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糖甜饮料和有糖甜饮料,哪个更促进糖尿病风险?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8-05 15:49 1

摘要:以前曾经在微博中说过,甜味剂的甜味,可能激活身体多个组织的胰岛素受体。分泌了胰岛素,却没有得到血糖,会导致胰岛素受体功能紊乱。同时,还有研究表明甜味剂会干扰肠道菌群。菌群的异常也会引起胰岛素敏感性下降。

有网友说:喝有糖甜饮料感觉更爽,但是怕长胖、怕升血糖、怕增加糖尿病风险。如果喝无糖甜饮料,会不会好点呢?是不是喝的时候可以少点罪恶感?

最近发表在《糖尿病与代谢》杂志上的一项研究结果,可能会让很多人感觉失望。

这项研究追踪分析了3.6万澳大利亚人14年中和喝甜饮料有关的数据[1],发现含糖饮料也好,无糖饮料也好,只要是甜饮料,都会增加糖尿病风险。

按喝甜饮料的频次,可以这么分类:

一个月都喝不到一次,叫做「几乎不喝」。一个月1-3次,叫做「偶尔喝」。每周1~6次,叫做「经常喝」。每天至少喝1次,叫做「大量喝」。

和几乎不喝任何甜饮料的人相比,每天喝含糖甜饮料,与糖尿病风险增加23%相关。

那么,如果喝用甜味剂替代真糖的「无糖饮料」会不会好点?

结果是:和几乎不喝任何甜饮料的人相比,每天喝一瓶加甜味剂的无糖甜饮料,与糖尿病风险增加38%相关。

也就是说,如果喝甜味剂替代真糖的甜饮料,可能会有更高的糖尿病风险,还不如直接喝含糖饮料呢。

深入分析数据发现,含糖甜饮料增加糖尿病风险,主要是由肥胖介导的。

也就是说,甜饮料中的糖会促进长胖,而长胖了就容易患上糖尿病。如果喝了甜饮料之后没有长胖,那么并不会显著增加糖尿病的风险。

那么,无糖甜饮料呢?

数据分析发现,在排除体重因素之后,无糖甜饮料仍然与糖尿病风险增加相关联

也就是说,喝无糖甜饮料,就算没有让人长胖,也让人更容易患上糖尿病。

可是,很多人会问:无糖甜饮料的热量极低啊?我戴了连续血糖仪,发现无糖甜饮料真的不会升高血糖啊?为什么还会增加糖尿病风险呢?

研究者认为,可能是因为甜味剂有多方面的有害作用。除了增加食欲之外,还会扰乱胰岛素分泌,扰乱肠道菌群,造成葡萄糖代谢紊乱。

以前曾经在微博中说过,甜味剂的甜味,可能激活身体多个组织的胰岛素受体。分泌了胰岛素,却没有得到血糖,会导致胰岛素受体功能紊乱。同时,还有研究表明甜味剂会干扰肠道菌群。菌群的异常也会引起胰岛素敏感性下降。

可以这样打个比方:喝了无糖甜饮料,得到了甜味,但没有糖的摄入,这就像经常喊「狼来了」而狼没有来。久而久之,哪天狼真的来了,防狼系统却已经麻木不仁了。

另一方面,有了甜味,有了胰岛素分泌,却没有得到糖,身体会感到不满足,不知不觉间,食欲反而会更强。

有人问:喝加糖醇的饮料行不行呢?

少量的话还不用担心,但如果因为「糖醇不是糖」而放心多喝,也一样是有害的。已经有研究发现赤藓糖醇、木糖醇等有增加血栓风险的隐患[2, 3]。

肠道敏感人群更要小心,因为较多糖醇会促进肠道过度运动,症状从便便不成形、轻度腹泻到严重腹痛。不仅带来痛苦感觉,还间接造成水分和电解质的损失,营养物质吸收的减少,让人脸色变差,体力下降。按传统养生说法,可能要算作「寒」和「湿」。

也有人问:如果我喝甜饮料,同时做运动,是不是能够抵消甜饮料促进糖尿病风险这个危害呢?

另一项今年的新研究[4]给出了回答。这项在美国受访者中所做的研究提示:

和既运动达标,又几乎不喝甜味饮料的健康自律受访者相比,

运动达标,但每周喝至少2瓶含糖饮料的人,风险增加22%;运动达标,但每周喝至少2瓶甜味剂饮料的人,风险增加7%;运动不达标、但几乎不喝含糖饮料的人,糖尿病风险增加了22%;运动不达标,但每周喝至少2瓶含糖饮料的人,风险增加51%;运动不达标、但几乎也不喝甜味剂饮料的人,糖尿病风险增加了21%;运动不达标,但每周喝至少2瓶含糖饮料的人,风险增加30%;

也就是说,运动的确可以减轻甜饮料的危害程度,但并不能完全消除危害。无论是无糖甜饮料还是含糖甜饮料,都是如此。

这两项研究的差别在于,一个发现甜味剂饮料的危害比含糖饮料还要大,另一个则发现甜味剂饮料比含糖饮料危害稍小点,但也是有害的。

2023年WHO发布的相关报告[5]中,已经梳理了研究证据,确认用甜味剂替代真糖,并不能帮助减肥,也不能帮助预防糖尿病。

买酸奶时,经常有人劝我买无糖款,但我只买有糖产品。碳水化合物含量12%的酸奶,其中含有约7.5%的添加糖(还有4.5%是乳糖)。

200克酸奶含添加糖15克。如果没有喝甜饮料,也没有吃其他甜食,那么喝一杯有糖酸奶,并不会超过≤25克的最佳控糖范围。没有研究发现吃不超过25克的糖会造成实际健康危害。

总之,就像我多年来一直在说的那样:如果想吃甜的,最好直接吃天然的糖,但一定要自觉控量。无论蔗糖还是果糖,过多都有害。

不要认为甜味剂不是糖,就可以安心迷恋各种「无糖」的甜味食物,包括甜味饮料。欺骗自己的身体,终将会带来更大麻烦。

相关文献:

1 Kabthymer RH, Wu T, Beigrezaei S, et al. The association of sweetened beverage intake with risk of type 2 diabetes in an Australian population: a longitudinal study. Diabetes and Metabolism, 2025. May 16:101665.

2 Withkowski M, Nemet I, Li XS, et al. Xylitol is prothrombotic and associated with cardiovascular risk. European Heart Journal, 2024, 45(27): 2439-2452.

3 Withkowski M, Nemet I, Alamri H, et al. The artificial sweetener erythritol and cardiovascular event risk. Nature Medicine, 2023, 29(3):710-718.

4 Pacheco LS, Tobias DK, Haslam DE, et al. Sugar-sweetened or artificially sweetened beverage consumption, physical activity and risk of type 2 diabetes in US adults. Diabetologia, 2025, 68(4):792-800.

5 Use of non-sugar sweeteners: WHO guideline.

第一时间get最实用的营养干货,和家人一起吃出健康。

来源:范志红注册营养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