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患者发病后,血液中存在该病毒,若此时被伊蚊叮咬,病毒会进入伊蚊体内繁殖,经过2到10天,伊蚊就具有传染性,当它再叮咬其他人时,病毒会随之传播,造成人际间感染。
近期,广东佛山等地发生输入病例引发基孔肯雅热本地传播疫情防控形势严峻复杂。
据新华社8月3日消息,7月29日0时至8月2日24时,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新增报告基孔肯雅热本地病例数连续下降,其中8月2日新增报告病例192例。
基孔肯亚热是由基孔肯亚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通过伊蚊叮咬传播。
患者发病后,血液中存在该病毒,若此时被伊蚊叮咬,病毒会进入伊蚊体内繁殖,经过2到10天,伊蚊就具有传染性,当它再叮咬其他人时,病毒会随之传播,造成人际间感染。
1952年,基孔肯亚热在非洲地区首次被报道。由于其传播媒介是伊蚊,而近年来全球范围内伊蚊的活动范围不断扩大,从热带、亚热带逐渐向温带地区扩散,这使得由伊蚊传播的登革热、基孔肯亚热、寨卡病毒等疾病的流行范围和报告国家地区越来越多。目前,全球已有119个国家报告过基孔肯亚热病例。在我国,伊蚊活动广泛,且白纹伊蚊的活动范围正由南向北扩大,北京、天津、河北等地区都能发现其踪迹,因此伊蚊传播的基孔肯亚热、登革热等疾病可能出现的地区也会逐渐增多。
容易感染基孔肯亚热的人群主要是生活在伊蚊活跃地区的居民,尤其是夏季雨后,伊蚊密度增加,传播风险也随之上升,这些地区的居民感染风险最高。
此外,前往基孔肯亚热流行地区的旅游、务工人员也存在感染风险,比如国内广东佛山地区曾有流行,前往这些地方旅游、出差需提高警惕;非洲、东南亚等流行地区的出差、务工、旅游人员,同样面临被感染的可能。
基孔肯亚热与登革热、寨卡病毒均由伊蚊叮咬传播,虽然它们的传播方式相同,但各有特点。
需要注意的是,基孔肯亚热不会通过人直接传染给人,但其传播依赖伊蚊。
患者发病后血液中病毒量较高,若被伊蚊叮咬,病毒在伊蚊体内繁殖几天后,伊蚊就会具有传染性,进而叮咬其他人导致更多人感染。因此,感染者需要做好防蚊隔离,比如使用有防蚊纱窗、蚊帐的房间,同时使用驱蚊产品,避免被蚊子叮咬后造成病毒进一步传播。
预防基孔肯亚热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控制传染源头:对所有疑似病例、确诊病例及临床诊断病例先采取防蚊隔离措施,减少患者被伊蚊叮咬的机会,从而控制传染源,降低病毒扩散风险。切断传播途径:基孔肯亚热通过伊蚊叮咬传播,因此要翻盆倒罐清理积水。伊蚊喜欢在干净水源中产卵繁殖,居民区的盆盆罐罐、水培植物中的水、废旧轮胎、塑料袋、饮料瓶等雨后积水处,都可能成为其繁殖场所,清理这些积水能有效减少伊蚊的繁殖。保护易感人群:做好防蚊措施是保护易感人群的关键。我国此前基孔肯亚热病例较少,人群普遍未感染过,均为易感人群,所以要做好防蚊虫叮咬工作。房间可安装防蚊纱窗、使用蚊帐,室内使用驱蚊产品,减少被叮咬的风险。外出时要了解伊蚊的特点,它们在早晨、傍晚(日出后2小时、日落前2小时)最为活跃,尤其在户外草木茂盛处、水源地周围。因此,在这个季节应尽量穿浅色长衣长裤,在皮肤裸露部位使用驱蚊产品,减少在草木茂盛、伊蚊活跃的地方停留时间,以降低感染风险。前往基孔肯亚热流行地区,包括存在登革热、寨卡病毒等蚊媒传播疾病的国外地区(如东南亚、非洲、美洲),由于人群普遍未感染过这些病毒,均为易感人群,所以外出旅游、务工时,更需做好防疫措施,降低感染风险。
目前,基孔肯亚热在我国尚无获批疫苗,预防主要依靠防蚊灭蚊,减少被蚊虫叮咬的概率。
来源:贾老师说的不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