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京东独家回应称,经过多方调查,京东已经掌握了大量九识智能相关侵犯知识产权证据,并于2024年11月20日正式向公安机关报案。目前该案件正在调查中,
近日,多家媒体报道,无人配送车企业九识(苏州)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九识”)被指涉嫌侵犯京东知识产权。
据《每日经济新闻》报道,京东独家回应称,经过多方调查,京东已经掌握了大量九识智能相关侵犯知识产权证据,并于2024年11月20日正式向公安机关报案。目前该案件正在调查中,
九识智能陷刑事调查漩涡:京东报案指控商业秘密罪,一旦实锤,3亿美元融资或血本无归。
近日,一则“无人车公司九识及其创始团队因涉嫌侵犯商业秘密罪被刑事报案”的消息一出,在科技圈与资本圈引发了持续震荡。据多方信源交叉验证,涉案金额或超亿元,涉案人员或达两位数——这场始于技术野心与商业伦理的博弈,正撕开无人驾驶行业高速扩张下的一道暗伤。
案件缘起:大厂基因
九识的故事,要从创始团队的“大厂基因”讲起。其核心成员几乎全部来自国内某头部科技企业京东——这家曾以物流基础建设、配送服务能力著称的大厂。自创立伊始,九识就曾因创始团队的“大厂基因”而受到外界关注。
京东拥有丰富的无人车落地所需的生态场景和实际需求,是国内最早布局L4级自动驾驶的企业之一,早在十年前就开始投入数十亿资金与研发资源,聚焦物流配送领域。
该项目涉及复杂场景数据积累、多传感器融合算法及商业化落地验证,被列为京东核心战略项目,内部代号“Z”,保密等级极高。出于对“Z项目”的高度重视与资源倾斜,项目的核心技术骨干,曾被京东以"火箭速度"提拔。据自动驾驶领域的猎头公司透露,其中部分核心人员从工程师晋升到高级科学家、从经理级别晋升到总监级别,仅用两三年时间,对比当今各家大厂人才晋升几近冻结的大环境,堪称“晋升神话”。
“Z项目”也不负众望,转化出了大量的科研技术成果与数据积累,包括自主研发的感知算法、感知方案、决策系统以及运营数据和场景信息等,并将技术沉淀为了低速开放道路的高度自动驾驶能力。过程中,京东推出了无人车软硬件初代产品及相应的商业应用模式。这些技术积累不仅奠定了京东在物流无人车领域的领先地位,更构成了其核心商业秘密。
一场“复制粘贴”式的创业?人员、技术、产品与时间的巧合
然而,就在瓜熟蒂落之时,中途加入京东的“Z项目”核心团队出现了异常流动:从高级科学家到算法负责人,从测试负责人到传感器工程师,近20名技术骨干陆续离职。核心技术人员扎堆离职,抱团加入的竟是“Z项目”研发负责人在几个月前新成立的一家公司——也是今天的九识。九识创始团队与京东“Z项目”离职人员高度重合。
九识成立伊始,即迅速、批量申请了无人车的关键技术专利,并推出了与京东无人车产品极其相似的系列产品。据业内技术人士透露,两家公司当时的产品,无论是算法、传感器方案、技术参数,还是硬件结构与外形外观,都极其相似。外界一度曾揣测九识拿到了京东的授权,毕竟去除硬件外观上的标识不同,基本由外而内,都较难甄别两个产品。
查询公开信息可发现,九识的成立时间,居然要早于其九识创始团队从京东离职的时间,创始团队的最后一批技术骨干从京东离职,已是九识成立后半年。重叠的这半年时间,九识的技术研发能力进展可谓“突飞猛进”,快速迭代推出了多款智能城配无人车,且直接覆盖各种复杂的物流应用场景,这种研发速度与商业化能力,可谓“创造业内L4从零到商业化落地速度纪录”。此后,九识便如开挂一般,短短一两年时间便一跃成为无人车赛道的重要玩家之一。九识的"崛起速度"曾在业内引发技术专业人士的质疑。
其中,还有一个值得玩味的细节。据九识内部人士透露,九识负责HR工作的联合创始人,曾经也是京东无人车“Z项目”的HR负责人,而如此核心机密项目的高管、技术负责人与核心骨干从京东离职,竟无一被启动任何竞业限制,在这些人顺利离职后,项目的HR负责人也以联合创始人的待遇加入了京东,可谓“平稳过渡”。这一系列的操作中,是否存在内外串联,想必京东早已回过味来。
追讨原罪:一纸刑事立案文书撕开所有伪装
眼看九识一路狂奔,即将开启上市,也恰恰是另一种“瓜熟蒂落”之时,市场上传出京东以侵犯商业秘密罪报案并立案的消息。看来京东终于是忍无可忍,决然出手,一纸刑事立案文书撕开所有伪装,要对九识发起对其“原罪”的追讨。
据刑事律师分析,侵犯商业秘密罪专业性强、证据要求高,且往往关涉到具有一定市场地位的企业,侵犯商业秘密罪的立案标准一向是从严把握。立案之前,报案方通常需要先自行展开长期、周密的取证。能够成功立案并启动刑事侦查手段进行侦查和预审,往往意味着案件本身已具备了实质性的证据条件。
九识对外一直自称拥有可成熟规模化商业应用的L4级自动驾驶全栈自研技术。如今看来,如立案事实确凿,那么这些技术是创业后完全自主研发的技术,还是通过盗取方式获得的前东家技术,需要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
据九识内部人士透露,九识并未敢在知晓情况后对上市中介和监管机构披露这一消息,对外仍在不断传递一切正常的信息。据九识内部人士透露,公司事实上已被启动刑事侦查与询问,并被采取了刑事取证措施,其内部有些员工已开始猜疑和四处打听事实真相。
直至近期,消息才开始在资本圈传播发酵,甚至上升到了交易所、证监会层面,投资人、券商、中介机构也在多方求证校验事实。果然,暴风雨的前奏,总是少数知情人的窃窃私语。
据券商业内人士透露,随着监管部门对“带病上市”的核查趋严,重大刑事案件未决、创始团队涉嫌涉案、核心技术来源合法性存疑,这其中任何一点都会导致企业上市进程告终。
嗅觉灵敏的资本圈,在企业发展好的时候可以抬轿的轿夫,坏的时候也可以是嗜血的鲨鱼,随着案件侦查深入,一旦对九识的立案事实被证实或转为刑事责任,最先撤资回购的很可能就是当年高调入场的资本们。恰似多米诺骨牌,第一张倒下时,也就注定了最后一张的崩盘。
据九识内部人士透露,九识创始团队的核心成员已取得美国国籍,但考虑到技术与数据的敏感性,并未向公众披露,其创始团队目前是通过一系列境外公司控制境内的自动驾驶技术、数据和无人车业务,甚至该等情况还曾一度引发国安的关注。而且,九识在其历史融资中,曾撬动大量国有资本,以股权投资或落地项目的方式,提供资金支持。在立案的情况下,“维护国有资产安全、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的议题,可能也已提上议程。
刑事立案是否确凿,到了什么阶段?这场暴风雨究竟会以怎样的方式结束?国有资产又将以怎样的角色牵涉其中?太多的问题,可能只有在案件水落石出的那一天,才会有答案。
罪与罚:技术野心与商业伦理的博弈
据刑事律师分析,名为离职“创业”,实为侵犯商业秘密的案例,在市场上已屡见不鲜。2025年7月30日,上海市浦东新区人民法院对尊湃通讯科技(南京)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尊湃”)侵犯商业秘密案作出一审判决,创始人张琨因非法获取海思半导体的Wi-Fi 6芯片技术构成侵犯商业秘密罪,被判处有期徒刑6年,该案曾被抓获的犯罪嫌疑人曾多达14名。
案件的起因就是海思半导体的公司原高管张某、刘某等人为牟取非法利益,在离职后设立某科技公司,以支付高薪、股权利诱等方式,诱导多名原权利公司研发人员跳槽至其公司,并指使这些人员在离职前通过摘抄、截屏等方式非法获取权利公司芯片技术信息,抄袭并运用于张某公司设计的同类型芯片上,企图以此非法牟利。
在该案件中,离职员工曾辩称,其是案涉商业秘密的研发人,其行为属于违反保密义务,因未造成权利人损失,亦未造成商业秘密灭失或被公开,不构成犯罪。然而,检察机关经审查认为,离职员工违反公司规定将商业秘密带离,系以不正当手段获取商业秘密,导致一定金额以上损失的,即构成侵犯商业秘密罪,损失数额可以案涉商业秘密的合理价值确定。
根据兰迪律师事务所发布的《侵犯商业秘密罪司法判例统计白皮书》(基于2021-2025年侵犯商业秘密罪司法判例),在其统计的公开数据中,88.8%的侵犯商业秘密案件都与技术秘密直接相关,因违反保密义务而入刑的“违反义务型”犯罪占比高达70.5%。从刑责的力度而言,刑期范围从几个月到数年不等,落入“情节严重”一档,量刑在3 年以下的有4人,占比为19%;落入“情节特别严重”一档,量刑在3年以上10年以下的有17人,占比为81%。
商业秘密是企业的无形财富,关乎企业核心竞争力,直接影响企业生存和发展。技术野心,一旦逾越保护商业秘密的红线,即便构建其再华丽的创业故事,也终究会像沙滩上的城堡,潮水一来,根基就会崩塌。
站在2025年的夏天回望,这场风暴早有预兆。当“挖角”成了一种“行业惯例”,当“复制”被视为“弯道超车”的捷径,我们是否忘了:真正的创新,从来不是复制别人的代码,而是熬红眼睛攻克的技术难关;真正的竞争力,从来不是靠“带资源跳槽”的人脉,而是企业自己筑起的“技术护城河”。
参考资料:
九识智能天眼查相关信息
《九识无人配送车涉嫌侵犯京东知识产权?京东独家回应:已报案》,每日经济新闻
《九识无人车事故频发背后:核心创始团队扎堆从京东物流离职》,南方都市报
《京东物流无人车骨干出走,在苏州单飞创业,已获3000万美元投资》,智能车参考
来源:楚天财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