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是佳佳妹儿,原本是职场上光鲜亮丽的白领。一场家庭会议后,我就到了‘厨房’去炒菜……”三个月前,33岁的重庆姑娘陈芮佳,做了一个颠覆大家认知的选择——放弃留学机构销冠的身份,回到永川接过父母经营20年的餐饮生意,从洗碗、切菜、颠锅开始,当起了乡村坝坝宴的“新
“我是佳佳妹儿,原本是职场上光鲜亮丽的白领。一场家庭会议后,我就到了‘厨房’去炒菜……”三个月前,33岁的重庆姑娘陈芮佳,做了一个颠覆大家认知的选择——放弃留学机构销冠的身份,回到永川接过父母经营20年的餐饮生意,从洗碗、切菜、颠锅开始,当起了乡村坝坝宴的“新管家”。
销冠回老家经营酒楼
近日,重庆晚报记者联系上了永川福星酒楼主理人陈芮佳,她一头短发,奔波于厨房与宴席之间,这与她曾经每日坐在办公室的精英生活,形成强烈反差。
陈芮佳曾经的人生,可谓是“向上生长”模板。在上高中时,她靠一个暑假逆袭,把数学从高二的不及格冲到高考140多分;上大学时,对自己所学的英语专业不感兴趣,她索性选择出国留学重读本科,主修商学相关专业;回国后,她在东北和朋友创办国际音乐教培公司,国内外四处奔波;后来回到重庆在一家头部出国机构任职做顾问,除第一个月外,基本上月月蝉联销冠。
陈芮佳捧着属于自己的销冠奖杯
“那时候觉得,最大的成功就是签下难搞的客户,拿下更高的业绩。”陈芮佳告诉重庆晚报记者,她习惯用数据证明价值。但今年年初,当她和家人沟通事业规划时,看到家中年过半百的父母为生意操劳,那些关于“成功”的定义变得模糊了。
“爸妈年轻时从中心城区到永川开汽配店,后来逐步涉足餐饮行业。从火锅店到现在的酒楼宴席,家里餐饮行业经验已经整整20年,给我们带来了衣食无忧的生活,现在该换我来替父母分担了。”陈芮佳说,老一辈懂手艺、重口碑,但不懂传播,年轻一代刚好能补上这块短板。而弟弟才刚小学毕业,24岁的妹妹也刚从英国留学回来,社会经验还比较欠缺。于是,她没太多犹豫,选择回家帮父母经营酒楼。
在陈芮佳看来,外面的世界虽然很精彩,但自己再好也比不过一家人都好。
从办公桌到厨房灶台
别人接班是看报表、管团队,而陈芮佳接班是先学怎么把土豆切成丝。今年5月,陈芮佳做的第一件事,便是给自己报名了烹饪学校,理由很实在:“管餐饮,不懂后厨就是瞎指挥。”
进烹饪学校的第一天,陈芮佳就磨刀一小时,磨完刀,老师就提了一大袋土豆让她练习切丝。最初,陈芮佳切的土豆丝粗细不均,形状不一,老师还曾将其当成“反面教材”展示,她红着脸暗下决心:“当年数学能逆袭,切菜也能。”
陈芮佳练习切丝
果然,陈芮佳花一周的时间,练习切了30斤土豆,手指被刀磨出茧,手臂酸到抬不起来,终于把土豆丝从“薯条粗细”切到了“2-3毫米一根,根根分明”。
更难的是颠锅,十几斤重的大铁锅,加上滚烫的菜,陈芮佳第一次尝试就被溅起的油星烫红了胳膊,还在油腻的厨房摔了一跤。“以前谈客户都是坐在办公桌或咖啡厅,靠的是漂亮的PPT和口才;现在颠锅,在满是油烟的厨房,靠的是力气和分寸。”她每天练到手腕酸痛,晚上敷热毛巾后第二天接着练。
陈芮佳学颠锅
练习颠锅的同时,还得做菜。靠着不服输的劲儿,陈芮佳用一个月的时间,把回锅肉从炒得啥不像,练习到色香味俱全;把糖醋排骨从黑不溜秋,练到精准掌握糖醋汁比例。老师都说:“终于有点厨师的样子了!”
这段“学徒时光”也让陈芮佳读懂了后厨的不易:“以前觉得服务员上菜慢,现在才知道,高峰期时厨师们手忙脚乱,多等一分钟都是体谅。”
给老宴席装上新“内核”
陈芮佳接下的福星酒楼除承接在酒楼举办的宴席外,还能将餐车、桌椅、餐具、食材、水空调等设备搬进乡村,走进居民家中举办坝坝宴。
陈芮佳学习办坝坝宴
6月至今,回到永川后,陈芮佳没有立刻“大刀阔斧”改革,而是先跟着团队跑了多场坝坝宴。在居民家门口的空地上,她看着师傅们搭棚、架灶、摆桌椅,看着乡亲们围着灶台盼开席,突然懂了父母为什么坚持要办“坝坝宴”——这是在酒店大厅感受不到的烟火气。她说:“当看到在场的每个人都大快朵颐的那一刻,我感觉比原来在办公室里坐着签单更有成就感。”
“虽然做坝坝宴很传统,但不代表守旧。”陈芮佳说,福星酒楼是父母的心血,每一道菜肴都是成长记忆中的幸福味道,为了让它走得更远、更好,她对未来的计划已经在悄悄展开:未来她将制定标准化服务流程,从食材采购溯源到现场摆盘,让坝坝宴也能更精致;打造具有辨识度的服务团体,比如从员工服装上调整,让洗碗摘菜的阿姨也能穿得像空姐一样漂亮;利用抖音等社交媒体记录坝坝宴的筹备过程,让更多人看到川渝农村坝坝宴的烟火气;琢磨不同人群的喜好,计划在宴席中加入互动环节,让坝坝宴既保留乡土味,又透着新鲜感……
在陈芮佳看来,创二代的“接班”,从来不是“继承财富”,而是“接住责任”——接住父母用半生攒下的口碑,接住那些藏在烟火气里的信任。就像炒回锅肉,既要保留传统的豆瓣香,也要炒出属于自己的那股“锅气”。
说起陈芮佳辞职回家做坝坝宴,妈妈陈女士说:“我们的第一反应确实有点惊讶,但她做事向来靠谱,肯定是想通透了才说的,于是全力支持她。”
陈女士说,女儿以前打电话,开口闭口都是项目、报表、KPI,现在一聊天,基本上都是跟宴席、餐饮相关的多。那股子认真劲儿,跟她当时做方案一样,就是更接地气了。
很多人问陈芮佳:“放弃高薪和销冠回家接班,后悔吗?”她总是笑着摇头:“我人生的每一次决定都经过了深思熟虑,父母的支持更是给了我底气和试错的勇气。”
重庆晚报-厢遇记者 张春莲 实习生 高燕 受访者供图
来源:都市热报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