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声明:拙见在此,抛砖引玉。诚邀您点个「关注」,方便日后交流。文中观点仅为一家之言,我尤其期待听到您的不同见解甚至反对意见。真理越辩越明,感谢您赐教!
董竹君入狱前与外孙女合影
文|地缘历史档案
编辑 |地缘历史档案
声明:拙见在此,抛砖引玉。诚邀您点个「关注」,方便日后交流。文中观点仅为一家之言,我尤其期待听到您的不同见解甚至反对意见。真理越辩越明,感谢您赐教!
谁能想到,曾经在上海滩搅动风云的女企业家,政协委员,革命者。到了70岁却在狱中崩溃大哭,她不怕死,只是不甘忍受不明的冤屈。
狱友见她委屈至极,脱口一句话将她点醒。从此,她将不甘心化为动力,五年牢狱,她靠一句话撑了下来:“敌人要你死,你偏不死。”
出狱一年,她逆风翻盘,用自己即使在困境中也磨不灭的意志,活出了自己的光彩。
1967年5月,董竹君被带走。她今年67岁,住在北京,刚刚在家里照完相。没人告诉她为什么被抓,连女儿都不知道她去了哪。
1967年5月12日,董竹君摄于北京家中(数日后入狱)
起初关在哪里没人清楚,最后被转到“半步桥”监狱。她一头雾水,直到审讯时才明白,问题出在她的人脉,是不是杨虎、杜月笙、青帮、前夫夏之时。她说自己是革命者,说锦江饭店是接头点,但没人信。
她一天天被提审,问题绕来绕去,重点就是“你是不是敌特”。她不承认。可她说得再多,也没人听。她说:“我创办饭店为了生存,也是为了革命。”
可在那个年代,解释越多,罪名越重。她被定了“敌特”,但不知刑期,更不知道能不能出去。
她硬撑着,每天靠静坐让自己冷静。她穿的裤子破了,靠狱友给的布片缝补。冬天冷得发抖,冯亚春偷偷塞棉花给她做了件棉背心,这一穿就是五年。
晚年董竹君
她听见隔壁号子有人喊“完了”,有人疯了,有人撞墙。她告诉自己不能疯,疯了就完了。她从不求饶,也不哭,直到1970年正月初五那天。
那天是她七十岁生日。中午饭里有几块肉丁,狱友举碗为她祝寿。吃完饭,她像往常一样坐在角落里静坐。可这一坐,忍了三年的委屈全涌了上来。
她想起被打得咳血的左肺,想起被不断换号子的煎熬,想起狱中那些疯掉的女人,也想起自己一辈子的清白。她突然崩溃了,盘腿坐在地上大哭。
董竹君入狱前几天摄于北京家中(大明婚礼)
冯亚春拍拍她的背,李永惠递了手绢,陈宝林说:“活到七十不容易,别哭了。”她听见有人问她:“你以前不是挺能扛的吗?怎么今天哭了?”这句话像针一样扎进她心里。
她一下子醒了。不是她一个人倒霉,大家都难。这不是私事,是时代的问题。她说:“我得活下去,我不能死在这儿。”
她开始每天原地跑步800步。床前只有一点空地,她就绕着那点地方一直跑。狱友笑她“都快跑到天安门了”,她也笑,但从不间断。有时候不舒服,也咬牙跑完。
她每天跑完步,就跟大家一起学习。早上四人一组背《毛主席语录》,下午几十人讨论。她不怕学,只怕落下。她说:“我得活得像个人。”
董竹君入狱五年唯一的一个背心
她不只顾自己。哪怕在监狱,她也尽量帮别人。她给别人缝衣服,分饭菜。她说:“我是个好人,好人在哪都能活出样子。”狱友们都喜欢她,觉得她是靠得住的“老前辈”。
狱中最难的是冬天。她古稀之年,还得参与劳动——拆洗别人的脏棉袄,在冰水里搓,手冻得红肿。她不叫苦,只说:“这能让我活动活动。”
厕所是她的“锻炼场”。她故意多喝水,多上厕所,为的是在牢里多走几步。她说:“不能让身子垮了。”她还偷偷记日子,算着自己进来的天数。
董竹君与国瑛
1972年10月13日,她突然被带到一间新房子。她不知道发生了什么。然后,门开了。她看见女儿、儿子、儿媳、外孙女都站在那。
女儿夏国瑛哭着说:“妈妈呀,五年了,我们一直不知道你在哪。”她抱着家人,手都在发抖。她不敢多说,因为房间里有人监听。
出狱第二天,董竹君留影
谈了一小时,她回号子坐在床上,整晚没闭眼。十天后,铁门真的开了。队长说:“你可以回家了。”她说:“晓得。”
她五年牢狱,终于走到了头。
出狱第一天,她吃了黄头鱼,结果肚子疼得躺了半个月。她苦笑:“牢里都没病,出来倒病了。”
1973年5月10日,政协和公安部的人到她家,说:“你被释放,恢复政协委员身份,补发五年薪水。”她听完眼泪就掉下来了。
董竹君在政协会议上
1979年3月29日,她正式平反。她拿到平反书时,眼眶红了:“我不是怕受苦,我怕冤。”她的人生,从此翻篇。
她去美国探亲,在那边过了一个热热闹闹的八十大寿,儿孙满堂,笑得像个孩子。她写了回忆录《我的一个世纪》,把自己的故事全都说出来。
1997年12月6日,她因为一场小感冒离世,98岁。
董竹君八十大寿与孩子们合影
她的墓碑上,刻着她的遗言:“我从来不因被曲解而改变初衷,也不因饱受冷遇而怀疑信仰,更不因年老而放慢脚步。”
她的葬礼上,一直循环播放着那首歌——《夏日里最后一朵玫瑰》。
那句歌词,像是专为她写的:“所有她可爱的伴侣都已凋谢死亡,夏日里最后一朵玫瑰,还在孤独地开放……”
她也活成了那最后一朵玫瑰。风里来,雨里去,一直开到最后。
来源:地缘历史档案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