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2年秋天,美国典当行老板埃文·凯尔的生活还和往常一样平淡,直到一个意外来访的相册改变了一切。说它是普通旧货,人们大概不会多看第二眼,可打开后那一张张泛黄的照片,每一张都是日军侵华的残酷记录。他翻着,不断地皱眉。这不是自家的战争遗物,也不是他愿意投资的普通
2022年秋天,美国典当行老板埃文·凯尔的生活还和往常一样平淡,直到一个意外来访的相册改变了一切。说它是普通旧货,人们大概不会多看第二眼,可打开后那一张张泛黄的照片,每一张都是日军侵华的残酷记录。他翻着,不断地皱眉。这不是自家的战争遗物,也不是他愿意投资的普通纪念品。照片里有残垣断壁,有尸体横陈,有士兵的阴影和被掩埋的希望。埃文不是历史学家,甚至对东方的战争史只略有耳闻。他犹豫,那些呼吸都能卡在嗓子的历史气息,叫人喘不上气。照片里冒出来的一切,没有一张是温和的画面。
可真正让人心跳骤停的是事实的残忍简单——三十多张照片,都是日军侵华时在中国犯下的罪行。这些罪证出现在他的店里,如同一道无法回避的命题。没有多少人能坦然把这种证据照单全收,他也不行,那种无声的诉说仿佛能爬进人的梦里。彻夜难眠。他认真思考,是该让这本相册留在冰冷仓库,还是拿出来面对世界?反复权衡后,埃文学着做决定。他想让世界看看不被承认的证据,让那些刻意遗忘的罪行无处遁形。公之于众,这比钻石贵重多了。这种选择,本身也要极大的勇气。
这件事传播开来很快,不仅仅是因为网络的力量。很快有人开始打电话骚扰,社交媒体上的信息像洪水,他的名字也和这些证据,紧紧缠在一起。有人恼怒,有人恐惧,有人威胁。甚至,对于捐证据这件事,也有人提出不是每个美国人都这样做的。结果,他上街要穿防弹衣,甚至开始害怕夜晚的按铃声。事实比想象中复杂得多!可这位美国小伙咬了咬牙,把相册终究送到了中国,获得以国瓷致谢。当时他真没想过,这一决定会让自己的生活如此天翻地覆。至于后来来中国旅游,那些迎接他的人,似乎又给他带来些许安慰。
两年过去,类似的故事以意想不到的方式再次发生。2024年冬天,法国小伙马库斯也对着相册发呆。不同的是,他的照片来自外祖父遗物,不是他人寄卖。他母亲和外祖母低声讲述那段尘封往事,外祖父名叫罗杰·皮埃尔·劳伦斯。大约1935年来上海,在法租界种植园做主管。本以为会安顿下来,没想到战争乱局让一切分崩离析。罗杰用随身相机和破旧底片,冒着极大风险,为淞沪会战留下见证。与埃文不一样,罗杰几乎是这场灾难的亲历者,他失去了两个儿子。拍照时几乎贴着尸体,血腥味弥漫鼻翼,都没敢多眨眼。法国人的面孔给了他一点保护,如此而已。
马库斯翻看相册时,照片还沾着旧年的血迹。照片总数接近一百七十张,拍摄时间跨度长,内容触目惊心。有烧毁的房屋、倒地的平民、凶狠的士兵,也有淡淡光斑笼罩的城市废墟。他其实不确定要不要把这些照片拿出来。老人留下的这些东西,也许原本是给家里人看的,但在与母亲和外祖母谈了很多次后,他才决定摊开一切。外祖父手稿里详尽记录了所见所闻,也把自己怕得几乎说不出话的感觉一笔带过。历史的隐约痛感掩盖不了证据的沉重。
马库斯跟家人反复商量,还是打算把这些照片无偿捐给中国,也准备出版。他坚信,这些证据属于整个世界。有人支持,也有人反对。更奇怪的是,从公开捐赠意向那天起,电话、邮件、网络的“新朋友”骤然增多。有人假扮马库斯给大使馆打电话捣乱。法国的网络环境一下子就变了。他觉得自己像掉进了旋涡,处处小心。和中国大使馆反复对接,还需要核实照片真伪,其间过程极其复杂,官方的核查需要时间。有些人总觉得这些照片其实就是意外收集起来,也不算啥可怕事,可马库斯自己知道就不是那么回事,否则就不会有那么多质疑和警告。
全球出版计划是他的主意。坦白讲,这事没想得那么远,只是觉得旧照不该长埋箱底。他想让外祖父的行为不只感动自家人,让更多人看到真实历史。出版流程一箩筐麻烦,图片扫描是个大工程。欧洲出版社对这类题材先例不多,审批环环相扣。家里人起初担心他惹祸,可他一根筋认了,哪怕有人威胁他停手。他起初也有点后悔,觉得再等等也没什么,其实有些决定哪有回头路?
国内的淞沪抗战纪念馆也很快表达愿意全力配合,负责联系外事部门。只等马库斯实际到访。他准备亲自来中国,把照片交到相关部门,而不是随便信邮递可靠。他说想看看上海的模样,也想走一走外祖父的足迹。帖子一出,国内网友蜂拥点赞。从小听着不同历史故事长大,可这样的证据面前,再多描述都变得生动。
其实,事情发展有时也没那么简单。有人说施暴者总想掩盖历史,可历史又真的会被轻易覆盖吗?也有人觉得这些照片其实“没啥大用”,该知道的人早就知道。而事实上,每每一点铁证曝光,还是足以让那些否认历史的人哑口无言。有网民夸他们是正义使者,可如果站在他们的角度,这种善举也许并没有天生的光环。和身边人大吵几次,把家事变成国际新闻,可能也会非常疲惫。
全球范围内,类似证据其实一直在不断浮现。权威机构不止一次确认噩梦的真实性,那些模糊照片背后的鲜血,从来没干过。哪怕外界试图粉饰,留下的裂痕终究无法磨平。而法国媒体2024年11月给出的证据时间和地点清晰无误,和过去数十年中国官方档案中的叙述互为佐证。图片细节符合法国当年工商业人员驻沪名单,可信度极高。而且,红星新闻的采访也显示,埃文探访中国期间,收到多地文旅热情邀请,还专门做了澄清说明。这些数据都能查到,绝非网络八卦。
看到他们为历史奔波,中国年轻一代感慨良多。其实,也许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如此无畏。但至少每一次证据的归还,都是对历史的尊重,也是未来的警醒。随着新证据不断被发现,总有人担心这些东西会不会让受害者一代又一代都困于过去?但换句话说,没有证据,被害的历史也许会更容易被忘记。
故事有时候并不非黑即白。有人觉得,让这些照片曝光于世,就是彻底的胜利。也有人担心,这类曝光,会让某些否认历史的人变本加厉。两种声音都对,但真正重要的是,有人走在路上,照片并没有消失在时间里。新的捐赠和出版计划,也许只是让历史揭开新的层面。
至于马库斯,他说自己的家族从来没想过要和中国有什么瓜葛,但这一次,不来中国总觉得哪里不踏实。他母亲偶有反对,但最后还是同意。他们相信,这些横跨半个地球的证据,走到哪里都不应变成一堆无人能懂的碎片。可如果挖掘得太深,这些记忆也许会给家人带来新的痛苦,谁知道呢?
如今,现实不可能回到拍摄的那一刻。被记录下来的事,成为世界共同的记忆。受害者和目击者也许没法彻底释怀,施暴者当然试图逃避。但证据终归比谎言鲜明,照片能留住一瞬,记忆才不会完全被风吹走。
每一个证据的归来,都是一次迟来的告别。历史未必能靠一两个人改变方向,但有人愿意迈出脚步,把冷冰冰的证物递到该在的人手上,这本身就很了不起。还有多少故事藏在尘封角落,现在没人能知道。
无论将来会不会有第三、第四个马库斯或埃文,这些影像和故事会被一个又一个人关注,成为世代交替里不变的真相。不完美,也没那么伟大,就像世界本来的样子。
【信息来源】
新京报《法国小伙欲将日军侵华罪证照片捐给中国,系其外祖父于上海所拍》2024-11-07
红星新闻《捐赠二战相册的美国典当行老板将来华旅游,本人回应》2024-11-09
来源:热情的小鱼C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