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门做饭80元一顿,包月800元不谈恋爱:上门做饭年轻人征服中产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6-29 19:21 1

摘要:他们并没有亲自下厨,做这顿饭的人不是母亲、伴侣,也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家政阿姨,而是一位“同龄人私厨”。

在杭州、成都和广州的某些居民小区,年轻人下班回家,推开门,餐桌已经整齐摆好三菜一汤。

他们并没有亲自下厨,做这顿饭的人不是母亲、伴侣,也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家政阿姨,而是一位“同龄人私厨”。

穿着得体,提着食材进门、一个半小时内完成烹饪,饭菜口味偏家常,收费透明:一次80元,包月800元,不打扰、不聊天。

有人把这看成是新时代的“高级打工”;也有人说,这是年轻人自己为自己找到的一种生活缝隙,既能省时间,又能吃上口热饭菜。

这份听起来有些小众的职业,背后,其实正踩在了时代的风口上。

01

从2016年外卖起家,到2020年前后的预制菜热潮,再到今天的“上门私厨”,一顿饭的形式变了又变。

在今天,一顿饭已经不是吃饱那么简单。

一边是打工人的下班时间越来越晚;另一边,是做一顿饭的投入成本丝毫不低,买菜、洗切、下锅、收拾厨房,少说也要耗掉两个小时。

而吃外卖,又常常面临口味重、营养不均、食材安全等焦虑。一连吃上几天,油腻上头、胃口下降,成了普遍共识。

于是,“自己不动手,又想吃得像家里做的一样”的需求空缺,就此浮现。

正是这个看似简单的生活痛点,催生出了一批在城市里穿梭的“年轻上门私厨”。

一个月收入从3000到12000不等,虽然不算暴利,但不少人把这看作“从打工人到个体户”的练习场。

以杭州为例,小红书上“上门做饭”的关键词下,出现了大量“菜单”、“价目表”与“接单vlog”;豆瓣“生活组”里有人分享自己包月请私厨的体验帖,点赞量破万;还有人直接建群分享“靠谱厨子”,几乎天天有人问求推荐做饭的小姐姐。

年轻人为什么愿意请“陌生人”来家里做饭?

这个问题背后,其实藏着多个时代性转变:

首先,是服务边界的重新划分。相比传统家政服务,上门私厨是一种更尊重边界感的存在:不打扰生活、不评价个人、不干涉隐私,做完饭就走,干净利落。

其次,是生活方式的高度对频。越来越多年轻人更愿意和“同龄人”建立轻量协作关系,不因为熟悉,而是因为理解。相似的语境和节奏,让双方都能避开“被教育”“被评判”的不适。

更重要的是,它满足了一种“非社交式帮助”的需求。在高压生活之下,越来越多年轻人宁愿花钱请人做饭,也不愿求助亲人或靠伴侣轮换。

站在供需两端看,这门生意其实逻辑极清晰:

一方面,是不断上涨的都市生活节奏,使得年轻人不会做饭成为常态。

据2024年一项覆盖一线和新一线城市的调研显示,超72%的打工人认为“下班做饭是一种负担”,其中近60%曾“考虑请人上门做饭”,但又对传统家政方式有所顾虑。

另一方面,是年轻人对副业的强需求,正在快速推动生活服务类工作年轻化。

不同于滴滴、跑腿、外卖这类需要平台依赖的服务,上门私厨天然具备“低门槛、易传播、高灵活”的优势。

没有中介抽成、没有考核KPI,靠口碑接单,自由安排时间,最多需要一点交通成本和食材准备能力,就可以开始这份副业。

目前在各大社交平台上,已有多个“青年私厨地图”自发形成。城市里流动的这些年轻人,一边给别人做饭谋生,一边也在给自己找方向。

月入几千、偶尔过万,不算暴利,但足以覆盖基本开销;最重要的是,它给予了年轻人另一种生存可能性:不进厂、不网红、不996,也能体面赚钱。

03

这份合作的精妙之处在于,它打破了传统“家人下厨”或“自己动手”的压力,也避开了“请人做饭”被投射出的阶层不适。

它是轻的、合理的、自主的、带边界的。而边界感,恰恰是当代年轻人最在意的社会秩序。

在这种秩序里,厨房不再是亲密关系的矛盾场,也不是生活能力考核点。

厨房,从家庭中心逐渐变成一种服务节点,而那张餐桌,反而因此更干净、安静、自由。

“吃饭”不再只是解决温饱,而是一种自我照顾、一种生活秩序。它不该沦为情绪垃圾的触发器,也不必成为亲密关系的消耗战。

让出厨房,交给懂你分寸的人;留下餐桌,专注于彼此的陪伴。

这就是“青年私厨”存在的意义,不仅解决了一顿饭,更恢复了亲密关系中的和平条约,也让个体在生活秩序中重新找到了喘息的空间。

当城市越来越快,节奏越来越紧,我们需要的,或许不是更便捷的外卖,也不是更智能的算法,而是一位刚好会做饭、也刚好懂你的人,来打理生活中最温暖也最容易失控的那个角落。

饭桌不再是战场,而是避风港。

这,才是“吃饭自由”的真正升级。

来源:毒舌科技说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