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秉良 ||《别情也堪豪》——跟着课本品古诗之三十四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8-05 11:23 1

摘要:三国魏黄初四年(223)五月,东阿王曹植和白马王曹彪、任城王曹彰赴京城洛阳朝拜。他们的大哥魏文帝曹丕因为对兄弟们的疑忌,竟然下毒暗害了骁勇的曹彰,曹植在卞太后的极力保护下才幸免于难。到了七月,曹植和曹彪返回封国,监督他们的官员还要让两人在归途中分隔起居。兄弟临

作者 王秉良

《别情也堪豪》——跟着课本品古诗之三十四

三国魏黄初四年(223)五月,东阿王曹植和白马王曹彪、任城王曹彰赴京城洛阳朝拜。他们的大哥魏文帝曹丕因为对兄弟们的疑忌,竟然下毒暗害了骁勇的曹彰,曹植在卞太后的极力保护下才幸免于难。到了七月,曹植和曹彪返回封国,监督他们的官员还要让两人在归途中分隔起居。兄弟临别之际,曹植怀着悲愤的心情写下了《赠白马王彪》,其中有句道:“心悲动我神,弃置莫复陈。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恩爱苟不亏,在远分日亲。何必同衾帱,然后展慇懃。忧思成疾疢,无乃儿女仁。仓卒骨肉情,能不怀苦辛?”虽然强作豪壮之语,劝勉兄弟不要因离别伤情,但终究难掩忧愤哀婉的心情。

(图片来源网络)

440多年后,才华横溢、可以媲美曹植的王勃也写了一首赠别诗。当时,他在长安任职,友人杜某要到蜀州做县尉(尊称少府),临行之时,王勃写了《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表达惜别之情。这位杜少府名字不详,有人猜测是杜甫的爷爷杜审言,或者杜审言的堂兄‌杜易简,但都缺乏实证,只能模糊处理称他杜少府。

此时,大唐开国也才50年,青年王勃堪称代表时代精神的典型人物,他妙笔生花,惊才绝艳,文思不可羁縻。他17岁就应幽素科考试及第,被授为朝散郎,成为最年轻的朝廷命官。不久又被推荐担任沛王府修撰,很受沛王李贤的赏识。当时贵族圈儿斗鸡之风盛行,李贤和周王李显兄弟俩就经常一起玩,王勃替李贤写了一篇游戏文章《檄周王鸡》,就是一篇雄鸡之间的战斗檄文,文中有“两雄不堪并立,一啄何敢自妄”的锋利言辞。高宗皇帝李治亲历过父辈以及自己兄弟间残酷的皇位争夺战,这篇文章犯了他的大忌,于是将王勃贬黜逐出王府。王勃送别知己好友杜少府时,不知道是在刚刚进入官场时,还是被逐出王府以后。我想,大概率是在还没有遭到贬黜的时候。

王勃写道:“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就像几年后他写《滕王阁序》时,开头先把雄壮广阔的地域环境铺排描写一番一样,王勃一起笔就以雄浑的笔触拉开了时空帷幕。长安是“三秦”的核心,城阙巍峨,拱卫帝都,富丽雄壮。“五津”是指四川岷江古白华津、万里津、江首津、涉头津、江南津五个渡口。从陕西向蜀州方向望去,风烟弥漫,前路苍茫。能看见“五津”吗?那是不可能的。别说蜀山横亘,挡住视线,恐怕连蜀山也都看不见呢!但是王勃就这么纵横写去,辽阔的地域在诗中延展,就像他豪荡的胸怀。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这句话就像是老朋友拉着手在互相倾诉——我们都是漂泊的人啊。仕途沉浮、宦海飘零,是许多人难以避免的人生轨迹。王勃用一句共情的话温暖朋友,离别是人生的常态,在相同的生命体验中,彼此得到心灵的慰藉。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这句话和后两句分明是从曹植诗句中化用而来,但更简净明快。和曹植挥之不去的忧愤不同,王勃的心情是高旷的。在交通闭塞、音讯难通的古代,“天涯”之别意味着此生可能再难相见,而王勃却消解了空间对情感的束缚。这不是简单的安慰之辞,而是一种哲学层面的突破——真正的知己,无须朝夕相伴,只要心意相通,即使远隔千山万水,也如同近在咫尺。

(图片来源网络)

思念是一种病,难以疗愈。陕北民歌唱道“面对面坐着还想你”。但是王勃说,既然知心的人身在天涯犹如比邻,那分别的时候,就不要像小儿女那样哭哭啼啼了。

同样是离别,曹植当时面临恐怖的迫害,有朝不保夕的身命之忧。虽然在“建安风骨”的熏染之下,诗句自具沉郁顿挫、淋漓悲壮的气概,但总体格调是忧愤悲惋的。两者的诗句用语虽然相近,我们仍不难感受到情绪的明显差异。

同样是离别,郑谷写道:“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煞渡江人。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白居易写道:“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离别后各奔东西,都是满腹心酸,眼中花也愁、水也愁。到了宋代,柳永还要“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李清照则“泪湿罗衣脂粉满,四叠阳关,唱到千千遍”。

王勃所处的,是一个相信“天生我材必有用”的时代,是一个视周流天下、建立功业为男儿本色的时代,一个让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激情碰撞的时代。在他心中,常常是“自有春光煎别思,无劳春镜照愁容”,相信“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后来的王昌龄在送别朋友柴侍御时也写道:“沅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他也身处盛唐,和王勃的胸怀、用意可谓一脉相承。

虽然王勃接连犯错,仕途坎坷,丢官累亲,年纪轻轻就离开了人世,却像流星一样曾照亮天幕,像鲜花一样曾恣肆开放。他的高远心怀、青春豪气,在诗句中永生,让我们至今读来依然心潮澎湃。

(图片来源网络)

不知道杜少府拿到赠诗后,怀着怎样的心情踏上前往四川的茫茫前程。不知道王勃转头之后,到底是回到王府继续给沛王写诗文,还是也将走向另一条旅程。我们的一生,又有谁不是在路上?谁不是面临着一个又一个离别的“歧路”。我们无法确知,明天走到哪里,会和谁离别,但旅程总是有限的。亲情、爱情、友情,难舍难分,也总会温暖我们的心灵。那么,何不怀揣真挚的情谊,激扬豪壮的意气,行走得更洒脱、更豪壮一些呢?

王秉良简介

王秉良,北京市写作学会副会长,大路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兼理论学会主席,中央国家机关书法家协会会员,“具象中国”油画双年展和“大路画展”学术主持人。在《中国青年作家报》连载《悟画记》《跟着课本品古诗》专栏,并在《北京晚报》“五色土”副刊和《中国书画报》刊发系列文人画评论散文。文章被《读者》《青年文摘》《文摘报》等报刊转载。

编辑:乐在其中

来源:铁道兵文化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