵”。他率先在自家150亩果园试验新技术,组织果农现场观摩,“用增产增收的实绩说话”。“作为书记,必须带头蹚新路、做示范!”在他的带动下,全村200余户果农完成果园升级,整村效益显著提升。

为了选好“头雁”,黄丰镇将“党支部+人才+产业”有效融合。在合作社、龙头企业等建立党支部,形成联动发展的“红色矩阵”;实施“双选双培”计划,选拔“讲政治、肯干事、能带富”的村党组织书记,选拔种植能手进入村“两委”班子,把能人培养成党员,把党员培养成带头人。如今,全镇98%以上的村组干部都是柑橘种植能手、电商达人等产业带头人,成为引领产业发展的中坚脊梁。

群雁齐飞,筑牢产业腾飞根基

“咔嚓!”细雨浸润着的果园中传来清脆的修剪声。“疏除直立枝,保留平斜枝,光照进得去,果子才甜!”技术培训现场,专家边示范边讲解。57名学员凝神倾听,其中41名是曾经的脱贫户。

种柑能手张仕刚果园年收入超40万元,他组建了专业的修枝采果队,活跃在田间地头,却依然冒雨参训:“种了三十年柑橘,每次学习都有新收获!”这股“充电”热情,正是黄丰技术普及的缩影。

如何让技术“星火”燎原万亩橘园?“移动课堂”是关键载体。

通过制定《柑橘标准化生产规程》,明确技术要求和操作规范,定期邀请四川省农科院、重庆柑桔研究所的专家进行教授,大力推广轨道运输、“水肥一体”灌溉、“两减一创”绿色种植、无人机喷洒等技术,黄丰柑橘在交流碰撞中向追求卓越品质迈步。每年的“柑橘庆丰收”和“果王”评选活动,也成了种“橘”人树立品质标杆、展示创新成果的盛大舞台。

在深耕柑橘种植的同时,黄丰镇全力攻坚产业链薄弱环节。通过系统培养专业操作团队,75座智能冷库实现采摘后6小时极速锁鲜,最大限度保留果实风味;引入的光电智能分拣线,可对柑橘进行大小、重量、糖度的毫厘级精准分级。这套“冷链+分选”技术组合拳,大幅提升了产品标准化水平。

“过去果子好坏靠眼力,现在机器精准分级,优质优价,倒逼我们更注重科学种植。”镇上的龙头企业雷雷果业的负责人徐春香指着智能生产线坦言。2024年以来,10余场“移动课堂”惠及果农3000余人次,培育“土专家”“田秀才”30余名。“人无我有、人有我多、人多我优”的发展理念正推动黄丰柑橘产业全面提档升级。

新雁归巢,拓展业态新蓝海

一股由返乡“新农人”带来的活力新风正如春潮般奔涌。这群如“新雁”归巢的青年,正成为乡村振兴的核心引擎。

徐灿,区级“创业明星”,是其中的杰出代表。去年参加创业培训后,他敏锐抓住机遇:开设快递超市,打通了黄丰柑橘“出村进城”的物流堵点,并创办旅游公司,开发沉浸式采摘体验,2024年成功为家乡引流游客超1000人次。“政策好、服务实,回来发展,既能照顾家人,又能实现创业梦想,特别好!”徐灿的肺腑之言,道出众多返乡青年的心声。

袁晓慧的故事同样精彩。这位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曾就职于中国顶尖公关公司的“都市白领”,2014年的一次偶然,她将自家果园的“不知火”柑橘照片分享朋友圈,竟售出近两百箱。这份惊喜让她洞见了电商赋能农业的广阔前景。从朋友圈起步,袁晓慧开启了她的“田园创业梦”。2015年,她流转百余亩土地后又创立自有品牌“润小橘”,创新推出5斤“轻量装”精准匹配市场。在电商扶持政策助力下,她成功获得四川省电商项目扶持资金。更可贵的是,她积极组建团队,带动一批返乡青年共同创业,有效解决了本地闲散劳动力和部分残疾人就业。望着雨后焕发生机的橘园,袁晓慧感慨道:“家乡的柑橘,已从‘北漂时的慰藉’升华为‘创业路上的深深依恋’。”

徐灿、袁晓慧的成功,映射出黄丰镇系统性“引雁归巢”战略的成效。通过建立并动态更新返乡人才数据库、定期举办返乡人才座谈会、茶话会、依托“柑橘庆丰收”、乡村音乐会、运动会、才艺大赛等爆款活动,生动展示家乡蓬勃的发展活力与无限机遇,持续点燃在外游子的回归热情。

从困局突破到产值近4亿元,黄丰镇的探索揭示了乡村振兴的关键路径。当基层党组织成为产业链上的核心枢纽,当乡土人才在广袤田野获得绽放舞台,传统农业便焕发出强劲的现代动能。种植能手的示范田、产业达人的直播间、现代化的分选线,连同万千果农自信的笑脸,共同诠释着这场山乡蝶变。在这里,党建“引领力”、人才“创新力”、产业“支撑力”深度融合,形成了“组织筑基-人才强链-产业跃升”的强劲闭环,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鲜活可鉴的基层实践范式。(李青佩)

来源:金台资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