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根据招股说明书,英氏控股此次募集资金主要用在产业基地建设、品牌建设、项目推广等方面。但在此之前,英氏控股需要面对并解决的是代工模式可能带来的质量管控风险以及业界对于公司高营销、低研发的质疑等问题。
近期,婴幼儿辅食龙头企业英氏控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英氏控股”)向北交所申请IPO被受理,并收到问询函。
在母婴消费市场中,婴幼儿辅食一直是比较受关注的品类,随着国内辅食市场的不断发展,品牌愈加多样,市场竞争也日益激烈,但一直以来都没能跑出一个IPO。
根据招股说明书,英氏控股此次募集资金主要用在产业基地建设、品牌建设、项目推广等方面。但在此之前,英氏控股需要面对并解决的是代工模式可能带来的质量管控风险以及业界对于公司高营销、低研发的质疑等问题。
同时,随着行业整体增速放缓,以及社会对婴幼儿健康成长愈发重视,市场对于辅食的品质、营养、安全等方面的要求也日益严苛。
英氏控股的上市之路注定充满挑战。
业绩增速放缓
英氏控股成立于2014年,主业为婴幼儿辅食,旗下有“英氏”辅食、“舒比奇”婴幼儿用品、“伟灵格”营养食品、“忆小口”儿童食品等品牌,其中“英氏”品牌创立于2008年,近三年在婴幼儿辅食市场销量连续排名第一。
招股书显示,根据多家知名的市场研究机构确认,“英氏”销售额已超越诸多外资品牌,在2022年至2024年婴幼儿辅食市场销量连续三年排名第一。根据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发布的《中国线上消费品牌指数(2023-2025)》,“英氏”进入反映品牌质量的“全球品牌中国线上500强”。
从招股书披露的数据来看,2022-2024年,英氏控股分别实现营收13亿元、17.6亿元、19.7亿元,同比增长37.4%、35.7%、12.3%;同期实现归母净利润1.2亿元、2.2亿元、2.1亿元,同比增长64.9%、87.7%、-4.4%。2024年增收不增利,且营收增速较2023年出现放缓态势。
2025年一季度,上述情况有所好转:今年1-3月,公司营业收入为5.40亿,同比增长12.29%;扣非净利润为7889.23万,同比增长4.73%。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英氏控股在婴童食品及婴幼儿卫生用品两大业务板块协同发展,保持着国内婴幼儿辅食行业的龙头地位,但面临的竞争亦十分激烈。
随着亨氏、嘉宝、小皮等国际品牌的持续深耕,正逐渐以品牌声量打开国内市场,而窝小芽、秋田满满、宝宝馋了等新锐品牌,又依托线上渠道优势和灵活的市场策略快速抢占市场份额。此外,还有三只松鼠跨赛道推出的儿童零食品牌“小鹿蓝蓝”,2024年营收达到了7.9亿元。
在这样激烈的市场竞争下,即便是行业头部的英氏控股也难以避免地受到一定影响。
上市成为英氏控股应对市场竞争的重要战略之一。
盘古智库高级研究员江瀚认为,从市场机遇来看,英氏控股冲刺“婴儿辅食第一股”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通过上市募集资金,公司有望在产能建设、渠道下沉、品牌营销和研发投入上获得更强支持。
代工模式的AB面
从公开信息来看,英氏控股产品线十分丰富,但自有产能却只有婴儿米粉和卫生产品。其余部分辅食、儿童食品、营养食品及少量婴幼儿卫生用品则采用委托生产模式,2024年英氏控股委托产品采购占比55.1%。
根据过往数据,2021年、2022年、2023年上半年英氏控股来自委托生产(即“代工模式”)收入分别约为5.31亿元、6.96亿元、5.4亿元,收入占比分别为56.31%、53.68%、63.53%。
从毛利率上看,2022-2024年,英氏控股综合毛利率分别为55.18%、57.83%和57.46%。其中,主营业务毛利率分别为55.10%、57.81%和57.38%,其他业务毛利率分别为82.61%、80.73%和88.82%。英氏控股在招股书中解释道,其他业务收入主要为废品废料销售收入,毛利率较高。
主营业务中,婴幼儿辅食业务毛利率稳定在61%左右,在所有业务中最高,低于同行业可比公司汤臣倍健,高于贝因美、妙可蓝,处于居中水平;婴幼儿卫生用品毛利率为所有业务最低,分别为28.12%、35.61%、41.66%,但婴幼儿卫生用品同行业可比公司平均毛利率也仅29.10%、33.99%、36.99%,英氏控股高于行业均值。
可以说,大量依托代工模式为英氏控股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生产效率,实现了规模效益。但同时,也为其带来了供应链管理和质量控制等方面的难题。
公开资料显示,2023年上半年,英氏控股向辽宁晟麦实业股份有限公司采购了0.14亿元的佐餐油,而在2021年4月,该公司所生产的巴马火麻油曾被检出“酸价(KOH)不合格”;负责英氏控股米饼、泡芙等产品生产的佛山象尚食品科技有限公司则在2023年7月20日因“超过水污染物排放标准排放水污染物”,被佛山市三水区芦苞镇人民政府处以19万元罚款。2023年12月,英氏控股又因委托代工等问题引监管部门问询。
知名战略定位专家、福建华策品牌定位咨询创始人詹军豪认为,代工依赖存在多重风险,监管部门对代工模式合规性的关注,也将增加企业上市审核的不确定性。
而此次北交所向英氏控股发出的问询函中,也有对其代工模式的问询。
关于质量管理问题,英氏控股方面回复称,“为保证产品质量,公司建立了‘五共质量管理体系’对受托生产商进行管理,生产环节由公司提供产品配方、规格、参数指标等工艺质量标准,并对工厂从采购到成品生产中的主要环节进行全过程管控。产品上市后,质检部门对产成品进行抽检”。
重营销轻研发
在代工模式之外,英氏控股的上市还有着更多的不确定性。
招股书显示,2022-2024年,英氏控股主营业务收入持续高速增长,年均复合增长率为23.46%。其中,英氏控股以婴幼儿辅食为核心业务,占营收比重分别为79.75%、82.35%、77.4%,稳定在八成左右;其余营收由婴幼儿卫生用品、儿童食品和营养食品三项业务贡献,其中婴幼儿卫生用品占比最高,分别为19.23%、14.76%、17.27%,营养食品占营收比重最低,近三年占比均不足1%。
从数据可以看出,英氏控股单一业务依赖较为严重。
再细观英氏控股的营收,可以发现其不断加码销售费用。
2022-2024年,英氏控股的销售费用分别为4.54亿元、6.02亿元和7.21亿元,呈持续上升趋势,其中,除了职工薪酬外,平台推广费、平台使用费及佣金、业务宣传费和促销推广费分别位列前五大费用项目。同期销售费用率分别为35.04%、34.26%和36.53%。而同行可比公司的平均销售费用率分别为26.16%、27.19%和27.75%,英氏控股销售费用率明显高于同行。
高额销售费用也引起北交所对英氏控股各类推广活动费用的真实完整性的问询。
与高额销售费用形成鲜明对比的,则是极低的研发费用。
从数据来看,2022-2024年,英氏控股的研发费用分别仅552.98万元、921.24万元、1714.83万元,同期研发费用率为0.43%、0.52%、0.87%。可以看出,英氏控股在不断加大研发方面的投入,但研发费用率仍不足1%,低于同行2.03%的平均水平。
英氏控股在招股书中称,研发投入增加源于产品开发力度加大和研发人员扩充,但从实际产出效果来看却不甚明显:专利总量从2023年的71项增至2024年的92项,但价值较高的发明专利数量仍维持在6项;6项发明专利中有2项为2023年获得,为从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处继受所得。
此外,截至本次IPO前,英氏控股分红三次,累计分红金额近亿,且公司无控股股东。
截至招股说明书签署日,公司实际控制人为马文斌、万建明和彭敏,三人分别直接持有公司2987.39万股、2154.08万股和2154.08万股,持股比例分别为19.85%、14.31%和14.31%,马文斌作为长沙英瑞的执行事务合伙人通过长沙英瑞间接控制公司3.55%的股份,三人合计控制公司52.02%的股份。并且三人分别于2014年12月15日、2017年12月13日共同签署了《一致行动协议》,三人为公司的共同实际控制人。
换句话说,IPO前的三次分红,过半都进了实控人的腰包。
来源:银莕财经