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山西大同华严寺薄伽教藏殿这座承载千年历史记忆的国宝级建筑,近日因游客刻字事件再度引发社会对文物保护的广泛关注。2025年8月3日,有网友在社交平台曝光了令人痛心的画面——薄伽教藏殿朱红色的外墙上赫然刻着"X馨玥"的人名和一个桃心图案,这些新刻的痕迹在古朴的墙面
山西大同华严寺薄伽教藏殿这座承载千年历史记忆的国宝级建筑,近日因游客刻字事件再度引发社会对文物保护的广泛关注。2025年8月3日,有网友在社交平台曝光了令人痛心的画面——薄伽教藏殿朱红色的外墙上赫然刻着"X馨玥"的人名和一个桃心图案,这些新刻的痕迹在古朴的墙面上显得格外刺眼。这一事件迅速引发舆论哗然,公众纷纷谴责这种破坏文物的不文明行为,同时也折射出当前文物保护面临的诸多挑战。本文将从华严寺的历史价值、事件经过、法律后果、管理困境及社会反思等多个维度,深入剖析这一典型案例,探讨如何在旅游热潮与文物保护之间寻求平衡。
千年古刹遭遇"一刻之痛":事件始末
2025年8月3日下午,一位从事摄影工作的网友在大同华严寺薄伽教藏殿外拍摄到了一组令人揪心的照片——殿墙转角处被人用尖锐物体刻上了"X馨玥"的名字和一个桃心图案。这位网友向媒体表示,刻痕非常新鲜,显然是近期所为。作为经常在寺庙内拍摄的专业人士,她平时会主动制止游客吸烟、在禁飞区使用无人机等不文明行为,但"没想到有人会将'不文明'提升到刻字的高度"。照片一经发布,立即在社交媒体引发热议,网友们纷纷留言表达愤慨:"寺庙躲过了千年自然侵蚀和多年战乱,现在却被破坏,真是深感痛心"、"古迹不是你签名的留言板"。
华严寺景区管理部门在获悉此事后迅速作出反应,表示已关注到这一情况并将事件上报。景区工作人员坦言,虽然日常有安保人员巡逻,并在寺庙内设置了文物保护警示牌,但暑假期间游客数量激增,管理压力巨大。更令人担忧的是,工作人员表示"此前一般没有遇到"此类刻字事件,暗示这种破坏行为可能反映了游客素质的新问题。
当地公安机关对此事件高度重视。8月4日下午,辖区古城派出所民警回应媒体称,已获悉相关情况并将立即前往寺庙调取监控录像开展调查。根据我国法律规定,在文物上刻划、涂污或以其他方式故意损坏国家保护的文物、名胜古迹的行为,将面临警告、罚款甚至拘留的处罚。警方表示将依法严肃处理此事,以儆效尤。
值得注意的是,这并非近年来首例文物遭游客刻字事件。2021年9月,一名男子在故宫西华门外城墙上用钥匙刻字,被警方依法行政拘留并罚款;同年,另一名游客在天坛公园的墙砖上刻字长达三年,最终被追究法律责任。这些案例表明,尽管法律法规不断完善,但部分游客的文物保护意识仍然薄弱,破坏文物的行为屡禁不止。此次华严寺事件再次敲响了文物保护的警钟,促使社会各界反思如何在发展旅游与保护文化遗产之间取得平衡。
华严寺的历史文化价值:不可再生的"海内孤品"
薄伽教藏殿绝非普通的古建筑,它是华严寺的灵魂所在,更是中国现存极为珍贵的辽代木结构建筑典范。这座始建于辽代重熙七年(1038年)的佛殿,历经近千年风雨洗礼,至今保存完好,堪称中国古代建筑史上的奇迹。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曾高度评价其艺术价值,特别称赞殿内的藏经壁藏为"海内孤品",这一评价奠定了薄伽教藏殿在中国建筑史和佛教艺术史上的崇高地位。
1961年,华严寺与故宫、敦煌莫高窟等一同被列入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充分体现了其无可替代的历史文化价值。薄伽教藏殿不仅是一座宗教建筑,更是研究辽代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等多方面历史信息的"活化石"。其建筑形制、彩塑艺术、壁画风格等都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密码,是中华文明绵延不断的实物见证。每一块砖瓦、每一处彩绘都是不可再生的文化瑰宝,一旦遭到破坏,将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
近年来,随着国产3A游戏大作《黑神话:悟空》将华严寺作为重要取景地,这座千年古刹在年轻群体中的知名度大幅提升。游戏精美的画面展现了薄伽教藏殿的建筑细节和艺术魅力,吸引了大量年轻游客前来"打卡"。这本应是传统文化与现代流行文化良性互动的典范,却因部分游客的不文明行为而蒙上阴影。景区工作人员反映,暑假期间游客数量激增,其中不少是受游戏影响而来的年轻人,管理难度随之加大。
华严寺的彩塑艺术尤其值得关注。殿内保存的辽代彩塑造型优美、工艺精湛,代表了当时佛教艺术的最高水平。这些彩塑历经千年岁月保存至今,其脆弱性不言而喻。虽然此次刻字事件发生在殿外墙面,未直接损害内部彩塑,但任何对文物本体的破坏都可能影响整体建筑结构的稳定性,进而威胁到室内珍贵文物的保存环境。文物保护专家指出,古建筑是一个有机整体,外墙的损伤可能导致雨水渗透、墙体开裂等一系列连锁反应,最终危及整个建筑的保存。
大同市文物局近年来为加强华严寺的保护与宣传做出了一系列努力,如推出"华严·寺时"文创产品,通过AR技术让游客在品尝咖啡的同时了解华严寺的历史文化,增强游客的文化认同感和保护意识。这些创新举措旨在以更贴近现代人生活的方式传播文物保护理念,但此次事件表明,仅靠柔性引导还不足以完全遏制破坏文物的行为,需要刚性的法律约束与严格的执法行动相配合。
法律视角:破坏文物行为的责任与后果
我国法律体系对文物保护有着明确规定,任何破坏文物的行为都将面临法律制裁。根据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文物古迹受国家保护,在古迹建筑上"刻字"可能涉及违法犯罪,需承担相应法律责任。具体而言,《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六十三条规定,刻划、涂污或者以其他方式故意损坏国家保护的文物、名胜古迹的,将处警告或者二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重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并处二百元以上五百元以下罚款。
值得注意的是,2025年3月1日,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正式施行,其中进一步强化了对文物破坏行为的打击力度。此次修订为文物保护提供了更明确的法律依据,体现了国家对文化遗产保护的高度重视。法律专家指出,针对华严寺这样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破坏行为可能被视为"情节较重",肇事者或将面临顶格处罚。
历史案例表明,我国执法部门对破坏文物行为一直保持高压态势。2021年9月,一名男子在故宫西华门外城墙上用钥匙刻字,被警方依法行政拘留并罚款;同年,另一名游客在天坛公园的墙砖上刻字长达三年,最终被追究法律责任。这些案例释放出明确信号:破坏文物绝非"小事",而是可能面临严厉处罚的违法行为。警方表示,将全力调查此次华严寺刻字事件,尽快查明肇事者身份并依法处理。
从民事责任角度看,破坏文物者还可能面临经济赔偿。根据《民法典》相关规定,故意损坏他人财产的,应当恢复原状或者折价赔偿。考虑到华严寺薄伽教藏殿的历史价值和修复难度,肇事者可能需要承担高昂的修复费用。文物保护专家指出,古建筑修复是一项极其专业的工作,需要使用传统工艺和材料,往往耗资不菲。更重要的是,有些历史痕迹一旦消失就无法完全复原,这种损失难以用金钱衡量。
刑事追责的可能性也不容忽视。如果破坏行为特别严重,造成不可逆转的重大损失,还可能触犯《刑法》第三百二十四条规定的"故意损毁文物罪",面临更严厉的刑事处罚。虽然此次华严寺刻字事件尚未达到刑事立案标准,但这一法律规定对潜在的文物破坏者形成了有力震慑。
法律界人士呼吁,应加强对《文物保护法》的普法宣传,让公众充分认识到破坏文物的法律后果。同时,景区管理部门也应完善监控设施,为执法提供技术支持。此次华严寺事件中,警方已表示将调取监控录像进行调查,现代科技手段将为文物保护提供更有力的保障。
文物保护的管理困境与应对策略
旅游热潮与保护压力之间的矛盾在此次事件中显露无遗。华严寺景区工作人员坦言,暑假期间游客数量激增,管理面临巨大挑战。随着《黑神话:悟空》游戏的热播,大量年轻游客慕名而来,其中部分人可能缺乏文物保护的基本意识。景区虽然设有安保人员巡逻并张贴了文物保护警示牌,但在人流量大的情况下,难以及时发现和制止所有不文明行为。
管理资源配置问题值得深思。文物保护单位往往面临经费和人力不足的困境,难以实现全天候、无死角的监控。薄伽教藏殿作为华严寺的核心建筑,其保护级别最高,但依然发生了刻字事件,这说明现有防护措施存在漏洞。专家建议,对重点文物应采取更严密的保护手段,如增加高清摄像头、设置物理隔离屏障等,同时优化安保人员巡逻路线和频次,提高防控效率。
技术防护手段的创新应用为文物保护提供了新思路。一些先进景区已开始采用智能监控系统,通过人脸识别和行为分析技术,自动识别可疑行为并发出警报。此外,无人机巡查、红外感应等高科技手段也可以弥补人力监控的不足。当然,这些技术的引入需要资金支持,对中小型文保单位而言可能难以负担,这就需要各级政府加大文物保护投入,建立多元化的资金保障机制。
游客教育引导同样至关重要。刻字等破坏行为往往源于游客对文物价值的无知或漠视。大同市文物局推出的"华严·寺时"文创产品通过AR技术增强游客体验,是文化传播的有益尝试。景区还可以在门票、导览图、语音讲解等环节嵌入文物保护内容,通过多种渠道强化游客的文明参观意识。特别对青少年群体,应采取更生动活泼的教育方式,如开发文物保护主题的游戏互动项目,让年轻人在参与中学习。
应急预案完善是管理的重要一环。此次事件中,景区管理部门反应迅速,及时上报情况并配合警方调查。但预防胜于补救,建立完善的预警机制和快速响应流程同样重要。当发现破坏行为时,工作人员应掌握规范的处置程序,既能有效制止不当行为,又能固定证据为后续执法提供支持。
社会参与机制的构建将为文物保护注入新活力。可以借鉴"文物守护人"制度,招募志愿者参与文物巡查和保护宣传。此次曝光刻字事件的摄影网友就是社会监督的积极力量。景区还可以建立举报奖励制度,鼓励公众参与文物保护监督。同时,加强与周边社区、学校的合作,培养当地居民的文物保护主人翁意识,形成群防群治的良好氛围。
社会反思:文物保护需要全民参与
文明旅游意识的缺失是此次事件的深层原因。在古迹上刻字留名的行为,反映了部分游客对历史文化遗产缺乏敬畏之心。这种"到此一游"的陋习不仅破坏文物本身,更伤害了民族文化的根脉。社会学家指出,文物保护意识应当从小培养,家庭、学校和社会应形成合力,将尊重历史、爱护文物的理念深植于公民素养之中。
媒体舆论监督在此次事件中发挥了积极作用。网友通过社交平台曝光刻字行为,引发广泛关注和讨论,形成了强大的舆论压力。媒体持续跟踪报道,既揭露了问题,也普及了文物保护知识。这种公共讨论有助于形成"破坏文物可耻、保护文物光荣"的社会共识。未来,媒体可以进一步创新传播方式,通过短视频、直播等年轻人喜闻乐见的形式,增强文物保护宣传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文化认同构建是文物保护的根基。只有当公众真正理解并认同文物的价值,才会发自内心地珍惜和保护它们。华严寺作为辽代建筑杰作,承载着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文化记忆。通过讲好文物背后的历史故事,展现古代工匠的智慧结晶,可以激发公众的文化自豪感和保护责任感。特别是对年轻一代,要善于运用游戏、动漫等流行文化载体传播传统文化,实现"破圈"传播。
法治观念培育同样不可或缺。许多游客可能并不清楚在文物上刻字是违法行为。因此,需要加大普法力度,让公众知晓破坏文物可能面临的法律后果。景区可以在醒目位置张贴相关法律条文和典型案例,起到警示作用。执法部门则要坚持严格执法,做到发现一起查处一起,通过实实在在的案例教育公众。
国际经验借鉴为我们提供了有益参考。许多国家在文物保护方面形成了成熟的做法,如意大利对文化遗产实行"零容忍"保护政策,日本通过"文化财保护法"构建了完善的法律体系。我们可以结合国情,吸收这些先进经验,完善我国的文物保护机制。同时,也要认识到中国文物数量庞大、类型多样的特点,探索符合实际的本土化保护路径。
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也能为文物保护贡献力量。游戏《黑神话:悟空》的制作方可以借助游戏影响力,开展文物保护公益活动,引导玩家文明参观取景地。旅游平台则可以推出"文明旅游承诺"功能,鼓励游客在预订门票时签署文物保护承诺书。这些创新举措将商业价值与社会价值有机结合,为文物保护开辟新途径。
大同华严寺殿墙遭游客刻字事件虽是个案,却折射出当前文物保护面临的普遍挑战。从法律制裁到管理优化,从技术防护到教育引导,需要多管齐下、综合施策。更重要的是,文物保护不应仅是政府和专业机构的责任,而应成为全社会的共同行动。只有当每位公民都将文物保护内化为自觉行动,千年文明的火种才能永续传递,历史的记忆才能完整留存。这起事件带给我们的不应只是愤慨,更应是深刻的反思与积极的改变。
来源:璟星美食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