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eo看了沉默,Sora看了流泪,Grok Imagine为什么叒出圈了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8-05 17:14 1

摘要:当 Veo沉默、Sora落泪,Grok Imagine却逆风翻盘,成了社交平台的新宠。这不是单靠技术力的胜利,而是一次“冷启动叙事”的高分示范:它如何精准捕捉用户情绪,以情绪化场景占领内容推荐位?本篇文章带你拆解出圈背后的底层运营逻辑。

当 Veo沉默、Sora落泪,Grok Imagine却逆风翻盘,成了社交平台的新宠。这不是单靠技术力的胜利,而是一次“冷启动叙事”的高分示范:它如何精准捕捉用户情绪,以情绪化场景占领内容推荐位?本篇文章带你拆解出圈背后的底层运营逻辑。

上线仅48小时,它就登顶X(原Twitter)视频生成话题榜。 网友们用它玩梗、造妹子、做短剧,甚至重现Vine时代的创作狂潮。

Grok Imagine凭什么这么猛?

文本生成视频(Text-to-Video)的发展史

2022‑10:CogVideo(中国 THUDM 团队),开源项目,是最早实现文本生成视频的模型之一

2023‑03:Google Research 发布 Imagen Video(学术工作),运用视频扩散架构生成高清可控视频

2023:Runway Gen‑2 与 Pika Labs 相继推出(Pika beta、Runway 提升处理能力),支持文本/图像→视频生成,可选相机运动/风格控制

2024‑06‑12:Luma Labs 发布 Dream Machine,以自然动感与视觉连贯性见长

2024‑03:OpenAI 推出 Sora(Alpha/Beta 阶段),集成 ChatGPT,可生成高语义质量短视频(视 Plans 不同支持最高 ~20 s)

2024‑05:Google DeepMind 发布 Veo 1(Health 1080p、支持一分钟视频)于 I/O,随后 Veo 2 于 2024‑12 推出,支持 4K 和物理理解增强

2024‑年末:Runway 发布 Gen‑3 Alpha(最高 ~10 s、影视级可控生成)

2025‑05‑20:Google 推出 Veo 3(支持音频同步、对白与环境音,8 s Clip 限制,专业可延长)及 Flow 工具套件平台级上线

2025‑08 初:xAI 宣布将于 2025‑10 推出 Grok Imagine(基于 Aurora),允许 Grok Super 用户生成 6 s 带音视频,并支持“spicy mode”敏感内容功能

看得出来,在Grok Imagine发布之前,这个赛道已经是高手如云了,除了当红炸子鸡OpenAI团队,还有Google、Meta等一众科技老炮儿。

这场局势,与我们在 《马斯克的 AI Companion 真的有媒体说的那么牛吗?》 中剖析的背景高度吻合。无论是 Grok Companion 还是 Grok Imagine,单凭硬技术和模型能力,根本无法突破重围。要想真正突围,必须有高维度战略思考——

主动制造用户冲突,重新定义应用场景,找到需求空窗,将其打造为主战场。

在生成式AI的红海中,谁能率先制造新的使用理由,谁就掌握了主导权。技术是底座,战略设计才是致胜关键。

那么,Grok Imagine 是如何破局的?

人人都能把Imagine变成Real Video

Veo、Sora 主打“电影级”、“专业创作者”的高阶体验不同——它们精致,但复杂;强大,但不一定适合每个人。

Grok Imagine,从名字开始就写明了它的使命:

把每一个人的想象力,变成可以播放的视频。 不需要剪辑技巧、不用理解模型参数,一句话,几秒钟,灵感就能变成内容。

顺带一提,Grok Imagine 还有个“spicy mode”——没错,马斯克竟然真敢搞黄色! 也就是说,除了正常的萌趣和严肃风格,人人都可以轻松尝试点“刺激”内容,让创作多点辣味。 这是不是意味着,下一步人人都能“搞搞色视频”,让社交平台变得更有趣、更带感? 当然,玩火需谨慎,内容监管还是少不了的,但这招绝对够大胆,够吸睛。

这是属于“普通人”的创作力爆发工具,是下一代社交内容的新引擎。

用户“左右脑张力” × Grok Imagine 的产品破局

Max的一句话

Grok Imagine 不只是视频工具,它是为“表达欲冲突”设计的共情引擎。

用户一方面想“美美地表现自己”,一方面又“怕露怯、怕技术门槛”,这正是产品设计切入的最大机会。

为什么是现在?——Grok Imagine 的战略时机锚点

1. 技术框架已成熟,AI 视频生成临界点被突破

代表模型:Aurora、Sora、Kling等已显著压缩生成时间与推理成本大模型+视频生成架构(如多模态U-Net、Diffusion+Transformer混合)已趋于工程可用底层支撑能力不再是主要瓶颈,竞争重心转向产品设计与使用场景落地

2. 平台内容生态趋于饱和,亟需新型供给激活用户参与

以X(原推特)为例,平台正从纯文本社交向多模态表达平台转型视频是最强承载形式,但传统UGC成本高、供给效率低AI生成内容正成为“生态刺激因子”,新内容形态将驱动平台活跃度新增长

3. 全民短视频时代,创作门槛 vs 表达欲望的矛盾日益激化

视频创作工具复杂、学习曲线高,普通用户无从下手与此同时,用户表达欲与参与热情高涨,但“灵感→成片”之间存在鸿沟GrokImagine以极低门槛、秒级生成能力,直接桥接这个断层

4. 内容多样性与娱乐性需求爆发,AI 有潜力弥补供给稀缺

内容趋势正从“工具性”向“表达性”“娱乐性”迁移用户偏好更加多元化:情绪共鸣、视觉冲击力、轻娱乐、微讽刺、极简创意…传统创作者无法满足庞大且快变的内容需求,AI成为释放内容势能的关键补位者

总结:合适的产品,出现在了最合适的时机

当技术成熟、内容内卷、用户渴望表达、平台急于突围——所有变量同时按下快进键,Grok Imagine 正站在“下一代视频表达范式”的起点上。

旁白补充

其实,这套打法中国早已玩得炉火纯青。美图、抖音的成功,从来不是靠“工具红利”,而是精准撬动了“人性冲突”——一面是渴望分享,一面是“美好”的门槛儿有点高。 正因为抓住了这道心理张力,才有机会成为真正的现象级产品。

设计不是迎合用户,而是了解他们的矛盾

我们常说洞察用户需求,但真正的产品高手,关注的不是用户说了什么,而是他们在“说什么”和“想要什么”之间的矛盾

1. 不要只研究用户行为,要研究用户左右脑的张力

左脑在计算:值得不值得、有没有门槛、风险多不多。右脑在呐喊:我想表达、我想红、我想“搞点刺激的”。冲突之中才有“新场景”,产品才有“破局口”。

Grok Imagine 的火爆,不是因为它“更专业”,而是它从产品设计层面切进了“表达欲 vs 表达门槛”的心理冲突,让用户一秒“破防”,立刻“出手”

2. 好的产品设计,不是教用户怎么做,而是顺着冲突开一条口子

别试图让用户理性或感性“听劝”,他们的左右脑注定打架。 真正优秀的产品,不是说服用户,而是用“顺水推舟”的方式,让冲突变成场景,让场景变成使用理由。

Grok Imagine 的逻辑是:

既然你怕学不会,我就一句话搞定;既然你怕没特点,我就给你增加风格;既然你想玩梗搞“颜色”,我就明目张胆整一个Spicy模式。

3. 技术是底座,“情绪理解力”才是核心竞争力

未来 AI 产品比拼的,不只是谁模型更强、接口更多,而是谁更懂人性、谁更会做“表层用户行为背后的心理通道”

Grok Imagine 在“娱乐性”、“表达感”和“创作控制感”三点上同时给足了回馈,这才是真正让用户上瘾的理由。

Max的一句话

每一个现象级产品的背后,都是一场“用户内心冲突”被成功制造、放大的过程。

冲突越大,覆盖的人群越广;当产品恰好切中这条裂缝,表现力就会成指数释放。

本文由 @睡不醒的Max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作者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Sora生成视频截图

来源:人人都是产品经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