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们这一代人,最擅长的是“快速熟络”,最不会的却是“好好告别”。
送 别
民国•李叔同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斛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01
“今天还在把酒言欢,明天就要互删微信了”
昨晚刷朋友圈,看到大学室友发了一条动态:
“感谢相遇,江湖再见。”
配图是她和同事的毕业蛋糕。
我愣了三秒,才想起这已是她今年第三次“毕业”。
我们这一代人,最擅长的是“快速熟络”,最不会的却是“好好告别”。
于是,弘一法师那首1915年的《送别》,突然在评论区刷屏: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02
“如果《送别》只是一条普通的朋友圈”
想象一下:
一个平平无奇的傍晚,你刚下班,地铁里人挤人。
耳机里随机播到《送别》,钢琴版,旋律一响,你突然想起了某个人——
可能是大学宿舍熄灯前,一起用破音箱外放这首歌的室友;
可能是前任,分开时谁也没删谁,却再没说过话;
也可能是小时候,外婆端着饭碗追在你身后喊你回家吃饭。
这首歌像一把万能钥匙,轻轻一转,就把你拉回了某个“再也回不去”的瞬间。
于是你打开微信,点开那个人的头像,手指悬在“发消息”上,又默默退出。
不是不敢打扰,而是忽然懂了:
有些告别不需要台词,一首歌就已经替你说完了所有。
03
为什么我们越社交,越孤独?
看到有网友感叹:
“通讯录3000人,失眠时却找不到一个能打电话的。”
弘一法师早就给出答案:
“人生难得是欢聚,唯有别离多。”
不是朋友变少了,是我们把“再见”说得太轻。
于是,我们把告别包装成:
“有空聚”“下次聊”“改天约”——
结果改天就是永远,下次就是下辈子。
04
成年人的告别仪式,可以有多温柔?
• 把微信备注改回原名,像把一段故事归还书架。
• 给不再联系的人,点最后一次赞,然后悄悄退出群聊。
• 把聊天记录备份到硬盘,再清空手机内存,像把回忆存进时光银行。
就像弘一法师说的:“缘来花开,缘去花落。”
花不是没了,只是回到了土里。
05
别怕告别,那是重逢的伏笔
今天,如果你刚好在地铁上、在工位上、在深夜的便利店,
点开这首《送别》,把音量调到最小,
你会听见100年前的那个人,隔着时空对你说:
“你看,连‘再见’都长成芳草了,
明年春天,它还会从记忆里绿回来。”
来源:紫仟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