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高考前,我一直以为学习靠的是天赋——数学要会算,语文要能背,英语得口音像美剧,物理最好是生下来就懂杠杆原理。
脑子是个好东西,可惜有些人不用。
在高考前,我一直以为学习靠的是天赋——数学要会算,语文要能背,英语得口音像美剧,物理最好是生下来就懂杠杆原理。
后来才发现,这些都不是关键。
真正的分水岭,藏在那些不起眼的小动作里。
比如,有人晚自习前要复习,复习完还写错题笔记。有人直接趴下睡了,一觉醒来,天赋没长,黑眼圈倒是厚了一圈。
等成绩出来,后者开始怀疑命运,前者默默地在错题本上贴了第58张便利贴。
起跑线是一样的,习惯却让人分道扬镳。
有些同学的笔记本,堪比福尔摩斯的作案记录,红蓝黑三色交替,圈圈点点密密麻麻,一看就知道:这人对知识比对恋爱还认真。
他每天晚上都要花十分钟复盘:今天哪个题型又错了,哪个定律记混了。有人笑他“事儿多”,他说:“我也想像你一样潇洒,可惜成绩不允许我放飞。”
说实话,我也试过反思。但我的反思一般是这样的:
“今天考砸了,为什么?” “运气不好,老师出的题太偏。” “明天怎么办?” “寄。”
我天真地以为,下次考试运气就会站在我这边。
后来发现,不反思的人,成绩就像彩票中奖率——只能靠玄学。
而反思的人,分数是被他们一步一步从泥地里抠出来的。他们像掘金工人,天天在错题里刨,希望刨出个未来。
我那个“笔记哥”,后来考上了复旦。
我呢,成了他朋友圈里的点赞机器。
高中那会儿,我对“时间管理”这四个字的理解是:熬夜就能赢。
结果是,别人晚上11点关灯就睡,第二天精神奕奕;我抱着英语单词啃到1点,第二天在数学课堂上开始梦见圆周率和cos函数跳交谊舞。
最可怕的是,有人不仅按部就班,还能把自律做出花样来。
我的同桌每天早上5:50起床——比鸡还早,连天都懒得亮。他不是要锻炼身体,也不是被家长逼的。他只是觉得:“早一点起来,今天就多一点主动权。”
我感动得差点想起床和他一起复习,但躺了两分钟,又觉得床比主动权更重要。
等我睡醒,食堂豆浆凉了,英语早读也过去了,学习计划?哪儿来的学习计划?我都不知道今天星期几。
高考前,他对我说:“你成绩其实不差,就是日子太随缘。”
我没回他,但心里默默说了一句:“你有计划,我有佛祖。”
结果佛祖保佑了他。
因为他习惯脚踏实地,而我习惯嘴上努力。
曾有段时间,我特别喜欢那种“学习励志视频”,看别人刷题、做笔记、定计划,我坐在床上热血沸腾。
视频播完了,我关掉手机,扭头打开王者游戏。
我管这叫“精神加餐”,其实是“精神安慰”。
我的脑子一边说:“快点学习!”我的手一边点:“来局排位!”
而真正厉害的人,连刷题都像开挂。
我见过一个女生,她每天学习不超过八小时,但效率高得离谱。她不是题做得多,而是做得准——错一次就绝不会再错第二次。
她复盘思路、总结模式、建立框架,听课全神贯注,写题眼神凶狠。
有一次晚自习,她花了二十分钟整理语文阅读题的答题模板,我坐她旁边,整整吃了两个泡面外加一袋卤鸡爪。
我后来问她:“你效率这么高,是怎么练出来的?”
她笑着说:“开始是故意逼自己,后来成习惯了,就不想浪费时间了。”
那一刻我明白了:有些人学习是带脑子的,有些人学习是拿命硬扛的。
我属于第三种:拿嘴硬撑的。
记得高三寒假补课,那会儿我已经开启“奋斗模式”,连水杯都换成了印有“985我来了”的款式。
我发誓早上六点起床晨读,结果闹钟响了三遍,最后是我妈冲进来给我上了一巴掌课:“你上不了985,至少得上厕所!”
我坐在马桶上,想着要赶快补进度。于是端着卷子进去,边蹲边看。看着看着,一道函数题的图像像迷宫一样绕在我脑子里,我下意识拿水笔画草图。
三分钟后,水笔摔了,卷子掉了,我也倒了——坠入了学习与生理不能两全的痛苦中。
我出来时,卷子皱得像个被生活欺负的中年人,题也没看懂,屁股还疼。
我意识到一个残酷的现实:
计划不能靠嘴,效率不能靠演。你演得再像学霸,分数也不会配合你走剧情。
所以说习惯这种东西,就像鞋垫,走着走着,才知道有没有垫对脚。
没有人一开始就天赋异禀。多数考得好的人,靠的都是一堆不起眼的小习惯。
高考其实从来不怕笨,只怕你以为靠拼命就能赢。
聪明的人拼的是方法,是习惯,是把学习变成一件自动运行的事。而不是,每天拿意志力当发动机,硬扛着往前冲。
总之,别让三年青春,只剩一句“我也努力过”。
别等高考之后,才发现,分数差的,从来不是智商,是习惯。
来源:教育思享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