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乾隆四十六年的春天,北京城飘着细密的杨花。退休在家的原大理寺卿尹嘉铨,正对着案头新刻的《贻清堂集》校对样稿。这位七十四岁的老人不会想到,自己随手写进奏折的四个字,即将掀起一场震动朝野的文字风波。这场看似荒诞的“古稀之争”,实则是乾隆朝文字狱浪潮中一朵诡谲的浪花
乾隆四十六年的春天,北京城飘着细密的杨花。退休在家的原大理寺卿尹嘉铨,正对着案头新刻的《贻清堂集》校对样稿。这位七十四岁的老人不会想到,自己随手写进奏折的四个字,即将掀起一场震动朝野的文字风波。这场看似荒诞的“古稀之争”,实则是乾隆朝文字狱浪潮中一朵诡谲的浪花。
尹嘉铨此人在官场摸爬滚打多年,从初入仕途的小吏一步步爬到了大理寺卿的高位。大理寺卿,那可是朝廷中掌管刑狱司法的重要职位,能坐到这个位置,足以证明尹嘉铨有着过人的能力和一定的政治智慧。他在任期间,处理过无数棘手的案件,以公正严谨著称,在同僚和下属中也算颇有声望。
岁月不饶人,随着年龄的增长,尹嘉铨渐渐感到力不从心。再加上他内心深处一直有着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于是在一番权衡之后,他向乾隆皇帝递上了辞呈,获准退休后便回到了家乡。退休后的尹嘉铨,过上了悠闲自在的日子。他每日读书写字,与亲朋好友相聚,本以为这样平静的生活会一直持续下去,然而,他心中始终有一个未了的心愿,就像一根刺,时不时地扎着他。
这个心愿便是为过世的父亲申请从祀文庙的待遇。尹嘉铨的父亲,在当地也是一位颇有名望的学者,一生致力于学术研究和教育,培养出了许多优秀的人才。尹嘉铨对父亲一直敬重有加,认为父亲的学识和品德完全有资格进入文庙,与那些古代的圣贤一同接受后人的祭祀和敬仰。
在当时的清朝,从祀文庙可是一件极其荣耀的事情。文庙,是祭祀孔子的地方,能进入文庙从祀,意味着得到了朝廷和社会的极高认可,是无数文人学者梦寐以求的荣誉。而且,从祀文庙有着严格的程序和标准,需要经过层层审核和推荐,最终由皇帝亲自批准。
尹嘉铨深知这件事的难度,但他还是决定试一试。他开始四处搜集父亲生前的著作、事迹和他人对父亲的评价,精心整理成一份详细的资料。然后,他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撰写了一封言辞恳切、逻辑严密的奏折。在奏折中,他详细阐述了父亲在学术和教育方面的贡献,表达了自己对父亲的敬仰和为父请命的决心。
奏折写好后,尹嘉铨反复检查,生怕有一丝疏漏。确认无误后,他怀着忐忑的心情,将奏折托人送往了京城,呈递给了乾隆皇帝。此时的尹嘉铨,满心期待着皇帝能够被自己的诚意所打动,批准父亲的从祀申请。
但他做梦也不曾料到,这份奏章恰似一枚重磅炸弹,猛然间在平静的朝堂上炸开了锅,使他深陷一场前所未有的风暴。问题根源在于奏章里他对自己的一个称谓——尹嘉铨在文中以“古稀老人”自居。
“古稀”这个词,源自杜甫的诗句“人生七十古来稀”,原本只是用来形容人活到七十岁已经很不容易。但在乾隆皇帝这里,“古稀”却有着特殊的含义。乾隆皇帝一生自负,对自己的文治武功极为得意。在他七十岁那年,他特意举办了一场盛大的庆典,庆祝自己的古稀之年。
并且他还亲自撰写了一篇文章,强调“古稀”二字只能用于他一人,以此彰显自己的尊贵和独一无二。这篇文章在朝廷内外广泛传播,大臣们都知道,这是乾隆皇帝的禁忌,谁要是敢触碰,那无疑是在太岁头上动土。
尹嘉铨或许是因为退休在家久了,对朝廷的这些动态有所疏忽;又或许是他一心只想着为父亲请命,忽略了这其中的厉害关系。总之他在奏折中不经意地用上了“古稀老人”这个称呼,一下子就撞到了乾隆皇帝的枪口上。
乾隆皇帝看到奏折后,脸色瞬间变得阴沉起来。在他看来,尹嘉铨这是公然与他抢称号,是对皇权的严重挑衅。他立刻召集了军机大臣和内阁学士,将尹嘉铨的奏折扔在桌上,愤怒地说道:“这个尹嘉铨,简直是无法无天!竟敢自称‘古稀老人’,难道他不知道朕才是这天下唯一的‘古稀’吗?”
大臣们听了,纷纷跪地请罪,不敢有丝毫的辩解。他们心里都清楚,乾隆皇帝此时正在气头上,谁要是敢为尹嘉铨说情,那肯定会惹祸上身。乾隆皇帝下令,立即将尹嘉铨逮捕入狱,并对他进行全面审查。
尹嘉铨被关进监狱后,心中充满了恐惧和迷茫。他怎么也想不明白,自己只是为父亲争取一个从祀文庙的待遇,怎么就会落得如此下场。他开始回忆自己写奏折的每一个细节,试图找出问题所在。当他想到“古稀老人”这个称呼时,顿时如梦初醒,心中充满了懊悔。但此时,一切都已经太晚了。
审查尹嘉铨的工作迅速展开。审查人员们不敢有丝毫懈怠,他们翻遍了尹嘉铨的所有著作和文章,甚至连他曾经写过的书信和便条都不放过。他们希望能从中找到更多对皇帝不敬的证据,以讨好乾隆皇帝。
经过一番仔细的搜查,审查人员们还真找到了一些所谓的“问题”。比如,尹嘉铨在一些文章中提到了一些古代贤臣的事迹,并对其进行了赞扬。审查人员认为,这是在借古讽今,暗示乾隆皇帝不如古代贤君;还有,他在一些书信中表达了对官场腐败的不满,审查人员觉得这是对朝廷的诋毁和攻击。
这些所谓的“证据”被一一呈现在乾隆皇帝面前。乾隆皇帝看后,更加坚定了要严惩尹嘉铨的决心。他决定以“古稀罪”对尹嘉铨进行惩处。所谓“古稀罪”,其实并没有明确的法律条文规定,完全是乾隆皇帝为了处置尹嘉铨而临时创造出来的一个罪名。
最终尹嘉铨被判处绞刑。这个曾经在官场上有一定地位的大理寺卿,就因为奏折中的一个称呼,落得个如此悲惨的下场。他的家人也因此受到了牵连,家产被抄没,亲属们被流放边疆。
这场由一封奏折引发的风波,在清朝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它不仅仅是一个人的悲剧,更反映了当时皇权的极度膨胀和对文人思想的严格控制。在那个时代,皇帝的意志就是法律,任何一点小小的疏忽都可能带来杀身之祸。
尹嘉铨的遭遇也让后来的文人们更加小心翼翼,在文字表达上不敢有丝毫的越轨之处。而那句“古稀老人”,也成了人们心中一个沉重的话题,时刻提醒着人们皇权的威严和不可侵犯。
来源:文人学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