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期在渭南,因一部秦歌音乐诗剧《白居易在渭南》的上演,而深受大家的喜爱,该剧主要是通过白居易曾两度在渭南乡居,丁忧渭上期间的真实历史,用诗歌形式深度表现内心的丰富和对渭南这片土地和人民的深厚感情。这些都对渭南文化底蕴产生了深远影响。
近期在渭南,因一部秦歌音乐诗剧《白居易在渭南》的上演,而深受大家的喜爱,该剧主要是通过白居易曾两度在渭南乡居,丁忧渭上期间的真实历史,用诗歌形式深度表现内心的丰富和对渭南这片土地和人民的深厚感情。这些都对渭南文化底蕴产生了深远影响。
秦歌音乐剧《白居易在渭南》剧照
秦歌音乐剧《白居易在渭南》剧照
丰富文学创作题材和途径:白居易在渭南期间共创作了86首诗歌,这些诗歌中有描写故里风土人情的,如《渭上偶钓》描绘了渭南的自然风光;也有反映乡村社会现实的,像《观刈麦》《村居苦寒》等,既客观真实展现了农民的辛勤劳作和生活困苦的现实,又丰富了渭南文学素材的创作,让渭南的田园风光、乡土人情通过诗歌得以广泛传播。
秦歌音乐剧《白居易在渭南》剧照
秦歌音乐剧《白居易在渭南》剧照
如:《观刈麦》“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此诗描写了关中麦收时节的农忙景象,表达了对农民辛勤劳作的同情,对繁重租税的指责,以及诗人自身的愧疚之情。《村夜》“霜草苍苍虫切切,村南村北行人绝。独出前门望野田,月明荞麦花如雪。”描绘了渭南乡村秋夜的景色,前两句萧瑟凄凉,后两句则展现出田野月夜的清新,透露出诗人复杂的情绪。《渭上偶钓》:“渭水如镜色,中有鲤与鲂。偶持一竿竹,悬钓在其傍……兴尽钓亦罢,归来饮我觞。”诗人借渭水垂钓,抒发内心感慨,遥想姜太公垂钓得遇文王,对比自身处境,别有一番滋味。
秦歌音乐剧《白居易在渭南》剧照
《重到渭上旧居》:“旧居清渭曲,开门当蔡渡。十年方一还,几欲迷归路……唯有门外山,三峰色如故。”白居易离开渭南十年后重回旧居,诗中充满了对往昔岁月的追思和对人事变迁的感伤。《赠袁右丞》“渭水绿溶溶,华山青崇崇。山水一何丽,君子在其中……”以渭南的山河美景起兴,颂扬了当地的人杰地灵。
中年白居易 郝亮亮饰
等等这些都赋予了渭南地方文化符号:他的诗作中大量提及渭南的自然风光(如渭水、华山)、民俗场景(如麦收、村居),这些描写让渭南的地域特色通过诗歌成为文化符号,使“渭南”与田园风情、乡土生活紧密关联,强化了地方文化的辨识度。
秦歌音乐剧《白居易在渭南》剧照
秦歌音乐剧《白居易在渭南》剧照
塑造具有地域特色文化精神内涵:白居易受家族影响,有着“甘棠遗爱”的情结,在渭南的经历让他更坚定了这种为民造福的信念。《观刈麦》《村居苦寒》等诗聚焦农民劳作与生活疾苦,这种关注民生的情怀融入渭南文化基因,成为当地文化中“体恤民情、务实亲民”精神的源头之一,影响着后世对社会责任的理解。他的诗歌中体现出的关注民生、兼济天下的思想,成为渭南文化精神的一部分,激励着后世渭南人关注社会现实,关心百姓疾苦。
秦歌音乐剧《白居易在渭南》剧照
秦歌音乐剧《白居易在渭南》剧照
提升渭南文化影响力:白居易作为唐代著名诗人,其诗歌流传广泛,他在诗中多次提及渭南,使渭南的知名度得到提升。他的诗歌风格平易近人、通俗易懂,让更多人通过他的作品了解到渭南,增强了渭南文化的影响力和吸引力。
秦歌音乐剧《白居易在渭南》剧照
秦歌音乐剧《白居易在渭南》剧照
推动文化不断传承与创新:白居易在渭南的创作实践,为当地积淀了深厚的文学底蕴。后世文人常以他的诗作为参照,创作与渭南相关的作品,形成了围绕地域的文学传承脉络,也让渭南成为唐诗文化中具有代表性的“乡土文学地标”。
秦歌音乐剧《白居易在渭南》剧照
秦歌音乐剧《白居易在渭南》剧照
秦歌音乐剧《白居易在渭南》剧照
秦歌音乐剧《白居易在渭南》剧照
秦歌音乐剧《白居易在渭南》剧照
秦歌音乐剧《白居易在渭南》剧照
秦歌音乐剧《白居易在渭南》
白居易的事迹在渭南广泛流传,此次渭南市秦腔剧团创作的原创秦歌音乐诗剧《白居易在渭南》,以现代艺术形式展现白居易在渭南的故事,这不仅是对白居易文化的传承,也为渭南文化的创新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途径。(文:刘平安, 图:王飞)
来源:大秦腔的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