摒弃“神剧”套路,一批重点抗战剧来袭,有何“新转向”?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8-05 12:36 1

摘要:在隆重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一批精品力作从7月中下旬起在电视大屏和网络视听平台陆续与观众见面。其中,电视剧包括《我们的河山》《归队》《阵地》《八千里路云和月》《风与潮》《反人类暴行》,微短剧则有《马背摇篮》《怒刺》《延乔兄弟》

在隆重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一批精品力作从7月中下旬起在电视大屏和网络视听平台陆续与观众见面。其中,电视剧包括《我们的河山》《归队》《阵地》《八千里路云和月》《风与潮》《反人类暴行》,微短剧则有《马背摇篮》《怒刺》《延乔兄弟》《燎原》等作品。

在此前举办的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召开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重点电视剧创作播出推进会上,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刘建国指出,全力做好抗战题材创制工作,要高标准高质量完成4K超高清制作,为行业树立标杆。

前不久,国新办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主题展览和推出优秀文艺作品、文艺活动有关情况时提到,7月至9月,《悬崖》《记忆的证明》《闯关东》《八路军》《彭德怀元帅》《太行山上》《亮剑》《历史的天空》等一批抗战题材经典视听作品将在“重温经典”频道播出。

不过,近期一些涉及抗战内容的竖屏微剧出现极强人设,剧情过于追求所谓戏剧张力等问题,让用户产生“神剧”观感,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对抗战真实历史的消解和虚无,不利于青少年价值观的塑造。

对此,国家广电总局网络视听司发布关于抗战题材微短剧的《管理提示》,特别提到,防止在涉抗战微短剧中出现低级红高级黑

总局就相关内容审核提出具体要求,其中包括加强内容审核把关,避免将现代技术手段和知识技能粗暴嫁接到真实抗战情景,避免主角个人能力超强的悬浮设定,避免出现违背军事常识的“奇功”“神技”,摒弃“我方超人化、敌方弱智化”的幼稚化剧情,摒弃将家国叙事矮化为个人复仇的伪主题创作,杜绝缺乏历史逻辑的弘扬民族大义主题的创作模式。

备受诟病的抗战神剧,“神”在哪里?

抗战神剧之所以备受诟病,核心问题在于对历史的不尊重和创作上的急功近利。

具体突出问题如严重违背历史真实与常识,情节荒诞失真:充斥“手撕鬼子”“包子当手雷”“裤裆藏炸弹”“飞天遁地躲避子弹”等反物理、反逻辑的情节,将残酷的抗战简化为“武侠式爽感”,完全无视战争的血腥与艰难。

此外,弱化历史苦难,通过夸张的“主角光环”,让抗日英雄轻松碾压敌人,淡化日军的侵略暴行和中国军民的巨大牺牲,消解了抗战历史的严肃性和沉重感。

过度娱乐化也是其中问题。比如将严肃的民族抗争题材降格为“娱乐消费品”,用戏谑、调侃的态度处理战争场景,追求“眼球效应”而非历史叙事,导致观众尤其是年轻群体对历史产生误读。

更有一些作品价值导向扭曲,刻意夸大个人英雄主义,忽视“全民抗战”的历史真相,让观众误以为抗战是少数“超人”的游戏,而非无数先烈用鲜血换来的胜利,扭曲了抗战的本质是民族共同体的抗争。

一些剧目通过“轻松取胜”的剧情,弱化战争对生命的摧残和对人性的考验,容易让观众尤其是青少年对战争产生“游戏化”认知,失去对历史的敬畏和对和平的珍惜。

这些问题的根源,在于部分创作者缺乏历史敬畏心,将商业利益置于社会责任之上,最终既伤害了观众的情感,也损害了抗战题材作品的严肃性与教育意义。

经典抗战老剧何以经久不衰?

与抗日神剧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亮剑》《闯关东》等一批经典抗战老剧让观众百看不厌,首先源于其对历史的敬畏与忠实还原

大到战争场面布局、战略战术运用,小到战士们的着装配饰、日常饮食起居,乃至一句方言土语、一个习惯性动作,都透露着时代的呼吸。让观众仿佛穿越时空,真切置身于那个战火纷飞、民族危亡却又英雄辈出的年代。

经典抗战老剧之所以能跨越时代,成为观众反复回味的“精神食粮”,核心在于它们以敬畏之心对待历史、以真诚之力塑造人性,在真实与艺术的平衡中构建了持久的感染力。其经久不衰的密码在于,对历史肌理的忠实还原。它们不追求戏剧化的“爽感”,而是将镜头对准战争的真实逻辑与时代的具体质感。

从《八路军》中战士们补丁摞补丁的军装、粗粝如砂纸的手掌,到《历史的天空》里根据地军民共享的野菜粥、枪支弹药的匮乏与珍惜;从《亮剑》中李云龙带着浓重方言的粗话、指挥作战时的“土办法”,到《记忆的证明》里战俘营中饥饿与绝望的细节刻画,这些作品从未将历史简化为“好人打坏人”的二元叙事,而是用无数可触摸的细节,还原出抗战的残酷底色:胜利从不是“开挂”得来的,而是在装备悬殊、补给短缺的绝境中,用血肉之躯一寸寸拼出来的。

这种真实,更体现在对历史逻辑的尊重。《太行山上》展现平型关大捷时,既突出八路军的英勇,也不回避日军的战斗力与战术素养;《彭德怀元帅》中,指挥者的决策既有远见卓识,也有受制于现实条件的无奈。正是这种“不神化、不矮化”的态度,让观众看到历史的复杂与厚重,而非被刻意编织的“童话”。当观众在剧中认出祖辈经历过的生活细节、感受到战争带来的切肤之痛时,历史便不再是教科书上的文字,而成为可感知的“集体记忆”,自然引发跨越代际的共鸣。

此外,经典抗战剧的高明之处,在于打破“高大全”的英雄模板,塑造出带着烟火气的“真实的人”。这些角色有信仰、有勇气,也有恐惧、有缺陷,恰是这种“不完美”,让英雄形象永驻人心。比如《亮剑》中的李云龙,是战功赫赫的指挥员,也是会为了战友冲动抗命、为了媳妇“炮轰城楼”的性情中人;《悬崖》中的周乙,作为潜伏者,既有对信仰的忠诚,也有对家人的愧疚与挣扎,甚至在面对死亡时会流露出凡人的恐惧。他们不是“神”,而是在时代洪流中选择挺身而出的“普通人”,其内心的矛盾、成长的阵痛,恰恰印证了“英雄主义”的可贵——不是天生无畏,而是明知恐惧仍选择前行。

经典抗战老剧的经久不衰,本质是“真实”与“真诚”的胜利。它们以历史为基、以人性为魂、以精神为脉,既让观众看到过去的苦难与辉煌,也让人们在角色身上找到自我映照,在精神内核中汲取前行的力量。这种对历史的敬畏、对艺术的坚守、对人性的尊重,恰是当下创作最值得回望与借鉴的范本。

抗战题材新作品新在哪里?

超高清技术的发展正为内容创作带来挑战与机遇:在美学层面,创作风格从“朦胧美”向“清晰美”转变;在拍摄手法上,大特写、大全景的运用将更加频繁,为后期制作和观众观看提供更多元的选择空间。

“拍摄中,我们用了无人机航拍,从一个碉堡可以飞到几百米外,近距离超高清拍摄另一个山头,不再是模糊的、黑乎乎的一片,这在过去很难做到。现在我们在超高清技术下,利用超高清模块设备提升视觉效果,沉浸式展现真实的历史,细节展现八年抗战中的生存质感和众生相。我们希望通过这部全民抗战史诗剧向观众呈现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战历史,展现抗战的全面性、曲折性和知识性。”《我们的河山》导演毛卫宁如是说。

作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献礼剧,《我们的河山》战争场面运用超高清设备与无人机航拍,纯夜景下的碉堡侦察镜头,通过技术实现历史与现实的质感统一。《我们的河山》将超高清技术作为实现“历史真实”“战争真实”“百姓生活真实”的钥匙。毛卫宁导演强调:“技术不是炫技,而是让历史可信的手段。”

比如无人机航拍与多机位沉浸式长镜头跟拍打造身临其境的战场体验,超高清镜头下,“大刀拼刺刀”的冷兵器搏杀、“吕家寨保卫战”的惨烈巷战,连同反季节种植的小麦纹理、百姓粗布衣的质感,共同构建出触手可及的残酷场域与生活肌理。对此,华策集团总裁傅斌星表示:《我们的河山》用超高清实现“小切口大史诗”的叙事革命,4K/8K镜头下的乡土中国成为全民抗战的微缩宇宙,深入阐述了“兵民是胜利之本”的主题

除了技术上的革新之外,多维度、新视角、小切口呈现抗战历史让作品更具感染力。《我们的河山》通过人民抗战深入阐释“兵民是胜利之本”的深刻道理,深入沂蒙当地挖掘抗战史实,真实展现普通百姓当年抗战的英勇。

《归队》以小切口展现东北抗联抗战历史以及中苏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重要贡献,以“十四年抗战”为时间跨度,聚焦东北抗联鲜为人知的历史;《阵地》讲述中国共产党人团结爱国进步文化人士开展“文化抗战”的故事,剧中对《救亡日报》创办迁移始末、夏衍话剧《一年间》的排演、田汉创作《秋声赋》始末、茅盾小说《霜叶红似二月花》问世等事件进行了详细生动的呈现;《风与潮》聚焦澳门抗日救亡运动,在澳门这座孤岛上,爱国力量穿越封锁,从无到有,建立并且维持了一条源源不断地为中国抗战输送物资的生命线。《八千里路云和月》用小人物的悲欢离合折射中国各界人士共赴国难的家国大义;《反人类暴行》通过揭露日本731部队暴行真相,唤起世界人民反抗罪恶、向往和平的强烈共鸣。这些剧目多维度、新视角呈现抗战历史,弘扬伟大抗战精神。

后记

当下,一批重点抗战剧在创作理念的转变,是对历史的敬畏与传承。

首先,摒弃神剧套路,抗战神剧的失真曾引发诟病,如今的创作者们逐渐认识到尊重历史的重要性。不再以荒诞、娱乐化的方式处理抗战题材,而是以严谨态度挖掘真实故事,塑造可信的人物形象,让观众感受抗战的真实与艰难。

其次,传承抗战精神,新抗战剧注重传承伟大抗战精神,通过展现先辈们的英勇无畏、坚韧不拔,激发当代观众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使抗战精神在新时代得以延续和弘扬,成为激励人们前行的精神动力。

第三,满足观众多元需求,新变化的抗战剧既满足了观众对高质量视听享受的需求,又通过新颖视角和真实叙事,让观众获得更丰富的历史认知和情感体验,提升了观众的审美水平和历史素养。

而在技术层面,超高清制作等技术的应用推动影视行业技术进步;在创作层面,多维度叙事和对历史的尊重为行业树立标杆,引导创作者提升艺术水准和历史责任感,促进抗战题材乃至整个影视行业的健康发展。

【声明:本号为宣传传媒领域融合创新的理论与实践平台,属官方公益账号,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其它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更正。谢谢】

来源:融媒杂志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