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师大“红色之声”学生理论宣讲团以青春力量让红色理论在皖地生根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8-05 17:17 1

摘要:2025年夏,安徽肥西小井庄的包产到户纪念馆里,一群青年围在泛黄的分地契约前驻足沉思。“40多年前,这里的村民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写下改革开篇;今天,我们要让这份精神在新时代有新回响。”安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红色之声”学生理论宣讲团的成员们,带着这份感悟踏

2025年夏,安徽肥西小井庄的包产到户纪念馆里,一群青年围在泛黄的分地契约前驻足沉思。“40多年前,这里的村民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写下改革开篇;今天,我们要让这份精神在新时代有新回响。”安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红色之声”学生理论宣讲团的成员们,带着这份感悟踏上旅程,他们以理论为笔、文艺为墨,在芜湖、合肥的基层土壤里,播撒着红色火种,书写着新时代青年的传承答卷。

党建领航:为宣讲注入“根与魂”

“宣讲要扎根基层、贴近群众,让红色理论真正走进百姓心里。”这是安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副书记刘玉艳对宣讲团的殷切嘱托。实践期间,学院党委副书记刘玉艳、学院副院长李祥兴多次深入现场指导慰问,为团队注入强心剂。学院始终将宣讲团建设作为思政教育的重要抓手,组建了由经验丰富的教师组成的指导团队,从选题策划到内容打磨、从形式创新到现场把控,全程给予精心指导。

“与同学们一起深入基层,见证理论宣讲如何打动人心,这既是指导也是自我提升。”指导教师王瀛培的话道出了团队成长的密码——在党的引领下、在专业指导下,宣讲团成员的理论素养和宣讲能力不断提升,理论宣讲的“根”扎得更深,“魂”铸得更牢。

花样传声:让理论跳出“教科书”

“理论宣讲不能照本宣科,要让群众听得进、记得住。”宣讲团始终坚持创新宣讲形式,根据不同受众调整宣讲内容与方式。在芜湖市儒林西苑社区,宣讲员何文卓以奇瑞“瑶光2025”战略为例阐释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活动中还有诗歌朗诵、舞蹈等节目,让居民易懂易悟;在镜湖区赭山公园,他们用抗战主题展板讲述本地抗战故事;在肥西县山南镇,结合中国农村包产到户纪念馆的历史解读改革精神传承;在合肥市亳州路小学,通过问答、合唱等互动让孩子们感受红色文化。

从理论宣讲到文艺表演,从实地参观到互动问答,宣讲团用青年人的话语体系,让红色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从“坐着听”到“跟着动”,理论在花样表达中活了起来。

校地携手:为宣讲搭起“连心桥”

在芜湖市澛港街道和肥西县桃花镇集贤社区共建的“行走的思政课”教学实践基地为持续开展宣讲活动搭建了稳定平台,以前是走出去宣讲,现在是扎下来做事。校地双方将通过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实现协同育人,让青年学子在服务基层中成长,为安徽发展注入青春动能。校地同心让青年声音传得更远,让党的理论与群众的心贴得更近,使理论宣讲从“一阵风”变成“四季春”。

青春作答:让使命照亮“新征程”

从烈士陵园重温入团誓词,到中建八局宣讲党纪精神;从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的深情回顾,到解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的奋进展望。半个月里,宣讲团走进两市六区县,近20场活动见证着团队的成长。“站在包产到户纪念馆里,才懂‘敢闯敢试’四个字的重量。”队长高兢雯的感悟,是所有成员的心声。

“青春中国的故事,要由我们续写。”正如他们在朗诵中所言,这场跨越半月的实践只是起点,未来,团队将以校地共建基地为纽带,用皖山皖水间的红色故事创新理论表达,让红色基因在青春话语中焕发新活力。这群师大青年正以行动接续安徽大地上的红色薪火,他们坚信,青春与使命同行的道路,正沿着八皖大地向民心延伸,向着新时代安徽发展的前方铺展。

来源:安青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