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牧野区大朱庄社区一间简朴的居室里,张德芳老人端坐在一张藤椅上,胸前的勋章折射出岁月的光泽。老人布满皱纹的手指轻轻摩挲着一枚勋章,目光深邃而悠远。“14岁参加革命,19岁加入中国共产党......”老人低声呢喃,桌面上摆放的发黄的老照片里,年轻的张德芳挺拔如松
在牧野区大朱庄社区一间简朴的居室里,张德芳老人端坐在一张藤椅上,胸前的勋章折射出岁月的光泽。老人布满皱纹的手指轻轻摩挲着一枚勋章,目光深邃而悠远。“14岁参加革命,19岁加入中国共产党......”老人低声呢喃,桌面上摆放的发黄的老照片里,年轻的张德芳挺拔如松、目光如炬。这一刻,仿佛时光倒流,看见了太行山上那个与日寇周旋的少年战士。
14岁走上革命道路:太行山下的抗日火种
1926年,张德芳出生于安阳一个贫苦家庭。小时候,他曾目睹过日本侵略者的种种恶行。“那时日本兵对中国老百姓实行烧光、杀光、抢光的‘三光’政策,非常残忍。”性格坚强的张德芳说,从小在心里埋下了仇恨日本侵略者的种子。14岁那年,张德芳在大哥的带领下,毅然投身到抗日革命中。老人回忆起那段战火纷飞的岁月依然心潮难平,右手不自觉地攥紧了椅子扶手。1942年,张德芳被编入新成立的安阳抗日武装工作队,成为一名年轻的“小八路”。这支精干的抗日队伍活跃在敌后,采用“大分散小集中”机动灵活的战术,像一把尖刀插入敌人的心脏。
“那时候我年纪小,大家都把我当亲弟弟照顾。”张德芳老人说到这里,露出孩童般的笑容,仿佛回到当时的岁月。14岁参加革命时,他还是个身材瘦小的少年,一听老兵讲打日本兵的事,就围着老兵问这问那,总想着有一天自己也能上战场。
在那段艰苦的岁月里,令老人最难忘的是在给队长孙有谋当通讯员期间,经常传递上级领导的重要指示和作战计划。那时候,情报传递主要靠双腿,身材瘦小的他,不但要翻山越岭,涉河流险滩,还要通过日伪军的关卡与盘问,每一次行动都充满了未知和危险。但他凭着机智勇敢,从未出现过任何差错,每次都圆满的完成了任务。当被记者问到第一次打日本兵是否害怕时,老人坚定地回答:“从没有害怕过,心中只有一个目的就是多杀几个日本兵,为百姓报仇,早日把他们赶出中国去。”
参加抗日正规部队:迎着敌人枪口炸城墙
1943年,张德芳被编入太行第五分区第52团三连。从地方部队到正规部队,标志着他从一名“小八路”成长为一名坚强的八路军战士。“八路军52团团部驻扎在北磊口,我们驻扎在南磊口,把守着通往内地的必经之路,也是阻挡敌人来犯的第一道屏障,我们白天藏山洞,晚上打游击,经历过无数次战斗,就是不让敌人跨进根据地一步。”老人用手比划着说。
1945年夏参加的安阳战役是老人记忆最深刻的一战。说到安阳战役,老人突然挺直了腰板,眼神变得锐利起来:“安阳城是日军的重要据点,占领安阳就等于打开了河南的北大门。为打破日军的狂妄计划,还人民以安康,太行军区部队在李达司令员和李雪峰政委的指挥下,出击豫北发起了安阳战役。”当时的形势,敌人装备精良,敌我力量悬殊,无法与敌人正面抗衡,八路军只能采取以突袭和伏击为主的战术。经过反复侦察,张德芳和战友们挖好战壕,趁着夜色整晚潜伏在战壕里,死死地盯着前方那座黑黢黢的城墙。趁敌人不注意,爆破手背着炸药,像壁虎一样迅速贴近墙根放下炸药。“嗤——”导火索点燃的瞬间,“轰”的一声,城墙就炸开了个大口子!紧跟着,张德芳和战友们端着枪就冲了过去,敌人躲在城墙后面猛烈开火,机枪声和手榴弹爆炸声不断,身边不时有人中弹倒下,但他们无所畏惧,经过激战,日本兵和伪军被全部歼灭。
经历无数次大大小小的战役,张德芳身上留下了不少印记。最严重的一次是他在战斗中肋骨不幸中弹,子弹从前胸穿至后背。因当时医疗条件有限,现在老人身上中弹的位置仍留有深深的痕迹。
泪别连长:永不褪色的红色记忆
1945年8月,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张德芳老人回忆:“当时首长宣布这一消息时,大家都很振奋,抗日战争终于胜利了!”同年,张德芳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胜利的喜悦还未散去,解放战争的炮声就已响起。1947年12月,张德芳永远记得这一天——52团5连连长张香桂在解放长垣的战斗中壮烈牺牲。“他是1938年参军的老八路,我的入党介绍人,也是我参加八路军的引路人......”言毕,张德芳老人闭着眼睛沉思许久。
“我们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队伍,干着正义的事业,我们的奋斗目标,就是让老百姓过上幸福的生活。”说这句话时,张德芳老人的声音格外洪亮。99岁的老人依然逻辑清晰,记忆准确。在与老人交谈中得知,他的大儿子张永刚,大女儿张润清,外孙文晶都曾经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干部,在不同的岗位上光荣退役。“父亲经常在茶余饭后讲起这些往事,我们兄弟姐妹六个,从小就是听着这些故事长大的,家里人都深受父亲的影响,想着就是参军入伍,保卫国家。这是父亲留给我们的最宝贵的财富。”张永刚骄傲地说。
在临别之际,记者的目光被老人家门口一块河南省人民政府颁发的“光荣之家”金色牌匾所吸引,它仿佛一条时光纽带,见证着一个家庭祖孙三代的红色传承。
新乡日报全媒体记者 琚铭洁
编辑:魏涛
本文来自【新乡日报】,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来源: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